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陈桐生:“四始”的再解

 

2023/7/6 17:02:25 ('互联网')

“四始”的再解读

陈桐生

作者简介:陈桐生,1955年生于安徽桐城,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史记与今古文经学》《史记与诗经》《史魂——司马迁传》《楚辞与中国文化》《孔子诗论研究》《七十子后学散文研究》《礼化诗学》等著作。

内容摘要:《史记·孔子世家》祖述《鲁诗》之说,提出“四始”概念。四始是以《风》《小雅》《大雅》《颂》四类诗的首篇题旨来概括该类诗的主旨。“《关雎》之乱以为《风》始”强调帝王婚姻伦理,其中包含着两性结合为生人之始、帝王婚姻为王道之始、婚姻道德为人伦之始诸多丰富的哲学、政治、伦理内涵;“《鹿鸣》为《小雅》始”揭示养贤主旨;“《文王》为《大雅》始”标举了尚德的主题。文王受命,原因就在于其施行仁政德治,顺应天心民心;“《清庙》为《颂》始”则突出礼学家所特别强调的孝道观念。通过“四始”的概念,《鲁诗》提炼出“重视婚姻伦理、养贤、尚德、崇孝”这四大主题,目的是要使《诗经》成为王道政治的范本。在《毛诗》“六义”说未出以前,实以“四始”说影响最大,其说也深刻影响到司马迁的《史记》著述。

感谢陈桐生先生授权推送此文。本文收入陈桐生《史记与诗经》(2000),引用请以原书为准。

“四始”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司马迁所习为《鲁诗》,故此处当为祖述《鲁诗》之说。当《鲁诗》大行于世的时候,“四始说”是一个不待说明而广为人知的《诗》学概念,齐、韩、毛三家还在《鲁诗》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各自的“四始说”。但是在《鲁诗》亡佚之后,“四始说”对于后人却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以至于清代学者魏源在《诗古微》中说“后人无一能析之者”。对这些问题,清人魏源根据古代诗乐连奏的特点对“四始”作了权威性也是两千来唯一的解释,此后的《诗经》论著在论及“四始”时多征引魏源的观点。从今天来看,魏氏之说虽有可取之处但未尽可信,而且对许多有关“四始”的问题未予论及。本章不揣浅陋,拟结合战国秦汉之际的学术背景和《诗经》、《史记》全书内容,对“四始”试作第二次解读。

