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崖山海战后,少帝陆秀夫、张世杰带来南宋官民后裔都成了现在的雷州半岛雷州人?张世杰的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崖山海战后,少帝陆秀夫、张世杰带来南宋官民后裔都成了现在的雷州半岛雷州人

崖山之战宋朝灭亡后,宋军官兵幸存者根据大略估算还有10余万人,各自随船漂泊流落到雷州半岛的各个地方,加上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流落到雷州半岛人众,据统计大约共有30余万人落籍雷州。

这些落籍雷州半岛的30余万军民大多数是闽南莆田一带居民,这是因为当初主持组建抗元民军的陈文龙是莆田人。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市,北宋时候原属泉州的莆田、仙游两县改隶于兴化军)人,原名子龙,字刚中,宋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南宋名相、魏国公陈俊卿五世从孙,陈文龙是度宗咸淳四年(1268)状元,官至参知政事;景炎元年(1276),益王(宋端宗)在福州被立为帝,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他倾尽家财在莆田一带招募兵勇组成一支民军,在福州、泉州两城守将先后叛降元军之后,陈文龙固守莆田,四次斩杀前来劝降的元使,并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以彰明心迹、激励士气。1276年9月莆田被元军攻陷,陈文龙被俘,北上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英勇就义。

明永乐六年(1409)诏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又以其威灵赫赫,能保佑航运、渔业,被加封“水部尚书、镇海王”,后人因此称文龙为“尚书公”。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皇帝亦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陈文龙所组建的民军余部在其子陈八宣、陈汝楫及侄子陈若水的带领下继续保护南宋流亡朝廷南下。莆田人出身的民军将士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其中的很多人既是航海专家,又是造船巧匠,更兼对南宋朝廷忠心耿耿,是抗元报国最为义无反顾的中坚力量。

根据目前看到的雷州半岛各姓氏族谱,其始迁祖95%以上是福建莆田人,目前很大部分的雷州半岛土著居民如果追根溯源,都是闽南人特别是莆田人的血脉和文化传承,莆田人来到雷州半岛,传播过来闽南文化,也使得闽南语从元代开始渐渐地发展成了雷州半岛的主流语言,发展成了现今的雷州话(Leizhou dialect ),雷州话与莆田话、海南话、潮州话同属“姐妹语系”,属闽南语系的一支代表方言,而元代以前的雷州话也就是黎语逐渐在雷州半岛式微乃至于消失。

张世杰的简介

张世杰(?-公元1279年),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

早年随吕文德征战四方,历任诸军都统制、知高邮军等职。不久后因形势危急,张世杰升任保康军承宣使,带兵抵抗元军入侵,期间互有胜负。随后又先后担任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重要职务。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张世杰奉益王、卫王南逃组织小朝廷抵抗元军南下。后任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南下途中,元军多次派人招降,张世杰坚决拒绝。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攻打雷州,数次皆未获胜。张世杰因功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为帝。并将朝廷转移到崖山。不久后,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自杀。南宋灭亡。张世杰也在同年死于平章山下。

崖山之战十万人跳海,如果张世杰退守海南岛结局会怎样

提到崖山十万军民齐赴海的悲壮,我们有理由说说两位同宗同族的汉人兄弟——张世杰、张弘范。

“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这是张弘范这位由忽必烈亲赐金刀的“九拔都”写下的诗句。是的,一路南征,江南儿女的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袍,成就了他的“丰功伟绩”。当他率领着虎狼之师到达崖山后,看到南宋最后坚守的十万军民,也看到了自己的族兄张世杰,更看到了近在眼前的灭国之功。

此时的崖山,在张世杰的指挥下,千艘战舰结成了一座巨大的“海上城寨”。这个巨大的城寨中,各种防卫、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农作物的种植,每一处都无一不体现着华夏民族的文明的结晶,而如今,文明的火种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

走与留

从北宋那世界最繁华而没有之一的东京汴梁走到了人间天堂的临安杭州,南宋朝廷虽然换了对手,虽然隔着长江天险,但依然没有逃过那如同梦魇般的蛮族铁骑,从临安又走到了福建和广东,从陆上又走到了海上,还能往哪里走?

其实,“走”,南宋朝廷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不过不是题主考虑的海南。

海南在北宋宝四年(971年)平定南汉以后,即以“琼州……兼提举儋、崖、万安等州水陆转运事。”实际上,至宋以来,海南历来被认为是偏远不毛之地,常用于流放贬职的官员所用,一代文豪苏轼便被流放此地。虽然两宋以来,海南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些发展,特别是纺织业。但是岛上汉人最高峰时期也没有超过十万,除城镇外,基本是黎族人为主。因此,离开了中原的支持,短期内,岛上并不能提供数十万人生活的物资。而且,琼州海峡最窄处不过20公里,此时的元蒙并不是只有凶猛的骑兵,他们的麾下,也有着大量的汉人和高丽水师,实际上,在1279年崖山海战的前一年,海南就已经被元蒙所攻陷,海南的南宋守将因不愿投降被残酷的车裂而死。所以海南并不是南宋朝廷退守的选项。

南宋当时考虑的退路最大的希望是越南的“占城”。在元军进攻崖山以前,南宋官方就派出了陈宜中去占城,名义上去向“藩国”借兵抗元,实际上也是联系和考察退路。但是奈何陈宜中这个有名的“逃跑宰相”坑了文天祥一次不说,这次又坑了朝廷,带着自己的家眷一起到了占城后就不回来了,南宋朝廷没有等来任何消息,又错过了宝贵的时间。当然,现在来看,即使南宋朝廷到了占城,依然没用,越南的雨林最终也没有挡住蒙古人的铁骑。

那么我们把目光再拉向崖山,此时的张世杰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望向自己族弟张弘范营中的目光却充满着坚毅。是的,人们都说他不懂水战,结船成寨,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是在走曹操赤壁之战的老路。难道一个征战沙场的宿将会看不出来?可谁又知道,即使守住一次又能如何,偌大的大宋,守住了开封吗?守住了襄阳吗?守住了临安吗?最后不过这寥寥十万的军民,又能往哪退呢?占城没有消息,海南已被占领,难道让十万人漂泊南洋吗?那样可能最终的结果是数十万的南宋军民消失于这茫茫大海之上。与其这样,不如拼死一搏,如果上天眷顾,或许能让这些染满江南儿女鲜血的刽子手们葬身鱼腹吧!其实,此时的十万军民,从年幼的皇帝到普通的军士,心里都明白,自己已经没了退路,最后的时刻来了,他们只是在默默的等待一切的发生而已。

崖山海战的过程就不在这里赘述,不熟悉的可以自己查查。没有任何奇迹的发生,最后关头,南宋小皇帝赵昺从容在陆秀夫的怀抱下投海,令人向往而又悲惋的“两宋”王朝划上了句号。

在元蒙的“九拔都”张弘范所刻字“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的石壁下,又多了十万不屈于异族统治的亡魂。

“宝藏如山席六宗,楼船千叠水晶宫。 吴儿进退寻常事,汉氏存亡顷刻中。 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 早来朝市今何处,如悟人间万法空”。

为什么宋军在崖门海战中全军覆灭是张世杰指挥失误造成的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和张世杰的指挥没有什么问题。

很多人认为,张世杰在崖山海战指挥有重大失误。

他放弃陆地,将官兵装入舰船孤悬海上,导致补给断绝,士气低落,最终在敌人打击下崩溃。

不错,这个指挥当时是错误的,但也要考虑到当时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