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定桂的介绍?东莞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蒋定桂的介绍

蒋定桂(1947 ),女,广东省东莞人,汉族。是著名爱国将领,原纺织工业部部长和民革中央常委蒋光鼐将军最小的女儿。曾是一名纺织工人,1972年版五角人民币纺织女工推落纱机图像的原型

望采纳

东莞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岭南人文历史为您作答。

东莞地处南粤大地,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历史上曾经多次接受南迁的中原人到此定居,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历史名人也是层出不穷。

袁崇焕(1584年-1630年)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籍贯广东东莞石碣,明末抗清名将。他35岁考中进士,自荐从军,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了当时孙承宗的赏识,火线提拔为辽东督师。袁崇焕带兵打仗天赋极高,在他的指挥下连续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努尔哈赤被他用西洋火炮打死,皇太极接手后也损兵折将。

由于袁崇焕不断取得胜利,被崇祯皇帝给予重任。后来,因擅杀抗清名将毛文龙,又被皇太极施以反间计,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谋反罪名下狱后处以极刑,据说用刀割了3420刀,鲜血流干而死。

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在《碧血剑》里将袁崇焕的经历作为故事的引子,袁崇焕从此家喻户晓。他对袁崇焕评价也极高:

“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蒋光鼐(1888—1967)

蒋光鼐,字憬然,广东东莞虎门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为进士,父亲为举人。母亲去世前让他投笔从戎,1909年,就读于南京陆军中学。参加过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北伐战争、中原大战。

蒋光鼐曾担任过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1932年淞沪会战中,由蒋光鼐和蔡廷锴率领的19路军在上海阻击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从此一战成名。1935年蒋光鼐联合19路军的一些将领,通电反蒋。建国后任纺织工业部部长。

王宠惠(1881.10.10.-1958.3.5)

王宠惠,字亮畴,祖籍广东省东莞市,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外交家、政治家,是我国近现法律史上第一人。他曾经留学日本、美国,获得美国法学博士学位,英国律师资格。他翻译的《德国民法典》的英译本成为美国和英国指定的教材。

王宠惠不仅学贯中西,而且一直活跃在当时的政坛上。辛亥革命后,王宠惠任临时外交总长,袁世凯上台后,他又担任司法总长。1945年,王宠惠参加了《联合国宪章》中文版的起草和审订。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王宠惠一直任台湾司法机构的最高长官。

寿山 (1860-1900)

东莞人,袁崇焕的六世孙,清末抗俄名将。曾参加过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被委任为黑龙江将军,俄国为侵占东北,调集10万大军以借路为名,进攻瑷珲。寿山下令:“如俄兵过境,宜迎头痛击,勿令下驶!“由于寡不敌众,瑷珲沦陷。

寿山在悲愤之于,决定自杀殉国。先是吞食了2次鸦片膏,未死,又吞金,还是没死,无奈,第二天他自己躺在棺材里,让卫兵朝他开枪,卫兵很恐慌,打了一枪在小腹上,后又一卫兵补了一枪才死去。

现代齐齐哈尔市民为了纪念寿山,在龙沙公园建立了“寿山祠”,以纪念这位反侵略的爱国将领。

当然,东莞的历史名人还很多,尤其到了近现代,在政治、军事、外交、体育、文化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陈伯陶、李章达、何镜堂、袁振英等等。他们为中国的独立和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全程参战两次惨烈淞沪战争的张治中,真的是看起来那样的儒将吗

张治中是国民党重要将领,他与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和陈继承并称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

国民党将领中,张治中有儒将之称。

一是因为张治中六岁入私塾,读了十年的书,写得一手漂亮的草书;二是他很少穿戎装,喜欢穿绸褂裤;三是因为他和部下以及同僚说话诙时谐风趣,谈吐文雅,极少爆粗口。

但是国难当头的时候,张治中这个儒将也像一头暴怒的狮子,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张治中字文白,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本是一个清廷的公职人员,在关键时刻毅然决然走上反清道路,在扬州参加了反清起义。

为了更好地学习军事知识,22岁的张治中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读书,4年后以优异成绩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次年就奔赴广东参加护法运动。

张治中组织能力很强,才华过人,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被任命为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团团长,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作为一名将军,张治中却很少上战场,除了中原大战指挥过战斗,很少带兵打仗,抗战爆发前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为蒋介石培养人才。

张治中在这段时间从事的工作都是跟军事教育有关,先后担任过国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国民党不少军事将领,都曾是他的血水。

张治中军事生涯中,只打了五次仗,其中两次是在上海跟日本人较量,一次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一次是“八一三淞沪会战”。

两次战役中,张治中这个儒将一反常态,表现出一名军人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和一名男儿的血性。

众所周知,一二八事变爆发于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后,是日军为了转移国际压力,而挑起的一场冲突。

一二八抗战的主角是粤军十九路军,总指挥是蒋光鼐;但是张治中的第五军也参加了这次抗战,为保卫国土洒下热血。

1932年1月28日午夜,驻沪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向上海第十九路军发起突然袭击。

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果断发起反击,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

日军对我军阵地及发动了四次总攻,均被我英勇的十九路军将士打退。

爱国将士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与穷凶极恶的日军展开了多次苦战,让日军付出万人伤亡,迫使其四次更换主帅。

前方的战事让身在南京,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的张治中无法入眠,他辗转反侧、心急如焚。

事变爆发的时候,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已经一个月,还没有正式复出,国民党军群龙无首,十九路军孤军奋战,形势危急。

2月初,张治中在浦口求见蒋介石,慷慨陈词向蒋请战:“十九路军在上海血战,中央军不能袖手旁观,文白(张治中字)愿意到前线去增援他们!”

蒋介石一听非常感动,随即下令何应钦调动散驻在京沪杭的第87师、88师、中央教导团,合编为第5军,任命张治中担任军长,并兼第87师师长,率部支援粤军抗战。

87师和88师分别由国民警卫第1、第2师改编。

而中央教导团,是国民党起家的老本,和上述两个师都是赫赫有名的德械师。

他们都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是不折不扣的“御林军”。

蒋介石把“御林军”都拿了出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时在上海与日军苦战的十九路军,本来就是杂牌军,不是亲生的,是“捡来的孩子”,但是他们抗日态度非常坚决。

1月24日,蔡廷锴等就致电行政院长孙科、军政部长何应钦等:“职等为国家人格计,如该(日)寇来犯,决在上海附近抵抗。即使牺牲全军,亦非所顾。”

按照旧逻辑,江山是蒋介石的;杂牌军为了蒋家王朝都不惜流血牺牲,蒋介石再无动于衷,保存实力,会让全世界嗤笑;所以蒋介石当时抗日态度非常坚定。

1月30日,蒋介石发表讲话,要求全国将士“淬厉奋发,敌忾同仇……枕戈待命,以救危亡“,并表示他本人“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 。此电发布后,影响甚大,“人心士气,为之大振“。同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洛阳宣言》,表示了和侵略者势不两立,战斗到底的决心。

此时此刻,让张治中指挥国民党的王牌部队,一来说明蒋介石对日军的挑衅忍无可忍、动了真格;二来也说明张治中的才干和忠心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作为一名高级将领,张治中不是不知道日军战斗力多么强大,不是不知道日军凶残无比,更不会不知道日军对中国的野心。

他明白这次出征不是作秀,是一场恶战;因此他做了最坏的打算,随时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