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纳定律的意义?维尔纳定律的介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维尔纳定律的意义

卡尔·维尔纳于1976年在历史语言探索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Eine Ausnahme der ersten Lautverschiebung(「一个音变特例」)论文中阐述了他的发现。但是早在一年前在他写给Vilhelm Thomsen(维尔纳的朋友和导师)的一封私信中他就已经简要地讲述了这一理论。
维尔纳的发现在年青一代比较语言学家——所谓新语法学家——中间激起了极大的热情。因为它为新语法学家们所追求的无例外的音变规则(die Ausnahmslosigkeit der Lautgesetze)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维尔纳定律的介绍

维尔纳定律描述了发生在原始日尔曼语(PGmc)中的一次历史音变,指出了,出现在非重读音节的末尾的清擦音*f, *þ, *s 和 *x,经过浊化转变成了 *b, *d, *z和 *g。

什么是语言学流派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
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谁能告诉我,英语里面“格林法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重谢

“格林法则”的具体内容是:印欧语系含大部分欧洲语言和印度次大陆语言在内的约150种语言。英国语言学家Sir William Jones1786年指出梵语与希腊语和拉丁语可能来自同一个原始语,它们具有亲缘关系。

1822年,Jacob Grimm发现了日耳曼语言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有规则的辅音变化。

a. 浊爆破音变为清爆破音::bàp

b. 清爆破音变为摩擦音::pàf

c. 浊送气音变为浊不送气音:bhàb

历史来源:

通过比较法重建了被称为原始印欧语系的具有同一来源的语法,包括欧洲语言和印度次大陆的语言的许多亚语系都是以该原始语演化发展来的。

格林定律 (Grimm’s law) 是首个被发现的系统性音变,使得历史音位学诞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806年,施勒格尔首先注意到拉丁语的p对应日耳曼语的f。1818年,Rasmus Rask把这个对应推广到其他印欧语言,例如梵语和希腊语,并包含了所有的辅音。

1822年,雅各布·格林在《德语语法(Deutsche Grammatik)》一书中发表了这个法则,并进行推广把标准德语包含进来。

他注意到仍然有许多单词的辅音不能被这个规则解释,这些例外困扰了语言学家数十年,但最终被丹麦语言学家卡尔·维尔纳(Karl Verner)解释,也就是维尔纳定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格林法则

维尔纳定律的疑团

发现了格林定律以后,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规则现象。原始印欧语(PIE)的清塞音*p, *t, *k 按照格林定律本应该在原始日尔曼语中分别转变成*f, *þ(齿间擦音)和 *x(舌根擦音),通常情况下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在一大批的同源词中,以其在拉丁语、古希腊语、梵语、和波罗的语中的形态可断定其PIE音素是*p, *t, *k,在日尔曼语中却表现为浊塞音*b, *đ, *g。
起先,少许的「异常」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学者们更热心于发现更多「规则」的实例。然而,终究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不再满足于这些「听话」子集,而是决心要构建出普遍适用的「无例外」的音变规则体系。
一个由PIE的 *t 到 PGmc的 *d 的典型例子是 *ph₂tēr(「父」,*h₂表示喉音,e上的一横是长音记号)与 *fađēr 的对映(而不是预期的 *faþēr )。有趣的是,同为亲属称谓且结构也相似的PIE:*bʰreh₂tēr(「兄弟」)所对映的PGmc:brōþēr则完全符合格林定律。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与PIE:*t对映的 *þ 和 *đ还可以分别出现在同一词根的不同形态中,如*werþ-(「转」)字的单数第三人称过去时为 *warþ,而复数型和过去分词却作 *wurđ-(加相应的屈折词尾)。
解答
卡尔·维尔纳第一个开始去探求,究竟是什么因决定了这两种结果的分配。通过观察,他发现,这些发生了不按「规则」的浊化的清擦音不会出现在词首,而且前临的元音在PIE中都是非重音。在现代日尔曼语中重读音节多固定在词首,但是原始的PIE重音位置很多都在希腊语和早期梵语中保留了下来。*ph₂tēr 和*bʰreh₂tēr之间最要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重音在第二音节,後者却是位于词首(cf.梵语的pitā́和bhrā́tā)。
类似的,*werþ-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