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统一是哪国的(统一三国的是哪个国家

 

2023/7/18 5:44:51 ('互联网')

本文目录

统一三国的是哪个国家

统一三国的是晋朝。

1、晋朝(265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3、西晋承袭中原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

4、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而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5、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三国时期,为什么最后统一三国的是魏国而不是蜀国

三国时期兼并了蜀国的确是魏国,但是最终统一了吴国的却是司马炎建立的晋国。因此本题似乎应该是在提问:为什么是在魏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晋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吧?

在三国时代里,位于北方的魏、晋政权因为拥有物质与人口上的优势,所以才能够先是以魏吞蜀,后来以晋吞吴。

蜀国被魏国吞并的结局,其实一点儿也不令人感到奇怪,这是因为①、蜀汉国土狭小,整个国家只以益州为中心,而南中虽名义上属于蜀国,但实际上等同于半独立。也因此导致了蜀汉回旋余地有限,易于受制于敌,一旦汉中不保则益州难安,其亡国也就成了必然。

②蜀汉人才匮乏,自从刘备东征孙权,最后损兵折将,将多年积累的精英损失殆尽后,蜀汉政权就再也无法恢复到巅峰状态了。再加上诸葛亮、姜维的多次北伐,已经透支了蜀汉那本就不充沛的人才资源与国力。到了魏国伐蜀时,蜀国的国力己经衰落到了极点,也因此才会被邓艾、钟会攻灭。

③蜀汉政权的统治阶层构成复杂:荆州派、益州派,互相争夺权力与地位。这种危害在诸葛亮在世时尚可得到有效压制,但是到了蜀汉末期却已经再没有谁,能够具有诸葛亮那样的威望,能够平衡各派利益了。也因此当邓艾奇袭成都时,蜀汉政权内部才会出现意见分歧,最终不战而降!

吴国本是一个坐拥长江之险的国家,它又为什么会被晋国一举灭亡呢?这也有几个原因!①当蜀汉灭亡以后,晋国已经占据了长江上游的地理优势,已经具备顺江而下,直捣建康的可能性了。

②吴国内部人心不和!这才是吴国能够被晋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当吴主孙皓执政以后,大肆诛戮敢于谏阻自己的大臣,致使其执政失策之处,无人敢于纠正。而且孙皓的残暴无道,也使得吴国政权内部人心混乱,力量当然也就无法集中了!因此才导致了,当晋国大军大举进犯时,吴国军队无力也无心与之对抗,最终以建康陷落,孙皓君臣乞降而告终!

综上:司马家族能够先吞蜀,后纂魏,再吞吴,最终一统天下,乃是因为①顺势而为②蜀吴内部不稳有可乘之机③魏晋实力持续上升,而蜀吴实力日益衰落之故!

三国最后是哪个国家统一的

历史上对三国时期是这样定义的: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一句话简单明了的知道了答案,三国最后谁统一天下西晋。魏蜀吴的鼎立割据最终给别人作嫁衣裳,一世枭雄的曹操怎么就被其他人窃取了果实呢,下面给大家一一道来

三国最后谁统一天下,西晋(司马炎)

220年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此后。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家族掌控,特别是《三国演义》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司马懿。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司马懿孙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史称西晋,他也是西晋第一个皇帝。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历史都是以具体事件进行陈述,只给我们一个答案,并不会对原因进行详细解释,我们接着往下看。

从各国具体分析

1、蜀国

蜀国后主刘禅生性孱懦,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托孤之时,就曾对孔明说过:能辅则辅之....,你可自立为西川之主,孔明感激涕零。刘备也曾对阿斗说过: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虽有天下第一谋士孔明的辅助,最后孔明六出祁山,有两次是因刘禅误听谗言,中途召回孔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是写的这位汉丞相,当然孔明也是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三顾之恩、托孤之重)。

蜀国鼎盛时期,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打西川时凤雏先亡,然后是关羽忘记了孔明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大意失荆州,被孙权所斩。然后是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听劝告,起倾国之兵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病死白帝城,蜀国元气大伤。

孔明为实现刘备的霸业,六出祁山;孔明病死五丈原后,姜维九伐中原,因为种种原因,都未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刘禅宠信宦官黄皓的谗言。最终蜀国被魏国钟会、邓艾所灭,刘禅被擒,晋帝司马炎封其为安乐公

2、吴国

江南自古多出俊杰,当初创业的江东猛虎孙坚、小霸王孙策、18岁领江东主的孙仲谋、周公瑾、鲁子敬、陆逊、陆逊之子陆抗,这些能吞吐天地的人物早都已经做古了,后主孙浩比蜀国刘禅强不了多少,残暴不纳忠言,宠信宦官,这样的国家能好吗?当晋帝司马炎派杜预兵法东吴时,这位后主竟采纳宦官的意见,在天险长江放置铁索阻拦。

这位后主也被杜预所擒,司马炎和对待蜀国刘禅一样,给个闲职,养老去罢。

3、晋国

司马懿可是三国第一忍者,当年魏武帝曹操在时,就曾对左右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辅助曹操三代:曹操、曹丕、曹睿。但是司马懿不是池中之物,胸藏锦绣,不露声色。最后在府中称病10年,诈病赚曹爽,正当曹氏宗亲得意忘形,放松警惕外出围猎的时候,发动政变一举灭了他们。

其实一直到曹睿在位,不是对司马懿没有防范,奈何曹氏宗亲多是饭桶(比如曹真、驸马夏侯楙),不得不用司马氏父子对付诸葛亮。曹睿临死之时,如果不是司马懿掩饰的好,早就杀了他了,一念之仁,让司马懿回家养老。

就是这一念之差,给了司马懿喘息的机会。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随他父亲征战一生,父子三代努力,瞒天过海,也真是不容易。同时,也因为司马懿在军队中威望甚高,可以说仅次于魏武帝曹操,还有号召力,否则也无法兴风作浪。

一旦一朝权在手,亲眼目睹了汉室兴衰、曹操如何篡权的司马懿,反过来能给曹氏宗亲喘息机会吗?对曹爽等人就是斩草除根,夏侯霸如果不是跑到蜀国姜维那边,也被司马懿骗回杀了。司马懿也是效仿曹操对汉献帝一样,当皇帝曹髦是傀儡,但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这个傀儡皇帝,最后也被司马师指使一个武将成倅所杀,这可是弑君之罪,然后再将这个爪牙杀了以谢天下,怎么样,够狠吧?

最后还得说,家族后继有人,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也是明主,与吴国孙浩对垒,当时晋国派的是羊祜,此人也是兵法谋略精通的大将,吴主孙浩派的就是陆逊之子陆抗。正当前线两位将军斗智斗勇的时候,孙浩又听信谗言,开始怀疑陆抗,将其从前线调回;作为鲜明对比,司马炎对左右说过:羊祜将军必有奇谋,不必担心。谁高谁低,想想还需要比吗?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