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文化,易经、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式微的根源是什么?易经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式微的实质是传统文化的式微,对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作为传统文化,易经、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式微的根源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也很现实。《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这三经从现状来看确实是有些式微甚至落魄了。要究其根源,原因也是十分复杂的。一是年代久远了,三经从产生到成熟的时期离现在几千年了,期间由于朝代更替,社会制度变革,生产生活方式多元,移风易俗,除了《黄帝内经》被医者看重外,其他二经知者渐少。二是运用由官方强制处庙堂之上,演变成流落民间成江湖以远。古代科举制三经是重要考试内容,凡入仕途之人必苦学三经,不然就会失去为官的机会。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下,读书人对三经颇有研究。三是三经对于现代人学习颇有难度。《周易》对于古人就是手表和日历,对于现代人就是天书。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时辰节气,农耕年代就是种地必须掌握的,现代农民不靠这些了,有手机就行,不懂就百度。《黄帝内经》、《道德经》现代很少人能深入,谈者甚多难求甚解。以至于迷信西医责难中医。《道德经》断句都遭质疑。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断句不同,意思天差地别。圣人之意应该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道德高尚的环境中,女子与小人就是弱势群体,应该扶持。年代久远,社会变迁,文化差异促其变也。

易经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式微的实质是传统文化的式微,对吗

三经相辅又相乘,一法通明万法通,一化万来万归一,无中生有有又空。

为啥易经内经道德经等从完整的科学体系式微成传统文化并不断衰弱

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社会主流长期打压的环境,不利于这些经典的传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需术以来,这些经典受到了歧视,难登大雅之堂。传承渠道被阻塞了。

二是传承载体乏陈。古代经典主要靠人口口相传。在生存艰难的古代,学这些经典既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又不能换钱用。所以传承载体被扼杀了。

三是这些经典一方面早以融入百姓生活,可是人们日用而不知。如饿了吃饭睏了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扎针拔罐子等等。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就是经典的运用。

另一方面,这些经典充满了辩证的哲思,似乎与现实太远。同时文字艰深晦涩。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不敢去学习。

所以才日渐式微。不过当前的国学热,这些经典的价值日益被人们所认同,形势正在好转!

就像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过程是一样的。

式微式微胡不归什么意思出自哪

是《诗·邶风·式微》中的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同时也表现征夫的痛苦和反对徭役.诗句的意思是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式”是语气助词,无实义,“微”表示黄昏,字面意思是天渐渐黑了.

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含义是

《诗经.式微》里“式微,胡不归?”的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拓展资料:

《邶风·式微》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

诗经式微用韵情况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这首诗的韵律!

“微”是衰微的意思。“式微指国家或世族衰落,后也泛指事物的衰落。《式微》一诗文简义丰,因此在流传后世的过程中,不断被赋予各种内涵。比如,此诗常被后代隐逸之士用于表白意欲归隐的心迹。

这首诗的韵律: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 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2.本诗韵律为何和谐?

其一, 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 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

“微君之故”, 朱熹《诗集传》释为: “我若非以君之故”; “微君之躬”, “躬”是“躳”的异体, 《尔雅·释言》: “躬, 身也。”躬、身二字互训, 故“躬”即自身也, 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 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 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二, 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 “路, 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 “‘泥中’犹言泥涂也。”按: “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 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 “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 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 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 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 有一箭双雕之功效。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所以,诗经女孩认为,这首诗十分押韵,每章换韵,句句用韵,而且全诗回环往复,只在个别字上稍做改动,使全诗节奏紧凑,引人入胜。 从以上来看,经典的诗歌永远都不会过时。你同意吗?

《式微》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主人公服役的苦痛以及他们反抗暴政的决心。

《式微》原文:

《式微》

诗经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赏析:

诗篇开头,连用“式微”一词,显得十分急迫。

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本来是应该回家,而现在却不能“归”,于是发出“胡(何,为什么)不归”的疑问。

如果将这三个字可略去,首章就成了:“式微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意思是说,天这么晚了,如果不是因为你的事,我为什么还在“中露”呢?

略去“胡不归”三字,意思表达也相对完整,但少了一点急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