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这句话现在还适用吗?农谚节气谚语有哪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农谚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这句话现在还适用吗

问:农谚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话现在还适用吗?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四十年前我当生产队长时,每年秋天要念上多少次的谚语。

那时,每过处暑节气,公社或县里都要召开秋收种麦动员誓师大会,给我们下达了种麦指标,我们这些队长们还要下保证表决心,克服困难,抢收抢种,一定要打好秋收种麦这一仗。

回来后就安排秋收腾地,掰棒子运肥,公社拖拉机站的拖拉机也分到各队,铪他们的任务就是歇人不歇马,浅耕快跑。

这么号召动员,这么忙活为的就是保证种上白露尾和秋分的麦子,尽量不种寒露麦,坚决不要霜降麦。

因为,我们河北平原的小麦就是适合在秋分播种,白露的麦子生长过旺,冬前容易拔节,寒露的麦子稍晚,分蘖不够,只有秋分种的麦子,冬前分蘖好又不拔节。寒露麦子就略迟,还有一谚语是,“霜降的麦子不倒针儿,寒露的麦子小盘墩儿″,就是说的寒露以后的麦子就太迟了。

最近这些年气候变了,变暖了,变的冬天麦子都不死,春天用不着返青,秋分的麦子到立冬后就拔节,拔节的麦子过不去冬,到春天又分不出蘖了,造成麦田稀稀拉拉,最后就是减产。

气侯变暖,秋天往后错了一个节气,冬天还不上大冻。再看“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这本老皇历是不行了。按现在的这个气候变化,这个谚语就应该改为“秋分早,立冬迟,寒露霜降也当时″了。

等到温室效应过去,回到从前的气候时,我们再“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吧。

农谚节气谚语有哪些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1.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2.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3. 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4.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5.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6.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7. 雷打秋,冬半收

8. 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9. 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10. 寒露麦,霜降豆

11.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12.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

13.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老祖宗留下来的腊月农谚,哪些是教你从天气预测年景的

老祖宗留下来的5句腊月农谚,教你从天气预测年景,年年好收成!老人说“有雪无雪,就看丑日前”,腊月下雪好吗?

腊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订制历法的时候将新旧交替的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有些地方叫“腊冬”、“残冬”,还有的地方管腊月叫“穷冬”、“冰月”、“清祀”等等。代表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老祖宗有记录天气变化的习俗,经过长时间的记录,发现了一些规律,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之后的天气情况,并总结了一些农业谚语来指导农事工作。那么,进入腊月有哪些农谚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老话说“腊月初一晴,天干到清明”

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老祖宗是通过当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30天或30倍数的天气情况。我们从这句话也是能够看出来的,是根据腊月初一这天的天气情况来预测30倍数的天气(清明)情况。今天东北地区没有下雪,天气比较晴朗,河北天气晴转多云,郑州和成都都有轻度雾霾,没有雨雪天气。老话说,“麦盖三层被,连年枕着馒头睡”,多下点雪不仅能够防冻还是冻死一部分病菌和虫卵,并且,雪多氮就多,有利于春季小麦、大蒜等越冬作物起身。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腊月初一当天是个晴天,那么等到了明年到清明节前都是比较干旱的。

这和前期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预案》的通知是吻合的。通知中明确表明,“预计冬季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受其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今冬明春阶段性极端强降温、局部地区冬春连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几率大。”,老祖宗有些老话,拿到现在还是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

二、老话说“腊月初一晴,来年耕牛歇”

这句话和第一句意思差不多,意思是说,如果腊月初一这天如果是个大晴天,没有降水,明年春季的天气情况可能不好,老牛都没活干,说明农作物受到了灾害。这和另一句老话,“腊月初一晴,来年收成空”,是一个意思,都是说春季会出现干旱的情况,年景不好。

三、老话说“腊月初一雪,来年吃白馍”

“该冷就冷,来年好年景”;“瑞雪兆丰年”,都是说冬天下雪是有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和春季生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腊月初一这天要是下雪了,明年开春就比较暖和不会发生倒春寒的情况,小麦长势就比较好,农民就能吃上白面馒头了。这和上面那句“麦盖三层被,连年枕着馒头睡。”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下雪对小麦生长是有利的。

四、老话说“腊月初一下雨,一百天内无好天”

这句话不是对北方来说,因为这时候北方已经不会下雨了。意思就是腊月初一这天如果下雨,那么之后100天内都没有好天气,降水比较多。

这些农谚都是老辈人通过长时间的记录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过多年的修正和验证,结合气候变化总结出来用于指导农事工作。当然,这些农谚也是有地域性,加上气候条件和以前也不一样了,并不准确了。我们只能作为了解去看待,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做好防灾减灾措施,确保损失降到最低。

五、老话说“有雪无雪,就看丑日前”

老话说腊月下雪对明年开庄稼好,那么腊月什么时候下雪呢?如果看天气预报很容易知道,但是,老祖宗是没有天气预报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判断有没有雪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我们知道古代是通过干支历来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的,还总结出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的二十四节气,并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中来指导农事工作,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农历十一月份是“子月”,农历十二月份是“丑月”,今年“二九”的头一天是“子月子日子时”,出现了三个“子”。按古人的方法推断是“子月”的最后一道墙壁。到了“丑月”初期的时候就会逐渐减弱,一直到腊月初十的“丑年丑月”之前都是比较混乱的。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腊月初十就是“丑月”的第一道墙壁。据说,是专门用来收金的,金气到此为止了。换句话说,在腊月初十之前,容易出现降雨或者降雪的天气。这都是老辈人的推断,具体咋算的咱也没有必要弄得那么清楚,总之,意思是说,在腊月初十之前,会出现降水的地方。

我们翻看日历就能看到,今年腊八那天是“癸亥日”。按老黄历上的说法是一个甲子的穷尽之日,意思是说,把“子月子日子时”的漏出来的力量收集起来,而从子月漏出来的力量就是“子水”的力量。也就是说腊月初八的“癸亥日”和前一天的“壬日”是很容易出现降水的情况。

等过了腊月初十之后,“丑土”的力量占为上风,天气将以干冷为主,下雪的几率就会很小,也就是说今年的冬季雨雪比较少,干燥刮风的天气增多。

据天气预报显示,到了在本月的7号左右,国内大范围地区再次被暖流环绕。所以,受这次冷空气的影响,部分地区可能偏冷,但是大部分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