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入画来,宋画里的宋韵究竟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7-11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部分)

有人说,唐前画少,元后少画。美术史论者大都喜欢指点过去的功过得失,但对宋画却几无微词。短短数语,将三百多年历史的两宋,定格成中国绘画的一座高峰。

“画必称宋元”。宋代的确称得上“郁郁乎文哉”。且不论其他,光是《宣和画谱》中记录的宫廷收藏画作就超过五千幅。由上及下,两宋似乎都弥漫着一股全民书画热。有保守数据统计,宋代的知名画家,远超唐、元数倍。

黄宾虹说,“唐画如面,宋画如酒……时代逾后,已经有水无酒,不能醉人。”这是属于宋画的独特韵味,不似盛唐的饱满绚烂,而是像一壶醇酒,简单、含蓄、谦柔。

在宋人笔下,一株早树、一片残雪、一位钓客、一段羁旅,皆可成景,皆能入画,皆有其韵。

近日,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曾参编《宋画全集》的寿勤泽做客“智者面对面尚城社科直播间”,从宋画入手,带你领略宋韵风雅。

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寿勤泽

展开全文

宋徽宗政和年间,李唐赴开封参加当时朝廷举办的翰林图画院考试。对于宫廷画师,“艺术皇帝”宋徽宗要求很高,往往亲自命题。那一场,李唐拿到的题目是“竹锁桥边卖酒家”,他独辟蹊径,在画中桥头竹外挂一酒帘,这个巧妙构思也最终得到徽宗赏识,得以补入画院,由此成为一代名家。

宋代画院体制极盛,翰林图画院是北宋初年设立的皇家画院,《图画见闻志》、《画继》、《南宋院画录》记录的画院画家超过400人,就连宋徽宗赵佶自己也是位杰出的花鸟画家。

宋徽宗是求“真”的,他的名画《芙蓉锦鸡图》里,锦鸡登上芙蓉枝头,扭头瞥向一对花蝶欢舞,相映成趣。不仅花鸟画得像,画的构图也不造作,全是没有经过安排的样子。

他曾经这样夸赞过一位宫廷画师:“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这种极致的写生方式,看来徽宗自己也信手拈来。

宋代对于画技的追求,不止在于精巧。同时代的李公麟的《临韦偃牧放图》在4米的长卷中,挤入了1286匹骏马,或低头觅食、或追赶嬉闹、或狂欢奔突,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极富生活气息。

无怪乎寿勤泽说,宋画的写实功力,上承唐代,下启明清。

赵佶《芙蓉锦鸡图》

宋画讲求写实。

用宋人自己的话说,“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

两宋商业兴盛,城市随之兴起,描绘市井繁华的世俗画和界画也流行一时。以界尺引笔,画家对宫室、楼台、桥梁、器具、舟楫等刻画极其工细,对结构一丝不苟;画中人物虽小,神态却栩栩如生。

界画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清明上河图》。从市郊到汴河再到都城汴京街景,高处鸟瞰、移步换景,民情风俗、市井坊巷、农桑阡陌、科场书坊,画卷几乎囊括了一个古老民族在农耕时代的所有盛世图景。

寿勤泽认为,宋画的界画不仅蕴含了天文、地理、建筑、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知识,还化育出古典文化发展高峰期所特有的审美价值观,孕育了一个时代独具的文化“韵”味。

赵佶《听琴图》

当然,宋画也不全为“真实”。

苏东坡论画时就解释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如果作画只论相似与否,这个想法就很幼稚。

由此,宋画又开出一枝追求意境的门派北宋中后期文人画兴起,苏轼、文同、黄庭坚、李公麟、米芾以王维和顾恺之为先驱,即兴创作,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

很难说他们画的是亲眼所见还是脑中所想,他们不再像前朝画家那样费力描写一棵树或一块石,而是将笔墨用在表现一种统一的境界上。

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里,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直落,山脚巨石纵横,一支商队沿着一湾溪水曲折而行,唐前山水画的温暖色调和迷人细节一扫而空,转而成雄浑中的简单和肃穆,但又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

南宋以后,北方崎岖的山岭、风蚀的平原已不再适合江南温润的性格。山水画也从全景构图转向局部,画面从一个完整世界微缩至自然一角。画中人不再俯瞰山林景色,而是偶然驻足观赏局部细景。

同样擅长画山的南宋人马远,就喜欢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给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他还因此得号“马一角”。

不过,在寿泽涛眼中,宋代画家不再满足于表现受时空限制的一个断面,而是以一种“普遍生命观”,在山水自然中反映宇宙气象的浩瀚和渊深,在画幅中表现全然自足的生命整体。

苏轼《枯木怪石图》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目前现存宋画逾千幅,散布在中国、美国和日本等200多地。

这些画作小到大千世界的一只花鸟鱼虫,大到山川河流、坊巷城廓,都自成画家笔下的一个世界。宋人对世界万物的思维成果,全都在画面里形象地传承了下来。

“宋画是宋代艺术中最有价值最光彩的样式。我们应通过研究和传承,从宋画中汲取充足的营养,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在寿勤泽看来,推动宋韵文化传承,关键在于让宋韵融入当下,进入寻常百姓家,推进我们的文化建设。

智者面对面①不止于杭州凤凰山麓的九里皇城,宋韵文化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智者面对面②上得庙堂下得市井,宋韵文化怎么做到雅俗共赏

智者面对面③虚无缥缈的“宋韵”文化,怎样才能看得见摸得着

智者面对面④宋代文人眼中的宋韵是什么?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