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权臣李鸿章一生劳于洋务,后人对其评价真的很客观吗?怎样理解李鸿章这个人,客观事实评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晚清权臣李鸿章一生劳于洋务,后人对其评价真的很客观吗

年少不识李鸿章,

而立方知真中堂。

中堂何曾负天下,

万千史书尽负他。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李鸿章是晚清末期朝廷主和派首领之一,他一直主张对洋人忍让,同时寄希望于洋务运动。义和团出现后他便被冠以“汉奸”之名;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李鸿章拒不奉诏出兵勤王,而后代表中国与外强签署诸多不平等条约之一《辛丑条约》。大部分国人对李鸿章的认知就是卖国,认为所有卖国的事都是李鸿章出面干的。认为他一手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比如他主和拒战,兵败甲午,割地赔款。

笔者认为这样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社会在进步思想在开放,应该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去审视过去的人物事件,而这样会有新的结论和看法。

应该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只不过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地位,也注定了他的无奈和身不由己。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李鸿章对国家现状和前途有更清醒、更开放、更切实的认识。

在晚清末期内忧外患、经济落后、列强俯视的时代背景下,李鸿章主张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他曾上书直言:大清国已没有继续封闭锁国的必要,西方势力有侵占中国的野心,已经从在文化上侵蚀着中国,大清对此必须保持警惕。世界发展至今日,一国已不可能关闭国门而安然生存。大清应该打开国门参与世界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还可以制约别人。在对外开放中,李鸿章坚持开放与主权并重。李鸿章访问美国,答记者问时说: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同时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

李鸿章主持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

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开创了多个中国近代第一。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第一条电报电缆线。李鸿章为大清国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李鸿章的大逆不道行为保护了中国的根本利益。

在甲午海战之前,朝廷上普遍认为日本国小不足畏,故全国主战,唯独李鸿章知道小日本的强盛,认为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诟言和。但是朝臣都认为李鸿章误国,最后李鸿章不得已而备战。实际上大清海军多年未检阅,设备老旧、弹药过期、设备也不全,完全无力开战。结果甲午一战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浩浩大清败于一个弹丸小国,国人举国愕然。试想当时李鸿章的意见如果被采纳,至少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

又如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天津进兵北京。清朝廷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李鸿章深知国家忧患日深,北上必败。“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因此李鸿章面对朝廷的“北上勤王”,李鸿章选择“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是的,李鸿章抗旨成了“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但是他们确保了大清南方半壁江山的稳定。

李鸿章多次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时出面收拾残局,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与外国列强谈判,忍辱负重,利用他个人的智慧和才能,为中国争得了在当时条件下的最大利益。

甲午战败李鸿章去日本议和。日本人提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在朝廷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的态度下,与日本首相伊藤博唇枪舌战,并以自己的被刺逼迫日本停战,削减战争赔款1亿两,最后两害取其轻签署了《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朝廷仓惶西逃,又请李鸿章从广东回京与侵略者谈判。李鸿章不顾家人劝阻,以老病垂死之身与列强周旋,力排众议,在保全国家体制的前提下,与列强签署了《辛丑条约》,而后他便吐血去世。

结束语:可以说李鸿章完全是在为清廷的无能背锅,在那个世纪之交那段悲伤的日子里,清廷需要一个罪魁祸首,让国人的屈辱得到宣泄。国家落后必然挨打,打则必输,输则必割地赔款,割地赔款必有条约签署人。李鸿章就是落后国家的代表,因此笔者妄言如不是李中堂在,谈判桌上中国输得会更多。

怎样理解李鸿章这个人,客观事实评价

对于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其实历史早有定论。在此问题上我反而觉得李鸿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才最为精准到位:那就是“大清裱糊匠”。事实胜于雄辩,一场甲午海战,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把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戳了个大窟窿。在日本明治维新的上下一心、坚船利炮面前,晚清时期看上去轰轰烈烈、煞是热闹的洋务运动,就好像是一个纸糊的大灯笼一样一戳就破、一点就着。而在这其中,关键中的关键,还是人的因素才是核心。

李鸿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后人对他褒贬不一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堂、张之洞齐名,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被不可一世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当时的大清中,唯一有能耐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由于身处动荡的年代,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参与诸多的历史事件,后世对他的唾骂多过褒奖,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原因。

1.拜曾国藩为师。

李鸿章的父亲是进士,当过中等巴样的官,他望子成龙,希望鸿章学而优则仕。由于自幼聪慧伶俐,也潜心钻研过学问。在父亲的引导下,他进京城参加过乡试,可时运不济,李鸿章名落孙山了,他有些心灰。

于是,父亲带他去见了名满京师的曾国藩,这一步为他走上仕途后开拓坦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皓发穷经读死书强多了。所以,有个好爸爸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流行拚爹也不无道理。

李鸿章跟随曾国藩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三年后,他考中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人生开始开挂了。此后不到五年的时间内,他的官职竟然连升七级。然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李鸿章因此成为了众矢之的,处处遭到排挤和打压。

李鸿章冷静下来,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心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航线。在35岁的时候,他辞去了的官职,再次到曾老师门下进修。

2.镇守上海。

  李鸿章摆脱了俗事的困绕,有了充裕的时间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问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曾老师派他前去镇守上海;李鸿章运用曾老师教给自己的理论知识,大胆地指导自己的战场实践,以不足一万人的武装力量,打败了太平军的十万人马。

这一仗打得利落、漂亮!籍此再度回归官场后,他担任了江苏巡抚。之后,他在官场风生水起,大约平均每两年要官升一级。到了知天命之年,已经成为了伍英殿大学士了。可以说,是曾国藩成就了他的人生。

3.倡导和参与了洋务运动。

而大清当时已逞奄奄一息之势,各国列强虎视眈眈,清政府只有低眉顺眼当奴才的份;位高权重的李鸿章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他认为大清要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须通过变法来增强军力国力,以抵抗外敌,这在他与朋友的来往书信可以看出来。

此后,他利用自己对朝廷的影响力,派人前往他国购买机械设备,聘请外国技师,建立当时东南亚最大的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民族能开办自己的武器加工厂壮了声威。富国强兵需要培养人才,他亲自挑选学员前往美国深造,期冀他们学有所成后归来,报效自己积贫积弱的祖国。在近代实业的发展上,他不拘一格,创造了诸多个“中国第一个”。作为大清重臣,身体力行于改革的实践,师夷之长以制夷,难能可贵,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阻止中国的继续沦落,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4.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腐朽不堪的大清帝国在世界列强的武力逼迫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有文韬武略,能与之一较短长,又作为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依赖的股肱之臣,事到临头,每每被指定为清政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