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联(1330)上联:千帆竞渡千重浪,如何对下联?描写赛龙舟的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出联(1330)上联:千帆竞渡千重浪,如何对下联

千帆竞渡千重浪

百家争鸣百花放

十杯相碰十口闷

一枝独秀一春光

(自由对 与平仄无关)

描写赛龙舟的诗句

1.《端午月山主人酒边即事》

宋 黄庚

时序催人易白头,端阳怀古客添愁。

朱符不写湘累恨,角黍难包楚国羞。

记节何妨斟蚁酒,夺标无复见龙舟。

高歌思远楼前路,掩雨珠帘今在不。

2.《竞渡棹歌》

宋 黄公绍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3.《端午东湖观竞渡》

宋 黎廷瑞

记得当年年少时,兰汤浴罢试新衣。

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

4、《贺新郎·端午》

宋 刘克庄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端午节童谣不少于八句

童 谣(一)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二)端午花,红又红;摘朵鲜花送金龙;端阳端阳,粽子粽;拿个粽子塞龙洞;龙戴鲜花吃粽子;吃饱粽子回龙洞。不要伤害屈原老公公.(三)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阳;粽叶香,裹五粮;剥个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四)五月五,是端阳;龙船双双闹长江;两边坐着划船手;中间坐着打鼓郎;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由来

战国习俗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相关记载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纪念屈原说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纪念曹娥说

曹娥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烈女。她的事迹千百年来感动着世人,为她立的碑叫曹娥碑。为纪念她也有了叫曹娥江的一条河。

曹娥是东汉时期的会稽上虞人,她的父亲曹盱(读需)是村中的巫祝,能打拍唱歌迎神赛会让神快乐。曹盱在舜江中驾船迎接潮神伍君(伍子胥作为忠臣被吴王夫差所杀,头颅扔入东海化作了海潮神),为水所淹。年仅十四岁的曹娥在江面寻找其父,为了不让鱼吃她父形体,投瓜果在水中,并说父亲若在此,瓜就下沉,寻找十七天后,怀着绝望的心情投江而死,三天后抱着其父形体漂浮江面,这种极高的孝德感动了世人,用各种方式来纪念她。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

传说版

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端午节赛龙舟这个习俗从什么时候就有了

端午节,本是人们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造船的国家之一,最初是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水。独木舟是由筏演变而来的。

所以,先是战国时期端午节兴起,然后人们采用筏或者独木舟来赛龙舟,那么赛龙舟这个习俗最早应该起源于战国时期。

你的家乡今天赛龙舟吗

谢谢!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风俗,端午节这天,门口放上一把艾草,早上都会吃粽子。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