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里楚国春申君怎么还在世?黄歇为什么叫春申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大秦赋里楚国春申君怎么还在世

谈秦说汉(322)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中,战国四公子之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各自率兵,在邯郸城外大败秦军,取得中原诸国合纵攻秦以来少有的大胜。春申君黄歇是当代之豪杰,但与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芈八子属于不同的时期

电视剧《芈月传》中的宣太后,在姊妹里排行第八,所以又叫芈八子,原名不详,芈月之的叫法也是后人的推断,没有史书记载。春申君与宣太后虽然都是楚人,但史书上并无宣太后与黄歇有过交集的记载,将其划在同一个年代里似乎不太妥当。

  • 宣太后芈八子与春申君黄歇的年代分析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嬴驷的姬妾芈八子生了个儿子叫嬴稷,早年被派往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周王室举鼎而死之后,嬴稷在母亲芈八子异父弟魏冉的支持下,由赵武灵王派人护送回国继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公元前314年,春申君黄歇出生于楚国的荆州,曾周游各地从师学习,知识渊博,奉事楚顷襄王。楚王认为黄歇有口才,让他出使秦国,成功地劝阻了秦、魏、韩三国合纵伐楚。于是楚顷襄王按盟约将太子完送到秦国为质,黄歇为太子师傅陪同。

虽然史书上关于芈八子的出生年月不详,但春申君出使楚国时,芈八子已经荣升宣太后,其子嬴稷是秦王。秦昭襄王嬴稷出生于公元前325年,春申君黄歇出生于公元前314年,推算出宣太后应该是公元前340年出生,大约比黄歇大了36岁

  • 黄歇以师傅之名的陪太子完质秦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但秦昭襄王却不放太子完回楚。太子完跟秦相应侯范雎有私交,黄歇与太子完请范睢劝说秦王,将他们放回去。于是范雎就跟秦昭襄王说:“如果楚国的太子不能回去继位,放在咸阳跟普通百姓无异,于秦无益。”

秦昭襄王也觉得有道理,但又想借此勒索点楚国的好处,只同意先放太子完的师傅黄歇回去探下情况。当时楚国阳文君的两个儿子正在争夺王位,太子完如果不能及时赶回去,那么太子之位只能拱手让人。而楚顷襄王病重,无人理会秦国要求。

于是,黄歇冒充太子完留在驿馆,而太子完化妆成楚国使臣,以黄歇回楚的名义,逃回楚国。秦昭襄王听到太子完逃走的消息,非常生气想杀死黄歇,范睢又向秦王说,如果把黄歇放回楚国必定会得到重任,对秦国更有利。因此,黄歇回到楚国。

  • 黄歇被封春申君,与平原君、信陵君在邯郸大败秦军

黄歇回到楚国的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了,太子完即位,也就是楚考烈王。因黄歇陪太子质秦有功,楚考烈王任命其为令尹,封为春申君,赐淮河以北十二个县。春申君黄歇与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因韩国的上党之争,引发了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四十五万士卒被屠,国力大伤,只得同意割让六个城,秦军方罢兵。但赵国后来又反悔不愿割让城池,秦昭襄王命令五大夫王陵率大军卷土重来,将赵都邯郸城围困。

公元前257年,邯郸城被围困的第三年,平原君赵胜亲自带着毛遂等门客使楚,终于说服了楚考烈王派春申君率大军援赵。而这时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也“窃符救赵”率十万大军到来。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三军联合,大败秦军于邯郸城外。

  • 写在最后

《大秦赋》里,公元前257年春申君率军援楚时,雄姿英发,气吞万里如虎,屈指算来,已经五十七岁了,这个年龄仍然精神矍铄还是挺正常的,所以这个剧情的设计是没有问题的。而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联合,让秦国终尝到了败绩。

公元前272年-前263年的9年之间,身为楚人的宣太后可能对太子完与黄歇在质秦期间有过关照,但这种作用的影响力应该不是很大。宣太后芈八子在公元前265年就已经过世了,毕竟比春申君黄歇大36岁左右,没有必要将其联系在一起。

2020/12/8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黄歇为什么叫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对历史有点儿了解的人都知道,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们在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此处的“君”和我们旁边某个弹丸之国的所谓“**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国历史上的“某某君”,是封建社会时期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小诸侯国般的存在。而不是所谓的对人的一种尊称。黄歇之所以被称之为春申君,是因为作为熊完的救命恩人,在熊完登上楚王之位后,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的。至于为什么封了一个春申君的封号,而不是夏申君,秋江君,由于史料记载的缺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上海地名志中有记载,春申君黄歇和上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黄歇未封到吴地之前,黄浦江还没有名字的,当时的那条江常常洪水泛滥,两岸的百姓苦不堪言,黄歇到了之后大力的治水,造福了当地的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后来, “申”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称。

春申君黄歇的真实身份到底是楚国王室还是其他身份

楚国春申君黄歇(前314年—前238年),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在战国四公子中,春申君虽出世最晚,却是四君中功业最显著的,也是下场最悲惨的。

战国四公子中赵平原君、齐孟尝君、魏信陵君均出于其王室,而唯有楚春申君并非楚国王室(芈姓熊氏)之人,而是出身于嬴姓黄氏(《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文献认为他是黄国之后,出自嬴姓)。但黄歇家世不详,也有一种可能是黄歇家族与楚国王室有姻亲,如此也可以算是楚王的近亲属。

韩非在《韩非子 · 奸劫弑臣第十四》中说:

楚庄王之弟春申君。

钱穆考证认为,此处的“楚庄王”即楚顷襄王。就算钱穆考证的“楚庄王”即楚顷襄王成立,也有理由否定或者不能确认春申君出身楚国王室:

1、孤证不立。仅仅依据《韩非子》的说法显然缺乏说服力,一般不会作为确定的史实。有关楚国春申君黄歇的情况,显然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更为可信。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

——《史记 · 春申君列传》

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於秦。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

——《史记 · 卷四十 · 楚世家第十》

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

——《史记 · 卷四十 · 楚世家第十》

注:左徒,是楚国特有的官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

2、如果黄歇是楚顷襄王之弟,怎么会与太子熊完(一作元)同时质于秦国?当时列国普遍的做法是以太子或王子为质子,楚国不会派出两位重要的王室成员同时出质于秦国。

3、如果黄歇是楚顷襄王之弟,怎么会以王叔的身份“侍太子於秦”?虽然实际上储君的地位更为重要,但依周礼,显然也不会以叔侍侄。

4、如果黄歇是楚顷襄王之弟,怎么会因为楚考烈王无子而施所谓的移花接木的美人计?以春申君长期执政积累的权势,直接安排其子孙在楚考烈王去世后继统即可。事实上,楚考烈王并非无子。移花接木的演义,大概是出于政敌的流言。比如,楚考烈王之后第三个继承王位的负刍,诬蔑楚幽王、楚哀王为春申君之子,发动政变篡位。春申君无疑是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所谓的移花接木之计并无直接关系。生存了数百年的诸侯之国,对王族血统自有其严密的制度保障。即使楚幽王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是春申君之子,作为楚幽王同母弟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