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这个字读什么?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寇这个字读什么

寇,kòu,从宀(mian)从元(人)从攴。

主要有三方面释义:

(1)姓氏,寇姓分布的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和山东。

(2) 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盗~。贼~。日~

(3) 会意。从宀( 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 pū),表示持械击打。

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

答:在戚继光有生之年,他所带领的戚家军,始终是神一般的存在,南征扫北,未尝一败!

提问问题的网友说“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口气还是有些怯生生、不自信。说明他对戚家军了解太少了。

我可以付责任地告诉你,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不是“基本”全胜,而是全部全胜。

不但全胜,而且胜得惊艳,胜得漂亮,手段直接,不用讲究太多战术,面对面,硬碰硬,遇敌必亮剑,亮剑必胜,除倭干脆利落,自身极少有伤亡。

嘉靖四十年(1561年),新练成的六千戚家军,靠一双脚板,身背五斤小米,翻山越岭,迂回转战上千里,在短短数日之内,在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频频出击,神出鬼没,十三战十三捷,天下名扬。

在清除江浙一带的倭寇后,移师福建,与敌激战于横屿、牛田、林墩,三战皆捷,倭寇震怖,犹如鸟兽散。

此后,连续发起平海卫、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将福建境内的倭寇清洗得干干净净。

倭寇都往哪儿逃呢?

放眼东南沿海,实在没有容他们依附之所,被迫窜往安南。

安南是哪儿?就是今天的越南一带。

戚继光都不屑亲自出手,分遣部下追至安南,将倭首吴平的脑袋割下带回,这才心满意足。

随后,戚继光变换了战场,带领部分戚家军调往京师,督阵蓟辽。

注意,这部分戚家只有三千人而已。

三千人,而且是步兵,除非是孙悟空或观世音菩萨显灵,否则是不可能吃掉数十万鞑靼骑兵的。

所以,在京师,戚继光向隆庆皇帝提出对付鞑靼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练十万戚家军,堂堂堂正正出征鞑靼,扫除心腹之患,一劳永逸。

中策是在不能满足练十万兵的前提下,退减为练五万兵,练成之后,虽然不能进剿鞑靼,也可以抵挡他们扰边,可使边境获得十数年安宁。

下策是在不能满足练五万兵的前提下,再减为练三万兵,虽然不一定能抵御鞑靼侵犯,却也可乘隙一击,使之不敢太过肆无忌惮。

但是,这上中下三策中,隆庆皇帝都没法采用。

最后,是戚继光自己抽调出蓟镇现有兵力中的三万人来进行了一些简单训练。

请问,这三万人能算标准的“戚家军”吗?

不能算吧?

但是,戚继光还是利用自己带来的三千纯正的“戚家军”和这三万人合在一起,于隆庆二年(1568年),大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入寇的蒙古铁骑三万,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

万历三年(1575年),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出塞包抄,团灭这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

此后,十余年间,鞑靼慑于戚继光之威,敬而远之,不再敢犯边。

作为一代名将,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是很寂寞的。

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无限寂寞地告别了边塞。

戚继光和戚家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横绝一世的神兵天将,值得我等后人引以为傲,膜拜永远。

日本人为什么叫倭寇

从英语日本发音的语音汉字来解,日本就是界畔之意,而日本人被看成是反叛于中华文明与文化的界畔逆子。这和对于日本称倭的贬义相合。

倭寇指的是什么

倭寇是指倭寇(わこう),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

倭寇初时仅为九州沿海一带的名主、庄官等阶层及失业人民,14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劫掠中国与朝鲜沿海地区。晚清时期,在光绪皇帝的上谕中,大量使用“倭寇”指称日军,衍生出倭军、倭兵、倭炮、倭廷等词。

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军于辽东望海埚全歼来侵之倭,此后海防较为平静。嘉靖以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在封建诸侯支持下,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王直、徐海等勾结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乡镇城邑,明朝东南倭患大起。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因朝政腐败而难有成效。嘉靖后期将领戚继光,俞大猷等先后平定江浙、福建、广东倭寇海盗,倭患始平。

明朝也算海洋强国,为何倭寇能如此猖獗

主要是沿海军队的主官们都进行明为*经商*实为*走私*活动,而且同倭寇们有千丝万缕的利益瓜葛。军官们没有精力和心思抓军队的建设和管理,所以军纪涣散,军队长期缺少训练,根本没有战斗力,下面详细的介绍一下。

嘉靖帝年间,日本有一批由破产农民、城市失业的流民、失意的武士和破产的商人们组成的海盗集团,经常到中国的沿海地区烧杀抢掠,他们和中国的海盗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到中国沿海地区很多城市公开杀人抢劫,由于其中日本人居多,所以明朝政府把他们称为*倭寇*。

公元1553年,大批倭寇侵略中国的沿海地区,接连攻打了十几个城市,明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在明朝权臣张居正的举荐下,朝廷把戚继光调到浙江,命令他负责剿灭倭寇。

戚继光出身军事世家,从小喜欢学习兵法和武功,少年时就练就了一身好武功,17岁就参加了军队,在军中是屡建战攻。这次倭寇入侵,他发誓一定要铲除倭寇,报效国家。

他到浙江后,通过很长时间的微服私访,发现当地的很多主政的官员和军队里的一些军官,同海盗倭寇们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所以当地的驻军训练废驰,军纪涣散,根本没有战斗力。

他决定招募新兵,把原来的军队都解散了,当时浙江沿海地区的老百姓们被倭寇害惨了,都憋了一肚子气,早就想杀倭寇们替亲人们报仇,一听说戚继光在招兵打倭寇,大家都纷纷报名参军,很快这支军队就招募了近5000的新兵。

戚继光严格训练这支新军,平时经常和士兵们交谈,教育他们英勇杀敌,报效国家。戚继光根据江南水乡的特点,创造了一种*鸳鸯阵*的阵法。就是每12个人为一组,前面的人为队长,后面的两个人拿盾牌,两个人拿大竹子(竹子的顶部削的非常尖锐)做的兵器,4个人在盾牌的掩护下拿长枪,后面的拿火筒,最后的是伙夫。这种阵形灵活多变,长短武器相互配合,杀伤力很强,在大军作战中杀伤力很大。

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台州,戚继光率领大军前往台州围剿,那些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倭寇被*鸳鸯阵*打得溃不成军,狼奔豕突的逃跑了。有的跑到大船上躲了起来,戚继光又用火炮打击,倭寇们纷纷投降,此战一共消灭倭寇6000多人。这一战打出了明朝军队的军威,倭寇们把戚继光领导的军队叫*戚家军。

后来,戚家军在福建仙游又消灭了2000多倭寇,胜下的几千倭寇占据漳浦蔡丕岭,凭借有利地形死守。戚继光是亲自率领大军攀登上悬崖,倭寇们是被打个措手不及,很多倭寇都掉到悬崖下摔死了,此战共打死倭寇近万人。过了几年后,明朝沿海地区的倭寇都逐渐的消灭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