一、魏源解读的得与失

魏源《诗古微》在解读《鲁诗》“四始”时说:“盖尝深求其故,而知皆三篇连奏,皆周公述文王之德,皆夫子所特定,义至深,道至大也。曷言皆三篇连奏也?古乐章皆一诗为一终,而奏必三终,从无专篇独用之例。”在广泛征引了《仪礼》、《国语》、《礼记》中关于三篇连奏的材料之后,魏源提出“三篇一始”的观点:“'四始’则又夫子反鲁正乐正雅颂,特取周公述文德者各三篇,冠于四部之首,固全诗之裘领、乐礼之纲纪焉。故史迁不但言《关雎》为《风》始,而必曰《关雎》之乱者,正以乡乐之乱,必合乐《关雎》之三,故特取夫子师挚之言,以明三终之义。”按照魏氏这种理解,“四始”实际上就是十二始。魏源之说确有可取之处,他以“四始说”作为《鲁诗》的纲领,确实看出了“四始说”的重要性;他旁征博引说明古代诗乐三篇连奏,可以说是信而有据。但是魏源的解读未可尽信。首先,魏源将“四始”视为西周盛世时期周公歌颂文王的诗篇,认为“四始”“皆周公述文王之德”、“特取周公述文德者各三篇,冠于四部之首”,这不符合《鲁诗》的实际,也违背了司马迁的原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史记·儒林列传》都明确指出《关雎》是一首刺诗。根据《鲁诗》的解说,《关雎》是诗人讽刺周康王好色晏朝,并不是周公述文王之德。先秦时期与《关雎》连奏的《葛覃》、《卷耳》亦与文王、周公无关,《古文苑》载《鲁诗》学者蔡邕《协和婚赋》云:“《葛覃》恐其失时。”《淮南子》高诱注说《卷耳》题旨云:“言我思古君子官贤人,置之列位也。”《小雅》的首篇《鹿鸣》,《鲁诗》也认为是一首刺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又如与《大雅·文王》连奏的《绵》,《史记·周本纪》明确地说这是歌颂古公亶父,而不是歌颂文王。这些《鲁诗》之义都与魏源之说不合。魏源为了牵合“四始”为周公述文王之德的说法,将《关雎》、《鹿鸣》说成是周文王刺商纣王,并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的“周道缺”改为“殷道缺”。背离《鲁诗》的说《诗》材料,甚至不惜改动古籍以自圆其说,这种削足适履的方法尤不足为训。其次,魏源根据古代诗乐三篇连奏的通例而推论三篇一始,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四始”指的是《诗经》中《风》、《小雅》、《大雅》、《颂》四类作品的第一篇,三篇连奏是指先秦礼仪中的诗乐演奏,两者之间不可混为一谈。《仪礼·乡饮酒礼》和《燕礼》所载诗乐演奏的次序是“升歌三终”、“笙入三终”、“间歌三终”和“合乐三终”,开头是工歌《鹿鸣》,而位于《诗三百》之首的《关雎》却放在最后的合乐部分。这表明古代演奏诗乐的时候并不考虑《诗经》风雅颂的先后顺序,三篇连奏是事实,但并不涉及“始”。第三、先秦诗说与汉初诗说有很大的变化。《仪礼》所载工歌《鹿鸣》是取其宴乐群臣嘉宾之义,而以《关雎》合乐也是取其“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之义,这应该是保留了先秦的古义。但汉初《鲁诗》却把《关雎》、《鹿鸣》断为刺诗,从中可见《仪礼》与《鲁诗》对诗义的理解分歧极大,《鲁诗》在提出“四始”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先秦礼仪中的三篇连奏。试想,如果在乡饮酒礼和燕礼上以演奏刺诗《鹿鸣》开头,最后又以刺诗《关雎》合乐,还谈什么君臣和乐?还谈什么善待嘉宾?还有什么欢宴的气氛?第四、如果《鲁诗》真的是以三篇为一始,那么在解说这邻近的三首诗的题旨时肯定会考虑主题的统一,但事实上《鲁诗》认为《关雎》刺康王晏朝,《葛覃》恐其失时,《卷耳》思得贤人,这三首诗的主题并不一致,由此可知《鲁诗》在说《关雎》为《风》始的时候,并没有把《葛覃》、《卷耳》考虑在内。《鹿鸣》、《文王》、《清庙》等诗的题旨也与其后的两首诗有不尽相同之处。第五、汉人所理解的“《诗》始《关雎》”都指的是《关雎》一首诗,而非举一而概三。例如《汉书·匡衡传》:“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汉书·荀爽传》:“且《诗》首篇,实始《关雎》。”《韩诗外传》:“《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大戴礼记·保傅》:“《诗》之《关雎》,……皆慎始敬终云尔。”张超赋:“深思古道,感彼《关雎》。……孔氏大之,列冠篇首。”《史记·外戚世家》:“《诗》始《关雎》。”以此类推其他三始,也应该是指三首诗而非九首,“四始”决不能理解成十二始。“始”指的是一个逻辑起点,它所指的只能是一首诗,如果三篇一始,数目太多,范围太广,也就不成其为“始”。魏源以三篇为一始的证据之一,是司马迁所说的“《关雎》之乱以为《风》始”,“乱”是音乐结束部分的合乐,司马迁既提到“《关雎》之乱”,应该是兼及歌词与乐曲二者而言。实际上“《关雎》之乱”是引用孔子的成语,它出自《论语·泰伯》:“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它像《史记》中的许多偏义复词一样,词义偏在歌词之上。魏源三篇一始的说法的要害在于抹杀了先秦《诗》学与汉初《诗》学的区别,掩盖了《鲁诗》对《诗》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三篇连奏是先秦礼仪中诗乐的运用,但自春秋末年礼乐逐渐崩坏,据《汉书·礼乐志》载:“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音乐专业人员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学者!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不再注重诗乐的运用而重《诗》旨的解说。魏源所举的三篇连奏的例证全部出于先秦古籍,而在汉籍之中却找不到一条材料,其原因就在于汉人对诗乐演奏已经相当陌生了。此外,还有许多重要问题,诸如《鲁诗》提出“四始说”的历史文化背景、具体内涵及其对《诗》学研究的贡献等等,魏源都没有论及,还有待于我们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二、论《诗》为什么要提出“始”

《鲁诗》论《诗》为什么要提出“始”的概念?我认为,这是出于战国秦汉之际文化学术界慎始敬终的风气。而之所以慎始,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当时文化学术界注重追溯政治成败的最初起因,认为一些重大的政治变故都起于细微之处,因此他们提醒统治者要注意防微杜渐。《春秋公羊传》在慎始方面尤其值得注意,它在阐发《春秋》义例的时候,将第一次出现的历史事件特意予以强调,要求人们关注各种事件之始。例如隐公二年“疾始灭”、“讥始不亲迎”,隐公四年“疾始取邑”,隐公五年“讥始僭诸公”,桓公二年讥宋“始以不义取鼎”,庄公二十二年“讥始省”,闵公二年“讥始不三年”,宣公十五年“讥始履亩而税”,成公元年“讥始丘使”,哀公十二年“讥始用田赋”等等。[1]公羊家认为正是由于开了一个不好的头,所以才导致后来的弑君弑父、亡国败家的恶果。《公羊传》记下这些“始作俑者”,就是要为后代政治提供借鉴,提醒人们慎始敬终。二是战国秦汉之际的学者在著书立说的时候注意逻辑思维的严谨,力求为自己的思想学说确立一个逻辑起点,由这个逻辑起点生发开去,构成一个有条有理、层次井然的思想体系。例如《易传》以乾坤两卦作为《周易》的逻辑起点,《孝经》以爱护父母赐予的身体发肤作为孝道的逻辑起点,春秋公羊学以“元”作为《春秋》学说的逻辑起点,《礼记·大学》以“格物”作为人生修齐治平的逻辑起点,《仪礼》以士冠礼作为礼义的逻辑起点,《吕氏春秋》以一年之首的《孟春纪》作为逻辑起点,《淮南子》以论述本体的《原道训》作为逻辑起点,等等。这些古籍的逻辑起点都在始篇,它表明当时学者对典籍始篇的地位和作用已经给予特殊的注意。一方面在思想上注重历史事件的起始,另一方面在逻辑思维上重视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