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为什么感觉现在世界上灾难越来越多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为什么感觉现在世界上灾难越来越多

地球上的灾难不是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

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大火球,到处熔岩翻滚,瘴气密布。随着星际物质被太阳和行星吸收殆尽,地核热能逐渐减弱,地球逐渐冷却下来,坚硬的地壳形成,地质特征以火山地震为主。再后来,地壳变厚,火山地震也大大减少,并被压缩在狭窄地带,开始了水陆分化和大陆漂移。此时的地球尚是一片炎热,出现了遍布地球的热带气候,高大植被、大型动物开始兴盛起来。地球仍旧不太平,出现了若干次行星撞击地球的灾难,四次大规模的冰川气候造成大多数陆地动物灭绝。如今,地球逐渐过渡到温度带分明的时期,也是人类逐渐从动物界分离的时期,地球地质及气候趋于稳定,各种小型灾害也不是那么频繁了。只是就全球范围来看,灾害还是有一定频度,但比数亿年前已经大大减少了。

由于地核热能的损耗,地球变冷将是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尽管人类的工业开采和开发短期内造成了气候变暖,但这仅仅是延缓了一下地球变冷的节奏而已。

太阳的剧烈变化会严重影响地球气候,不过那是几十亿年以后的事情了。人类的大好时光会很漫长,但愿人类能够珍惜地球和自己的命运,不要做出自毁的事情来。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连接云贵、陕甘、青海、西藏,处中转枢纽,位置极为重要。在清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一直无法完全占领四川。除了跟四川地理位置有关,也因为四川当地一直有反抗清朝的力量,稍有火种,便有人举旗起义。

康熙初年,清朝才基本占领四川,并在当地实行统治。也正因如此,长期反复的战乱,以及后来出现的灾荒瘟疫,让四川人口锐减。

瘟疫爆发时,很多百姓无力治疗,只能在家等死。康熙初年,时任四川巡抚张德地走马上任。当他到四川后发现,道路两旁,人烟稀少,房屋破败,良田荒芜。

昔日被誉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仿若荒山野岭般寂静,不时可以看到老虎出没。行人需要结伴,拿着木棍才敢上街,房屋、学堂里,反倒成为老虎的住所。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蜀乱》:“四川遍地皆虎,或七八或一二十,升楼上屋,浮水渡船。”)

面对四川的荒芜,张德地给康熙上了一份奏折,表述了当地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朝廷予以支持。张德地认为,如果要帮助四川,重新恢复,势必要从外省迁入人口。因为凭四川当时的人口,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

而且,明朝初年同样因为战乱,四川人口锐减。当时也是从外省迁入大量人口。张德地的建议是,朝廷可以动用政策,把原本四川籍的百姓,从外省迁入。再从一些人口密集大省,迁入部分人口进入四川,让他们开垦荒地,恢复生产,重新建设四川。

张德地的建议,很快得到采纳,朝廷还在赋税、籍贯、土地上给了一些政策优惠。荒地开垦后,就永远属于自己。开垦的荒地,五年内,朝廷不征派赋税,让百姓可以积攒家底,鼓励更多人愿意开荒。

对于那些原本不是四川籍,或者四川籍贯到外省结婚生子的人,迁入四川后,都可以直接加入四川籍贯,对于这些额外增加的人口,不增加额外赋税。

为了鼓励官员向四川多移民,朝廷还把官员的升迁政绩,跟移民连接在一起。移民办得好,将来升迁快。

四川在整个社会的动员下,人口增加极快。康熙初年,四川有大片荒芜的土地,只要勤劳肯干活,最起码能过上温饱的生活。甚至可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家业。

《傅氏宗谱》里就记载了福建龙岩人傅荣沐在进入四川后的经历。他原本从瑞金迁到赵家渡,靠力气吃饭,后来买田当地主,自己种地。迁到易家坝种烟草,赶上好时机,赚了一笔家业。又在赵家渡熬糖,卖到其他地方,赚了很多钱。

