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守仁究竟有多牛逼?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功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明朝王守仁究竟有多牛逼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九鱼亭),无授权禁转!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举兵造反,他起兵源自他曾祖的仇恨。想当年朱棣靖难的时候,宁王朱权被逼一同起兵,起初承诺得挺好,一旦成功平分天下。等到靖难成功,朱棣则早就忘记这个承诺,在威逼利诱下,朱权只能跑到南昌养老。

朱权自然不会服气,所以到了朱宸濠这一代,仇恨被再次激起,为了重新夺取江山,朱宸濠发动叛乱。朱棣造反理由是清君侧,“义正辞严”,最起码还说得过去。朱宸濠造反的理由就搞笑了,说什么明孝宗抱错了孩子,正德帝不是正统皇帝,而且连个书面文件也没有,当然无法服众。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造反失败的必然性。倒霉的是宁王的对手是明代最牛的牛人,王守仁,以王守仁的实力,不次于同时代任何一位名将,且他还有另一个职业,圣人。史料记载“十四年六月,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

王守仁原本是赣南巡抚,在得知朱宸濠叛乱后,因手中无兵,权宜之计只能先撤走,再组织平叛。等他到了丰城,听到了消息,于是王大人开始了平叛之旅。他单独一人到达临江府,组织人力撤到吉安,以此地为指挥部,统筹调动物资兵力。

然而时间紧迫,当时的王守仁手上兵力极为有限,而朱宸濠可是马上要进兵南京,一旦南京失手,那么半壁江山就拱手让人了。集结兵力需要时间,时间哪里来?只能想办法拖延朱宸濠的进攻速度。于是王守仁的拿手好戏出场:“妖言惑众”。

(宁王朱宸濠)

首先王守仁向叛军散播消息“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意思是我们大军马上就到,有几十万之多,而且都是精兵强将,这当然都是假的,就算能凑够这么人,也需要大量时间,并且哪里有那么多精锐部队。

为了提升效果,王守仁还让人假意给朱宸濠的两位军师送书信,运用了反间计。朱宸濠手下有两名得力幕僚,分别是刘养正、李士实。这二位军师不假,只不过跟一流谋士就相差太远了。王守仁派人带上蜡丸书信,偷偷进城,再故意让守城官兵查到。蜡丸书信的内容是:刘养正、李士实你们干得不错,继续做好朝廷卧底,成功后加官进爵决不食言。

朱宸濠当然也不傻,但在王守仁精细布局下,也让朱宸濠心生疑惑。加上这两位谋士却一直奉劝他马上出兵南京,朱宸濠就更不敢轻易出兵了。王守仁玩阴谋诡计不愧于一把好手,朱宸濠等来等去,哪里有人来进攻,左思右想下,哎呦,他发现上当了!

这给王守仁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容调配兵力,官军也达数万之多,有了和宁王一战之力。

其实到了此时,宁王已经失去了最佳战机,但宁王还是出兵了,很快他攻下九江、南康,直取安庆。

安庆城防坚固,久攻不下,王守仁清醒地分析了局势,决定进攻宁王老巢南昌,一旦南昌攻陷,宁王必定回守,那可是大本营,如果丢了,连个退路都没有。宁王听说南昌被攻陷,立马调兵回撤,中了王守仁的围魏救赵的陷阱。

战争的主动权已经被王守仁牢牢抓在手中,朱宸濠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困兽犹斗。最终朱宸濠在王大人这位军事天才手中被玩残了。宁王叛乱仅仅35天就被平定下去,王守仁居功至伟。

王守仁在此战中名扬天下,其心学更是传播甚广,也说明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可怕,其哲学思想也被后人尊为盛典,名垂青史。参考资料:《明史·列传第八十三》、《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七》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功绩

01

30岁之前,王阳明的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说得直白点,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他少年时期喜欢习武,不肯专心读书,总是偷偷溜出去做孩子王,左右调度,如战场上排兵布阵一般。父亲王华见了,很生气:“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他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老爸气得够呛。

后来一度喜欢诗文,打算做一个才子文学家。不过,很快就又兴趣转淡。他的文友们颇感惋惜,他笑着说,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不过为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不过为诗人,都不是第一等德业。

口气很大,然而什么是第一等德业,他心里其实也很懵圈。

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感到不满足,想用实践去验证这些大学问,结果一无所得。最典型的道理是“格物致知”,于是他对着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只格出一场病来。

然后,他又转而做起一名道系青年。新婚之日,遇见个道士,两人畅聊养生成仙之道,不觉天亮了才回家。老丈人派人找了一夜,都没找到这个女婿。

他曾在九华山寻访著名的仙家,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奇人,一心想跟人家学习,结果,一个说他“官气未散”,另一个只对他说了句玄语“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没了。

他还曾是一名佛系青年。

一直到30岁之后,确切地说是在31岁的时候,他才感到佛系、道系都不靠谱。原因很简单,这年八月,他在山中修炼,据说状态很好,但忽然想念起祖母和父亲来,因此果断放弃了这条路。

02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很多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去了。因为一旦过了那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都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王阳明几经摇摆,终于未在这个年龄“死”去。他获得重生,此后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与此时截然不同。

他还开始以自己的经历去开导别人,有那么几分人生导师的意思了。

他在杭州西湖边的寺院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人家说这和尚不视不言静坐了三年。他遂绕着和尚走了几圈,突然站定,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和尚猛地惊起,即开视对话。

他盯紧和尚,问其家人。和尚答:“有老母在。”又问:“想念否?”答说:“不能不想。”

他最后告诉和尚,听从内心良知的召唤,好好生活。第二天,和尚打包离开寺院,重返人间。

而王阳明自己,一生的大转折也将到来。

03

人生没有定则。没有人能够告诉你20岁应当怎样、30岁应当怎样、40岁又应当怎样。任何时候,只要听从你的内心就够了。

34岁那年,王阳明仗义执言,上疏请求释放正直的言官,由此触怒了大太监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下了昭狱,谪贬至贵州龙场驿当驿丞——一个遥远的未开化之地的卑微小官。

刘瑾并未放过他,一路派锦衣卫跟踪,欲加谋害。王阳明伪装投江自杀,这才躲过了盯梢。

祸不单行,他乘商船在海上遇台风,命悬一线。

他有过隐遁不仕的打算,但担心连累父亲,便遵从内心的良知,去了龙场驿赴任。

他带去的仆人都病倒了,他反而做起了仆人的工作,种菜、砍柴、取水,为仆人们做饭、洗衣、熬药,直到他们痊愈。大家对当地闭塞的环境叫苦连天,他遂充当一名诙谐的段子手,时时活跃气氛。

人生无法选择顺境或逆境,但可以选择对待顺境或逆境的态度。

熬过苦难,回报将无比丰厚。一天夜里,王阳明忽然大彻大悟格物之旨,不觉欢跃而起,若痴若狂,随从们都被他惊醒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