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宫刑被真正废除是什么时候?宫刑是怎么回事太监和大臣被宫刑的原因有何不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请问宫刑被真正废除是什么时候

民国初年,临时政府为清朝皇室开出的优待条件中同时明确规定今后不得再招用阉人,这算是从源头上阻断了宫刑的存在。

宫刑是怎么回事太监和大臣被宫刑的原因有何不同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能够发现大臣和太监被执行宫刑存在的差异性。官员被宫刑的缘由和太监不同,体现的是古代中国早期的刑罚原则。

先说说太监被执行宫刑的原因。这个其实大家都清楚,是为了保证皇室血脉的纯净性,部分朝代在政治上对其也有依赖,将其看做是皇权的延伸,制衡大臣。

很明显,太监是皇室的专属物,时刻和皇室联系在一起。在这点上可以参考宋朝的法律:

士庶阉割男童为不赦之罪

成为太监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差别也很大。有想混一口饭吃,出人头地自愿进去的,有被卖进去的,有的是番邦上贡进来的,有的是被从战俘中挑选出来的。

官员或者说普通人被执行的宫刑,其实是肉刑之一。毫无疑问,肯定是被迫的。

古代中国对于犯人的处置方法没有今天那么人道,还有监禁这种说法。处理方式就只有四种:死刑,流放,肉刑,暴打(笞)。

随着历史的进步,肉刑逐渐的被淘汰,但是他的恐怖性,足以让任何人胆颤。

齐景公问晏子什么东西贵,晏子说假脚最贵,原因自然就是因为肉刑。只要犯了法,被认定有罪,上来就是砍一只手,砍一只脚,通过让人的身体残缺来迫使其他人害怕,从而遵守法律。

当然,如果愿意捐钱,以上任何一种刑罚都是可以被降等或者免除的,只要金额够大即可。就算是刑罚最严格秦律,也同样如此,捐二甲可以免除绝大部分的罪。

汉文帝时期,因为缇萦救父的缘故,刑罚变得仁慈多了。肉刑中,犯事严重的,直接死刑或者流放。犯事轻的,暴打(笞)一顿。自此以后,肉刑就基本被淘汰了(凌迟到了南宋才正式被写入刑罚)。

像后面的司马迁,并不是被判肉刑(宫刑),而是死刑。很不幸他拿不出不钱,又想活下来写史书,只能拿同等刑罚的宫刑来替代死刑。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古代如果一个人被砍掉一只手臂,没有抗生素没有止痛药,用中药能救命吗

能不能活下来,要看个人的体质和运气。古代确实有很多人被砍掉手足活了下来。砍掉手臂后,用布条快速的扎紧动脉,避免大出血死亡,然后涂上相应的草药,至于有没有效果,那就听天由命了。受伤的人将会有若干天的高烧(主要靠发烧杀菌),主要依靠自身的免疫力,经过与死神的搏斗。有的就死了,有部分人就活了下来。根据我们看史书,活下来的人应该还不少。古代还有一种刑罚,就是宫刑,除了对犯罪的人之外,进宫当太监,都要受这一刀,创伤其实也很大,也没有抗生素,大部分还都能活下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一些人手足被砍断的事例。

要说砍断手臂的案例。我们不得不说一下要离刺庆忌的故事。要离使用苦肉计,让吴王阖闾砍去他的一只手臂,并杀死他的妻儿,再挫骨扬灰,以此投奔了庆忌,获得信任。趁其不备,把庆忌杀了。我们只能说:要离这个刺客,实在是极端残忍了,他不仅对自己十分残忍,他的妻子儿女就成了他使用苦肉计的工具,也实在是悲哀至极了。这个也是岳飞传里王佐断臂劝说陆文龙故事的原型。

我国古代有一种残酷的刑罚。这就是剕刑,也作刖刑,砍去受刑人手或足。夏朝就开始有这种刑罚了,到了周代普遍使用。属九刑之一。砍足曰剕,砍手曰刖。此外,还有砍去膝盖骨的膑刑。具体执行时,一般是砍双足,因为砍去双手,人就基本不好劳动了。砍双足,相对要好一点。

