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三张照片“解码”冷洞发展之
发布时间: 2023-07-11

初冬时节,走进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则戎镇冷洞村,村口的“贵州精神展示长廊”内,有三张照片尤为引人注目:第一张,上世纪70年代,村民为吃饱肚子,手持钢钎大锤在石旮旯里炸石造地,战天斗地的场景令人震撼,冷洞村因此被誉为“贵州的沙石峪”;第二张,在2010年百年不遇的大旱中,村民利用矿泉水瓶滴灌抢救“命根子”金银花,由此诞生了大旱中感天动地的“贵州精神”;第三张,村里利用山地资源发展石斛等特色产业,村美业兴,生机勃发。

三张不同时期的照片,不仅见证着这个石漠化小山村的巨变,也折射出发展理念的变迁。

照片承载的光辉岁月虽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空,而冷洞人不断探索奋斗的精气神则被长久地定格在照片里。如何把环境劣势变为发展资源,从与自然抗争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冷洞村的探索之路,无疑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诠释得生动而具体。

“从不愿苦熬到奋力苦干,从埋头苦干到苦干加巧干,冷洞村几十年发展探索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大自然也会给你回报。”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昌国自豪地介绍,通过不断探索积累,村里如今已逐步形成了以金银花、铁皮石斛、蛋鸡养殖、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2021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8000元。

改天换地:石旮旯变高产地

虽时代久远,照片画面已有些许模糊,但依旧让人震撼不已:乱石堆中,一群村民使用简单原始的钢钎等工具凿石造地,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场景立即把人的思绪带回那段旧时光。

地处黔滇桂石漠化集中连片区腹地的冷洞村,全村80%的地表为石山,没有一块成型的土地,长期严重缺水。因生存艰难,不少村民含泪告别家乡,拖儿带女远走他乡。“山高水远石旮旯,山药苦荞苞谷粑,要想吃碗大米饭,除非做月生娃娃”。这首苦涩的山歌,唱出了冷洞村曾经的辛酸与无奈。

1974年,受河北省遵化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夺高产”经验启发,包括冷洞村在内的则戎乡干部群众开始开山炸石,抠土造地,用双手改变家园。通过猛砸千古石,细抠万年土,从石头缝中刨出一棒一棒的泥土,硬生生把一片片石旮旯变成了一块块耕地。两年多时间,仅冷洞村就炸石造地150亩,每亩地的收成比过去增加了三倍以上。

1977年,贵州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对当地干部群众改天换地的壮举进行报道,并将其与当时闻名全国的河北沙石峪进行比较,冷洞村也因此被誉为“贵州的沙石峪”,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

接续不断的炸石造地,让冷洞村人的饭碗越端越稳。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是苞谷饭,但村民总算能填饱肚子。然而,“爱折腾”的冷洞人并不满足于吃上苞谷饭,还想吃上大米饭。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冷洞村通过修建小水窖、小水池、实施坡改梯等实现“地变田”种水稻。

从2001到2011年10年间,全村共修建小水池、小水窖632个,实施坡改梯860亩,地改田435亩,增收粮食15万余斤,人均占有粮450多公斤,家家户户最终都吃上了向往已久大米饭。

感天动地:滴灌保住村民“命根子”

展开全文

镜头转移到2010年。

这年初春,黔西南州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干旱。在抗旱过程中,冷洞村村民用矿泉水瓶滴灌抢救金银花的照片,经媒体刊发后立即感动了社会各界。

照片中,村民围在即将枯萎的金银花丛旁,用矿泉水瓶学习滴灌技术。大家神情凝重,却透露着坚毅。

“不种粮食不得了,光种粮食富不了。”解决吃饭问题的冷洞村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本世纪初,冷洞村利用多石多山的特点,结合金银花耐旱爱攀爬的习性,在石旮旯里大面积种植金银花。到2009年,全村金银花面积已有2224亩,产值近100万元。村里还建起了金银花加工厂,成立了黔西南州第一个金银花专业合作社。金银花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命根子”。

正当冷洞村准备放开手脚发展金银花产业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旱灾让大家手足无措。到2010年初春,持续半年多的干旱让冷洞村不少金银花枯死,大部分幸存的金银花也危在旦夕。

