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被杀的原因(晁错一心为国,为何还会被汉景帝杀掉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晁错一心为国,为何还会被汉景帝杀掉

因为晁错提议削藩,引起了七国之乱。

晁错出生于汉高祖七年,在汉文帝时期入士,文采斐然,曾多次进言立功,提出了很多为国为民的想法,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太子舍人。汉文帝十分欣赏晁错,太子刘启对他也非常信任。刘启继位为汉景帝后,便将实力超强的晁错提拔为内史。

汉景帝时期诸侯实力强大,已经威胁到了汉景帝的统治。晁错为汉景帝分忧,上书了一篇《削藩策》,提出了削藩的看法。由于晁错深受汉景帝信任,所以朝堂上没有人反驳削藩。汉景帝顺水推舟,实行了一系列削藩政策,影响到了藩王的势力。

诸侯国是历史遗留产物,但也有效的维持了汉朝的通知。从刘邦时期延续到汉景帝时期,已经根深蒂固了。汉景帝决定削藩,引起了社会动荡。再加上他的手段也狠,对名声显赫的藩王动手,导致人人自危。赵王因罪被朝廷削夺了常山郡。胶西王刘昂,因为涉嫌卖官鬻爵,被剥夺了六个县的封地。就连实力雄厚的吴王刘濞,都被逼得无路可退。

所以吴王很快联合了六个诸侯国反叛,发动了著名的七国之乱。七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从封地带兵围剿汉景帝,将矛头对准晁错。袁盎不满晁错很久了,见此情形便向汉景帝提议,既然诸侯国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那不如杀了晁错,这样他们就没有理由发兵了。袁盎的提议得到了汉景帝的默许,于是袁盎找了很多不满晁错的大臣联名上书,晁错最终被判腰斩。

汉景帝的行为虽然无情,但却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逼退了七个诸侯国。晁错被处死,诸侯国便没有理由发兵,如果发兵就是大逆不道的谋反。所以汉景帝只有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这场内乱。汉景帝用晁错的死,换来了自己政权的稳固。

汉景帝腰斩晁错,汉景帝冤杀晁错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经过与项羽多年的楚汉之争,最终战胜了项羽,平定了天下,确立了自己的王朝。在刘邦建立汉朝以后,他原以为自己的天下可以稳如泰山,一直延续许多年,然而在他死后的短短几十年就发生了动乱,在历史上被称为七国之乱。

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

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当时他为了让人帮忙统治和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于是他就给刘姓族人许多的封地让他们亲自在自己的领地内居住生活。到了汉景帝时代,这些人的权力已经是十分的大了,有的已经不受朝廷的管辖,认为他们能够独当一面,这个时候给汉景帝刘启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这时,汉景帝制御史在夫晁错站了出来,他担心这样的局面若持续下去会引起叛乱,甚至把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汉朝的天下瓜分得四分五裂.晁错对汉景帝建议,说现在这些诸侯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如果再不加以管辖,以后一定会出现很大的动乱,到时候就会不可收拾,会殃及到陛下您的皇位,于是他就建议汉景帝削藩。

晁错被杀害了。

汉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先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一部分土地,随后商议着要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刘濞没有坐以待毙,发动了叛乱,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把晁错杀掉,汉景帝没有办法,就把他杀了,汉景帝事后也非常后悔。

汉代的晁错为什么会被杀

晁错是西汉文景时代的大政治家,早年学申商刑名之术。以文学任太常掌故,不久任太子舍人,迁博士,升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刘启,号称“智囊”。

汉文帝时,北方匈奴侵扰边境、商人兼并农民土地,晁错先后上疏言兵事、徙民实边、守边备塞和劝农力本等问题,言之有据,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少意见被采纳,不久升太中大夫。他又向文帝建议削夺诸侯王权力和更改法令,所言多能切中时弊,以此深得汉文帝的赏识。

文帝崩,景帝立,擢升晁错为左内史。不久,即升迁为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他受到汉景帝的信任,力求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他在《削藩策》中明确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晁错的父亲听说晁错的奏疏触犯了诸侯王的利益,特意从家乡赶赴京师,力劝晁错不要“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以免树敌招怨。对于父亲的肺腑之言,晁错却不以为然,明确回答他父亲说:“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他父亲不禁叹息曰:“刘氏安,而晁氏危矣。”随即饮毒自杀,说:“吾不忍见祸及身。”

晁错父亲的反对和自杀,并未动摇他削藩的决心。汉景帝根据他的建议,先后削赵乇遂长山郡、胶西王印六县、楚王戊东海郡,并准备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借口诛晁错以清君侧,而终于爆发了武装叛乱。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景帝为来势汹汹的叛乱深感不安,误听袁盎对晁错的诽谤,并拜盎为太常,出使吴国;同时授意中尉、廷尉等官员劾奏晁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无臣子礼,大逆无道。”根据这一莫须有的罪名,竟然判处晁错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结果晁错还穿着朝衣,而被加诸斧质腰斩于东市。

晁错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景帝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人物轶事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出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州),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汉武帝为何要杀晁错

二、袁盎献计杀晁错以使诸侯罢兵,是晁错被杀的导火线。

史书载袁盎和晁错不合,晁错在的地方,袁盎离开;袁盎在的场合,晁错也退避。

袁盎曾因在吴国为相,接受刘濞的财物,因而获罪去官。

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怀疑袁盎与刘濞有联系,建议调查袁盎,并主张杀掉袁盎,景帝认为袁盎曾是文帝信任的大臣,没有同意。

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惊慌,面对突如其来的混乱,文武百官包括景帝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当景帝听窦婴说袁盎有使七国退兵的妙计,他迫不及待地召见当时去官(因曾为吴国的丞相,接受刘濞的财物,获罪免职)的袁盎。

召见袁盎时,景帝正和晁错商量调运兵粮的问题,当袁盎回答景帝吴所诱皆无赖子弟、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时,晁错也明确赞同盎策之善,但晁错未料到袁盎支开他,竟然向景帝建议杀他以使七国退兵!袁盎分析,叛军并未说要推翻皇帝,只是说要清除天子身边的晁错。

如果皇帝杀了晁错,那七国有什么好说的,只有退兵了。

景帝表示不会因一人乱天下。

想来遗憾,袁盎非但不是大奸大恶之人,而且一度颇有美名。

为何如此容不下晁错呢?难道是怕晁错再追究往事,借机把自己置于死地吗?

三、保守势力推波助澜

由于汉初一直实行无为而治,景帝时,安于守成、不求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