(“由瑞金迁居金堂赵家渡。出犹食力于人,继而自为贸易佃田,使诸子力农,仍迁易家坝,广种烟草。时蜀中尚未诸种烟草,而满蒙八旗牟兵有所必须,故一时傅姓烟重于锦城,其价过倍他种。又熬蔗糖于赵家渡,发贩四方,获利益厚。”)

这并非个例。在康熙初年的移民开荒中,很多人都靠着政策优惠和大片荒芜的土地,过上了不错的日子。当时清朝给的政策待遇较好,再加上战乱过后,人心思治,都想着过好日子。所以,四川恢复得极快。康熙后期,原本人口稀少的四川,开始变得人满为患。现有的荒地,基本被开垦完毕。

可是,很多外省人不清楚这个情况。在他们得到的消息中,很多去四川的人都因此发家致富。于是,许多人便携家带口,不断向四川移民。以至于朝廷不得不颁布诏令,禁止外省百姓移民,以免造成流民问题。可事实上,诏令的效果极为有限。乾隆年间,四川已经出现问题,需要安置流民。

当然,移民的加入,对四川文化来说,影响较大,碰撞出很多精彩的火花。四川文化可以追述到数千年前的巴蜀文化,明朝初年大移民后,曾糅杂了许多新东西。

康熙时的移民,同样如此。康熙二年,昆曲进入四川,跟四川当地的戏剧结合后,就有了川昆。

语言上更是明显,康熙年间,那些长期移民到四川的人跟新移民到四川的人,互相融洽,形成了四川后来以湖北话为主的四川官话。四川方言中,除了湖广方言,又有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的语言揉入。

现在的四川,仍保留一些客家话,湘方言,以及少数河南、安徽话的地区。其余饮食、乐器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历史巨浪冲刷下,遗留的痕迹,仍保存至今。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崇祯为什么没有南迁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最后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上吊自杀,屹立200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

其实对崇祯而言,当时是有一个自保的办法的,那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南下迁都南京,重建明朝,尚且不说这么做最终能否保住明朝,但至少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他也不至于陡然间坠入亡国惨死的悲局。

这个问题描述的崇祯很有些”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意思,但很遗憾,这不是真实的崇祯。真实的崇祯其实并不愿吊死在煤山,他十分想南迁。

既然如此,他却又为何迟迟没有动身呢?

崇祯亡国时很痛恨朝中的臣子,他觉得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而朝中的臣子皆是亡国之臣。至死不承认自己的问题,更不原谅臣子的问题,其他的不说,单说他和臣子的关系,那已经是恶劣透顶了。

从这个角度深入地看下去,崇祯之死,其实不是死于走投无路,而是死于“可耻“的庙堂政治——危急存亡时,君臣间不是齐心协力地审时度势,尽是为了所谓名节的虚伪博弈。

这不奇怪,有名家说过,君王的性格往往决定臣下的操守,君王越刚愎自用、心胸狭窄,臣下越圆滑虚伪,鼠首两端。

下面就来看看亡国君臣间是怎么博弈的。

迁都的建议最早是崇祯在德正殿进行一次私下召见时,由江西籍官员、翰林院学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

当崇祯问到今后的方略时,李明睿回答的相当坦诚,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时也无所顾忌。他说,叛军已经逼近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选择,便是迁都南京。

李明睿的态度,崇祯其实是欣赏的;李明睿的建议,崇祯其实是赞同的。

但他却不能明着说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

崇祯一心想做名垂青史的圣君,根本不能承受丢地失国的千古骂名,所以他不能站出来表示支持,只能寄希望众臣能站出来表态,进而”逼迫“他南迁。

说白了,高高在上的崇祯就是想要个台阶下,下了台阶,他不失一点颜面,还是有为圣君。

因为心理有这么一个”小九九“,所以当李明睿提出南迁建议的时候,崇祯没法公开表态,他只会”假模假样“地让群臣发表各自看法,说到最后大家最好能一致建议立马迁都,然后崇祯借坡下驴。

遗憾地是,关键时刻,崇祯身边连一个阿谀奉承、迎合自己的小人都没有,有的尽是老奸巨猾的伪君子。

简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