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汉字改革是否会改变语言的性质为什么?中国的汉字太繁杂,你觉得应来一次汉字改革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你认为汉字改革是否会改变语言的性质为什么

汉字改革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

一、汉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规律

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文化工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声音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很难记住,声音数量繁多了就更记不住。人类为了把这些记事的声音保留下来就产生了文字。因此,文字的产生是为语言服务的,只是一个工具,其核心是使用便捷。也正因如此,文字自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简化,文字趋简是一个规律。

世界上所有的自源文字都起源于图画,汉字更是如此。汉字的发展是从图画文字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再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再后有秦系文字,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上承西周、下启汉魏;还有六国文字,是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再后就是隶书、楷书。其中,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古文字象形程度高,今文字变成了纯粹的符号文字,象形意味消失了。从汉字演变的规律可以看出,文字就是为了使用而产生的。书写快速便捷,笔画简单,易于辨认,方便书写是汉字最核心的功能。

二、现代简化字符合汉字发展的趋势

即便是汉字由篆书变成楷书后减少了一些笔画,但仍然存在着笔画繁多,难写难认的缺点。书写和阅读极为不便,尤其是书写,由于笔画多,写起来速度慢,学起来困难大。因此,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字改革工作,建立了主管文字改革的专门机构,着手汉字简化工作,主要精神是减少笔画,精简字数。经过对草案的几次修改,最终于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了《简化字总表》,收简化字2235个。

古汉字采用的是六书造字法,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此基础上,现代简化字采用了八种简化的方法。

1、用形声字改换形声字。如:优(優)、拥(擁)、响(響)、护(護)等。

2、用形声字改换会意字。如:窜(竄)、桩(樁)、邮(郵)等。

3、用会意字改换形声字或会意字。如:笔(筆)、宝(寳)、灶(竈)、帘(簾)等。

4、省略部分字形,保留轮廓。如:声(聲)、飞(飛)、齿(齒)、齐(齊)等。

5、 利用草书楷化。如:车(車)、长(長)、为(為)、专(專)、尧(堯)、乐(樂)等。

6、换用简单符号。如:鸡(鷄)、赵(趙)、区(區)、风(風)、办(辦)等。

7、借用同音字代替。如:谷(榖)斗(鬥)、丑(醜)、只(隻)等。

8、采用古体字。礼(禮)、无(無)、从(從)万(萬)等。

汉字经过简化以后,书写方便了,辨识容易了,更加实用和高效了。总体来说,简化汉字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尧”字上部少一点,既不是“戈”也不是“弋”,写成一个不成字的字形;“压”字在土上加上一点,使不成字;称谓起来不好表述。“长”字最后一长捺上少了一小撇,致使写起来不顺手。这些属于今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不能因此否定简化字。

可见,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规律,汉字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简化当中,从未停止过。从甲骨文到大篆的金文、籀文,再到秦代的小篆,再到汉代的隶书,再到后来的楷书;由繁体字到简化字,一步一步走向简化。其原因是文字只是为记录语言服务的,那么书写简洁、快速、顺畅、方便就是最终追求,所以简化就成为必然趋势。而且,汉字记录汉语是非常适合的。在历史上,并没有因为汉字简化而受到任何影响,反而更加贴切自然,天然一体。汉字、汉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中国的汉字太繁杂,你觉得应来一次汉字改革吗

我认为:中华文明极其优秀但在世界传播中由于汉语对外国人来说很难学,所以汉字使用应简化。汉字不必再简化,应在使用中,方法上简化,比如像地铁高铁这些简单的词,不用说地下铁路,高速铁路这样完整,但理解起来并没有障碍碍,但是过程简单,特别对外国人有很大的好处。再比如海底隧道,就可以简写为海隧,过江隧道可简称为江隧。 还比如外来语,英译汉的词,就可以简化,毕竟本身就是音译,比如意大利就可以写义大力,勒布朗詹姆斯就可以写为乐不占木士,本身就没啥含义,就是英译这样,外国人自己写名字的时候就非常简单,否则外国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还说什么传播中国文化,另外,汉语的使用应该规范,比如前段时间国家就出台了几项规定,其中就有的菜单明英泽汉确表示不能乱译,这样对外国人来说,上个馆子,吃个菜也就不会点错了,闹出什么夫妻肺片之类的笑话。

你对汉字改革有什么建议

汉字改革到今天,全球华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议头条中各位贤达畅所欲言。

本人抛砖引玉谈谈一点想法。

爱应该有心。建议爱还是用愛。

胡字中含义有胡须之意,建议胡须的胡还是用鬍,鬍须用的很少,用鬍麻烦不到哪去,鬍才像胡须,专情才好!

汉字改革是不是要废除现存的汉字而改用拼音文字

汉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是可以改革的,但是这种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废旧立新 ”,而是对现存的文字进一步改革、补充、增强,扩大、使它更完善,更规范。以便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世界各国的文字改革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只改正字法,不改文字符号和文字制度 。第二种是只改文字符号不改文字制度 。第三种既改文字制度,也改文字符号 。这种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类是单一制 ,改革后的因为这全部代替旧的,一类是混合制,改革后新旧文字都用 ,混合制又分为两类 :一是混合制,如日本文字最早用汉字,后来进行改革另创音节文字“假名 ”,改革以后文字和假名混用,一是并用 ,改革以后,不同制度和不同符号的新旧文字同时并用,这种并用模式现在还没有 。

汉字改革的方向是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这是确定的 。但是根据汉字的历史和现状,文字改革只能选择第三种模式中的并用制,因为汉字的拼音化要有一个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字仍然事迹写汉语的主要工具。

即使是实现了拼音文字,并且广泛的运用,汉字也依然存在,不但不能废除。而且还需要学习汉字或研究汉字,我国浩如烟海 古籍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如果要废除汉字,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认识汉字,那么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就无法继承 。

再说,由于有了汉字,才产生了我国特有的书法篆刻艺术废除了汉字,这种书法篆刻艺术也就会消亡 。同时两种不同制度的文字并用可以互相补充,你学习拼音文字的人来说,汉字也是很好的辅助工具,所以汉字不能废除 。

为什么进行汉字简化改革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它是世界上目前唯一传承历史在3000年以上的古文字,它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从远古演化而来的古老汉字,到清末时,民间流行着几种简化字,通过汉字简化改革,一是规范千百年来流行在民间的各种简化字,二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必须要有统一的文字,三是为了录入计算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仅仅十天之后,在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第一个全国性文字改革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拉开了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序幕,也显示了一个新生国家改革古老文字的决心和力量。

1955年10月,一个在文字改革上举足轻重的会议召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