“金银花就是村民的命根子,千方百计要保住。今天我们救金银花,明天金银花就会救我们。”大旱面前,向来不服输的冷洞村人探索出用矿泉水滴灌方式,千方百计挽救地里的金银花。一次次试验,一个个不眠之夜,凭借十多万个矿泉水瓶,最终使村里的2000多亩金银花起死回生,大家赖以增收的“命根子”终于保住了。

冷洞村在大旱面前不屈的精神,感天动地,让人动容。“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由此诞生。这种比创造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的精神,使冷洞成再次为精神高地。

金银花是保住了,但在旱灾前愈加突出的缺水问题让冷洞人寝食难安。抗旱结束,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冷洞村开始了历时两年多的找水之路。2013年6月,村里终于打出第一口深水井,世世代代为水发愁的冷洞,终于不再干渴。

顺应市场:小山村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冷洞村的支柱产业,2010年以来,金银花产值年年增加,从2010年的180万元增加800多万元。清醒的冷洞人面对良好的发展态势,时刻也没有忽视金银花产业背后隐藏的忧患:产品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尤其是缺乏精深加工产品,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冷洞村不能总是守着金银花吃老本。”作为金银花产业发展引路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昌国一直在思考金银花产业升级的同时,如何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利用村里的石山资源发展多元化产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

传统产业不能丢,围绕金银花品种更换,今年,20万株新品种金银花苗已在冷洞村重新种植。围绕拓展金银花产业链,引进企业用金银花和叶子饲养“金银花蛋鸡”12万羽,让金银花资源尽量“吃干榨尽”,以往丢弃无用的金银花叶子实现了变废为宝。

同样是围绕遍地的石头做文章,冷洞村瞄准健康养生产品市场需求,引进贵州首草健康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石头种植铁皮石斛。把大棚里的石斛幼苗移栽在石头上,吸收石头上纯天然的矿物质,让冷洞村的石斛一经面市就广受欢迎。今年,冷洞村的石上铁皮石斛和林下石斛面积已达2000余亩,产品除鲜条,还有石斛原液、切片、干粉、面膜、黄金条等,带动村里160户村民参与种植。

种植业多点发力,养殖业也不甘落后,除12万羽“金银花蛋鸡”,规模在500头的牛养殖场也建成投用,在“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职能部门+平台公司+农户”六方协作模式带动下,已带动村民养牛近1000头,养牛产值已超过4000万元。

依托“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党风廉政艰苦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国家级、省级“金字招牌”,冷洞乡村旅游、康养项目等已经启动。盘活长期闲置的房产,引进上千万资金建设智慧康养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装修阶段,预计明年初即可投入运营。此外,利用“仙女峰”“万峰湖”等资源,冷洞村“文旅兴村”已启动,乡村旅游蓄势待发。

“冷洞村虽然有着光荣的历史,但我们不能守着过去的功劳簿沾沾自喜,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指着村委会办公室里的“乡村振兴沙盘”,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说,下一步,冷洞村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适销对路的产品供给,通过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冷洞村三张照片的背后,折射出一个小山村近五十年来走过平凡而不寻常的发展之路。

上世纪70年代,面对面的石旮旯带来的恶劣生存环境,冷洞村人不等不靠,奋力炸石造地解决吃饭头等大事。在村民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背后,体现出的是“穷则思变”“苦熬不如苦干”的自我奋斗精神。

如果说轰轰烈烈的造地运动或多或少体现了当时村民面对恶劣自然环境,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的话。那么,同样面对石旮旯,巧妙、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种植金银花,并在大旱中发挥创造力和智慧保住增收“命根子”,并诞生了令人感动的“贵州精神”,这里面则多了几许智慧和几许创新。

进入新时代,冷洞村加大探索转型,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进一步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最终走出了一条生态好、产业兴的发展之路,这无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的诠释。

从抗争到利用,从苦干到巧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主动求变,这或许是从冷洞村三张照片中得到的启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诚克 刘义 钱星星

编辑 吴一凡

二审 李劼

三审 田旻佳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