写诗的时候,如何押韵?诗怎么押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写诗的时候,如何押韵

诗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古体诗、近体诗词、现代诗等。不同的诗歌形式有不同的用韵要求,不能一言以蔽之,以下分类作简述:

一、近体诗

近体诗因为有格律规范,所以其押韵要求是最简单明了的。凡是律句中尾字为平声的都是韵句,必须押韵。用韵的标准可以依《平水韵》也可以依《中华通韵》(新韵)。除以下首句入韵式的两个特例外,韵字必须为同一韵部,不允许邻韵通押。

特例一、孤雁出群格(允许起句借用邻韵)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借用邻韵二冬)

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东韵)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东韵)

特例二、孤雁入群格(允许结句借用邻韵)

范成大《呼陀河》

闻道河神解造冰(十蒸韵)

曾扶阳九见中兴(十蒸韵)

如今烂被胡羶浣

不似沧浪可濯缨(借用邻韵八庚)

二、词

词的用韵比格律诗宽,但也比格律诗复杂,其可能要求押平声韵,也可能要求押仄声韵,甚至会出现平仄混押,例押入声韵等情况。但因为有词谱可依,用韵要求仍一目了然。用韵标准可依《词林正韵》,也可依《中华通韵》。要提醒一下的是词谱中有一种称为“叶韵”的情况,如:

《西江月》 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 。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叶韵)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叶韵)

谱中可见,此调第二、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需要切到押仄声韵。 习惯上将此调的平声韵称为主韵。仄声韵为谐韵或叶韵。叶韵必须为与主韵同一部的仄韵,而不能切换到其他韵部。如主韵是平声一东,那叶仄韵只能是上声一董或去声一送。如下例,平声用尤韵,仄声则须用宥韵,否则仍会被视为出韵。

碧水圆荷过雨,新蝉老树催秋。梧桐一叶上行舟。又是黄昏时候。

宿酒或能驻梦,旧衣未肯瞒愁。芳华独许素笺留。可奈情怀依旧。

三、古体诗

古体诗的押韵既复杂、也简单。复杂者因为古体诗在古代多是合乐演唱的,其用韵的依据是乐谱。现今乐而尽佚,如你要溯源古诗的用韵情况,则非花大力气不可。简单者,现时古体诗的定义比较泛,基本上所有不符合格律诗规范的仿古诗,都可称为古体,这样押韵的要求就相当宽了:

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既可句句押韵,也可邻句押韵,允许邻韵通押,稍长的诗也可换韵。注意一点,就是押仄韵时尽量用同一声调的韵部,上、去、入中除小部份上去声韵部可通押外,一般较小不同声调混押。参考韵书仍然可用《平水韵》和《中华通韵》。

四、现代诗

看似简单,实际复杂。对押韵没有任何规范要求,也没有韵书可依。其押韵情况,全凭作者的主观感受,以作者的情绪律动为主要依据,因此,其要求作者有较好的律感和音韵学修养。没有要求并不代表没有需要。相反,要让读者在声韵上,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律动,个人认为是非常困难,这也是我对现代诗创作常露怯的主要原因。

写诗如何定韵

声律运用,也是一种创作手法。所以唐代诗人对韵字是否对主题展开有帮助是有讲究的,例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押的是十二侵韵。深、心、金、簪四个韵字全部选用闭口音字。由于闭口音独特的发音方式,很适合表现一些较深沉、压抑、哀怨的主题,所以杜甫有很多全诗采用闭口音韵的作品,包括其绝笔之作的三十六韵排律。

现在,古今音对比,不论在调值上,还是在发音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闭口音也已在普通话中脱落。如何以今音的声律特点,选择对主题有帮助的韵字,尚待进一步研究和创作实践检验。而当下,大多数人是以“先得为主”的方式定韵,也就是说,按首先得到的韵句为主,确定全诗的韵部。

诗怎么押韵

题解

诗是韵文,押韵是韵文最基本的要求。

韵腹和韵尾相同的的字,作韵句末字,叫做押韵。

诗作体裁不同,押韵要求也不同

诗的体裁不同,押韵规则要求也不同。

古体诗押韵自由,仄韵、出韵(包括换韵、借韵、邻韵通押)、撞韵、挤韵都是古体诗常见现象,唐诗中这样的诗例不胜枚举!

自由诗押韵更自由,除古体诗所允许的押韵自由之外,还有连韵、凑韵、同韵等。

格律诗押韵有严格的规则要求,不支持古体诗和自由诗的押韵自由。

合韵格律诗韵句末字,必须是同韵部的平声字

出韵同一首格律诗中,使用不在同一韵部的韵字押韵。

借韵:同一首诗的某一韵句,借用其他韵部的韵字押韵,是不拘押韵规则的古体诗常见现象。用在格律诗中,实质是出韵。

邻韵:同一首诗中,使用邻近两个韵部的韵字押韵。这是古体诗中的常见现象之一。例如“邻韵通押”,毕竟押韵的韵字不在同一韵部,若用于格律诗,其实质也是出韵,请见后面详尽的图文探讨。

换韵:同一首诗中,换用不同韵部的韵字押韵,是古体诗中常见现象之一,例如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撞韵:非韵句末字出现与韵句末字同韵的仄声字(使用活韵者不在此例)。

挤韵:诗句中出现与韵句末字同韵的汉字。

连韵:相邻两个韵句的末字,是同音字。

凑韵:韵句末是与句意无关的韵字。

同韵:同一首诗中,使用同一个的汉字押韵。

哑韵:开口度不大,读音不响亮的韵字。

活韵:开口度较大,读音响亮的韵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上红字体表示格律诗押韵的“交通红灯”,绿字体表示“绿灯”。“红灯停,绿灯行”,三岁小孩都耳熟能详!

韵书、韵部、韵表及古今韵

古代没有拼音,就用就反切方法来给汉字注音。反切就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的注音方法,例如:水-式(声)轨(韵和调)切。《切韵》是隋代陆法言所著韵书,相当于现在的字典。后世《唐韵》、《广韵》,都以《切韵》为蓝本。

同韵同调的字集中为一个类别,就叫韵部。同一韵部的汉字集中在一起,就是韵表。不同韵部的韵表集中汇编在一起组成韵书。韵书是按相应时代当时的“官话”声、韵、调为“钦定”的平仄二元化押韵标准,例如《平水韵》。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为近体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 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古今使用的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平水韵”在元代的100年间,并没有人再对其划分出什么“平水邻韵”;清代也只是将《切韵》(广韵)的反切注音,以“平水韵”的分部为序,编成了《佩文韵府》,使其更加固定了“平水韵”韵部。哪来的“平水韵”还有再分邻韵的规定呢?后人总是在为唐人的某些诗韵字不在同一韵部打圆场:什么“孤雁入群”、“孤雁出群”,“孤雁格”、“轱轳体”、“进退格”等等,统统是为不能自圆其说的格律诗“借韵”、“邻韵通押”等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