据《韩非子》记载:“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国君车子的人要处于刖刑。这个刑罚就非常严厉了 ;另有楚国人卞和,为献和氏璧,前后两代楚王都认为是造假,先后砍去了他的双足。但卞和一直顽强的活到了楚文王时期。又据《左传》记载,郑国的强鉏,卫国针庄子,齐国的鲍牵等,都曾被砍去脚。

齐国的 孙膑,本名孙伯灵,因受庞涓迫害, 被施以刖刑,挖去了两腿的膝盖骨,斩掉了两足,还在脸上刺上字。“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后改名孙膑,意思是受过膑刑。投奔了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并著有《孙膑兵法》这本书。

古代的这种残酷的刑罚。在一些青铜器皿中得到了体现。比如:商周时期有一件青铜器“它盘” 。主要用来给贵族饭前饭后洗手使用。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它盘”位于圈底处的四个小足,是四个受过刖刑的裸体男子,以跪姿负盘;

又如:“刖人守门鼎 ”。故宫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都有收藏。分上下两层: 上层用来盛放食物,下层有窗户有门,守门人是一名受过刖刑的奴仆。

到了汉文帝时期, 有个小女孩名叫缇萦,因为他的父亲犯了罪,要被处以肉刑。她就一直跑到京城向皇帝上书说:“我父亲为官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将受刑。我为受刑死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受肉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希望自己去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这就是缇萦救父的故事。汉文帝深受感动,当年废除了肉刑。

不过汉文帝废除得不彻底,他还保留了宫刑,汉武帝期间,司马迁就受到宫刑的刑罚。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割阉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

天汉二年,李陵兵败后投降匈奴,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震怒,大臣们众口一词谴责李陵。汉武帝转而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为李陵当庭辩解,结果汉武帝龙颜大怒,将司马迁以“诬罔”罪名下狱。

廷尉审理结果,司马迁改判死刑。按照当时的法律,司马迁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死刑处罚,二是花钱赎罪。可是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接受宫刑。

这个故事不新鲜,广为人知,但是由于史料记载和个人立场的问题,依然有很多人对这件事采取偏激的态度看待,甚至联想到背后是否存在政治阴谋。我们对几个焦点问题,以理性的态度,做一次“执中”的分析。

第一个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李陵投降事件

说到李陵投降事件,自古争议就很大,对立双方往往形成措辞激烈的争辩。其实这些评判,大多因为历史视角问题,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缺乏客观性。看待历史事件,我们既不能脱离历史环境,也不能光站在古人的狭隘历史观角度,简单附和。

1.值得肯定的部分

①谋求主力的态度

天汉二年对匈用兵,汉武帝的安排,让李陵给李广利做后勤供应。李陵不愿意,表示想打主力,以自己的五千人直捣匈奴王庭。汉武帝表示没有马匹给他,李陵依然态度坚决。汉武帝被李陵的雄心壮志所感染,“壮而许之”。

武将谋求沙场建功,不甘居人后,这个志向应该值得赞许,连汉武帝都深受感动,改变了主意。将军百战死壮士,李陵继承了李广的遗风,这一点值得肯定。

②血战匈奴的成就

李陵回军途中,遭遇匈奴主力,单于亲自坐镇指挥。从兵力上说,李陵五千步兵,对匈奴十一万大军,这个仗谁来都没法打,李陵且战且退,创造了杀敌五六千(有说一万多)的奇迹。若不是叛徒出卖,匈奴人都准备撤军了。

在兵力悬殊的状况下,李陵能够临危不乱,斩杀远超过己方伤亡数字的敌人,他的军事才华和勇气应该值得肯定和赞许。

2.该受谴责的部分

①缺少杀身成仁的勇气

在无法突围的状况下,李陵陷入痛苦之中。他一会儿说“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别跟着我,我一个人去杀掉单于),逛游一圈又自己回来;一会儿又表示:“兵败,死矣!”“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真正到了生死关头,他却说“无面目报陛下!”然后器械投降。

可见,李陵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纠结于杀身成仁,还是投降,他的心已经乱了。所以,本质上李陵是缺少捐躯疆场的心理准备的,更没有为国杀身成仁的勇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