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有哪些比较实际的战果?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有哪些比较实际的战果

谢邀。孔明六出祁山火烧上方谷,司马氏闻风丧胆,以智攻心,使魏短期不敢他图。为蜀国连年征战赢得宝贵休养生息的时间。是为武侯之功。

一孔拙见,请指正。

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有这个感觉很正常。读西晋、南朝、南宋的史料,的确会让人吐血。但事实上,古代北伐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之所以有这个感觉,跟俗谚“兵不往上打,书不往下传”有关。似乎中原人尤其南方人就会整些诗画、读些孔孟,而游牧民族快马弯刀,两者不在一个重量级。其实这只是表象,我们先说北伐成功的例子。

春秋时期,主旋律是楚国与齐、晋争霸,从江汉干到了黄河,以申、息为门,将颍汝、陈蔡、淮泗收入囊中,宋、郑、鲁马首是瞻。楚成王熬死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楚恭王、楚灵王、楚昭王都堪称霸主。秦末,项羽、刘邦率楚地子弟一路北上,最终定鼎大汉。汉末王莽篡权,刘秀率舂陵子弟和绿林军杀入河北,入关中,再续汉祚。朱元璋立足建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挥军北上,逐元顺帝远遁漠外。中国大一统王朝屈指可数,两汉一明足以说明北伐很少成功不符合史实。

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仅徐帅是北方人,余者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人,讲南方人不善打仗肯定是说不通的。即使在东晋,也有谢石、谢玄以8万对决符坚87万,取得淝水大捷;刘裕统10万雄兵由荆襄直取长安。最怂的南宋,也有鄂王岳飞能“直捣黄龙”。因此,北伐成功的前提是看政治,所以孙子把“道”列为五事、七计之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

中原王朝在明主当国、军备不废、选将得人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通常不敢作妖。反过来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通常是中原王朝内部出了问题,有可乘之机。总地来看,北方草原民族迭兴南下,成为中原隐患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气候恶化,被迫南下求生存,所以草原民族是为存亡而战。儒学襄助汉唐盛世,孔门五经滋养代代英雄,那时的读书人文能著史、武能定边以求封侯。而宋朝冗官理政,重文斥武,崇尚空谈、四书,纳岁币媾和于辽、金、夏,实乃中原读书人之耻。

②马术和刀术是战术机动的主要手段,自中原失去燕云十六州后,既无险无守,也无马匹可征;以庞大的步兵、重甲、车阵被动防御,耗费巨大,已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③宋朝为杜绝地方割据,事实已阉割了中国读书人的尚武传统。孔门精华在《春秋》大义,《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终为小乘。很多朋友黑儒家,其实是不公正的。孔夫子夾谷之会,以武制齐;率领弟子仗剑、架车周游天下,屡有自卫之举,是不废武的。只是后人强调其文德而已。

中国还有一句话:胡无百年之运。中华古代历史的主旋律就是内华夏与外四夷的冲突,因而赋予了中华文化自信、兼容的内核。海水灌顶之时,恰是中华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分,即将爆发的前夜。大明虽然天子守国门,一洗汉家懦弱之耻,但中末期压制东南工商业、通海,中华文化自闭于世界工业革命的大潮之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草原民族占领中原腹地之后,无不尊崇孔圣人,以“中国”自居,甚至斥南宋为“蛮夷”,从而归化为汉人。蒙元、满清入关,虽是中华文化的大倒退,却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国土格局。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而坚持开放、兼收并蓄,中国崛起是不可逆的。而近些年网上狭隘的民粹情绪泛滥,也的确令人忧虑。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北伐”

刘裕第二次北伐,打到长安,自从晋室南迁以来,南方军队第一次收复长安;

刘裕平定桓玄之乱,镇压孙恩起义,又灭掉南燕和割据成都的谯纵,威望越来越高。为了建立更大的功勋,取代东晋,他决定再进行一次北伐。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后秦姚兴去世,子姚泓继位。姚泓性格懦弱,才能平庸。刘裕决定利用后秦和夏、北魏连年战争的有利时机北伐后秦。八月,他派大将王镇恶、檀道济带领步兵,从淮河一带向洛阳进攻,自己率领水军沿黄河前进。

一个月后,刘裕进至彭城。王镇恶军入秦境,所向皆捷。王仲德军至滑台,北魏守将尉建弃城渡河北逃,王仲德对外宣告说:“晋本想用七万匹布帛向魏借道,想不到魏守将弃城逃走。”北魏皇帝拓跋嗣得知,派人问王仲德为何侵魏,王仲德回答说:“刘太尉派我从黄河入洛阳,是为清扫山陵,非敢侵略魏国。魏守将弃城自逃,我乃借空城暂让士兵休息,即将西行。晋魏一向友好,岂能动兵刀?”

拓跋嗣又派叔孙建去问刘裕,刘裕也谦逊地回答说:“洛阳是晋旧都,为差人占据,早想修复山陵。现秦接受晋之叛臣,晋今伐秦,只想假道于魏,并非敢与魏为敌。”拓跋嗣相信了他们的话。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三月,后秦姚泓派使者向魏求救。拓跋嗣召大臣商量,大家都说刘裕声称伐秦,不知真正意图,魏秦有联姻,不可不救。唯有崔浩反对说:“刘裕早想攻秦,现姚兴死,正是乘其危而攻伐,我们如去阻挡,恰是代秦受敌。不如假以水道,然后屯兵堵塞其归路。如刘胜,必谢我,如败,我们也不失救秦的名声。”拓跋嗣听计,但为安全,仍派长孙嵩等带十万大军屯于黄河北岸。刘裕水军沿黄河前进,魏军千余骑兵也随之西行。有时风猛水急,晋军船只被水冲到北岸,却被魏军夺取。

刘裕派军进击魏军,一登岸魏军即退,撤回后魏军又来。刘裕无奈,便派丁眸率领七百士兵,一百辆车,来到北岸,在离河百余步处摆了个却月阵:用许多车子排成个半圆形,两端靠河岸,每辆车上有七个士兵,中间一辆车上树一白羽毛。魏军不解何意,未敢妄动,只远远窥视。过不多时,只见中间车上有人举起白羽毛,晋军从两侧涌出近两千人,每车增加二十人,各带大弓,同时在车辕上设了彭排。

魏军见并无重兵,便派数万人前来攻阵,由于太近,晋军不能发挥大弓作用,就使用大铁锤和长矛厮杀。相互肉搏中魏骑兵挡不住大锤、长矛,死伤无数,只好退兵,晋军猛追,又杀千余人。拓跋嗣听到消息,后悔没有完全听从崔浩的计谋。

在刘裕打退了魏军的同时,王镇恶、檀道济已经攻下洛阳,他们与刘裕水军会师后,直向长安进攻。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晋军攻入长安,姚泓出降,后秦宣告灭亡。

刘裕本来还要收复陇右,但是由于留守建康的刘穆之病死,他怕大权旁落,就匆忙南归。关中父老流着眼泪对刘裕说:“残民不沾王化,已经百年。今天见君,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住宅,为何又要抛弃这些而回师呢?”刘裕很受感动,但因建康政权要紧,仍不得不南归。他把一个十二岁的儿子留在长安。不久,长安为赫连勃勃的夏国所占,晋军只得逃回建康。

蜀汉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呢

读者您好,对于蜀汉为什么一定要北伐,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实力。

我们知道,蜀汉在三国里实力是最弱的,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所说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