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一隅的宋朝,如何在疲弱的情况下造就南北协同发展的军事体
发布时间: 2023-07-11

全文共1717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对于历代封建王朝来说,宋朝是一个发展极为不平衡的朝代。在文化发展程度上,宋代的文化发展处于封建王朝的顶峰时期,从宋明理学到宋词发展,都极为突出。

再者,经济上也是展现出全新的模式,是封建王朝之中唯一一个对工商业不打压的时代。但是在军事上,却呈现出极为不平衡的状态,面对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北方马场的缺失,使得宋朝军队一直以步兵为主。

面对来去如风的少数民族,作战中属实处于劣势。可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之下,宋朝仍旧形成了南北方协同发展的军事防御体系。

甚至说形成了以南方为核心的发展体系。为何能够形成这样的军事防御体系呢,其实和宋朝的地域特征以及对外关系有着重要关系。

一、传统的北方地缘防御思想

虽然说宋朝大部分事件都是偏安一隅,对外防御大都是被动状态,尤其是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朝丧失了原有的地缘屏障,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立大打折扣。但这也不是说宋朝对燕云十六州就放任不管了,不论是赵匡胤还是赵光义,都想要收复。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无功而返,尤其是赵光义时期的北伐,不仅没有得到任何成效,还被辽人打败,一时间军心涣散,收复北地再无可能。

因此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加强北方的防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北宋都城开封就位于黄河之南,敌人如果南下,顷刻之间便可以抵达城下,因此做好北方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尤为重要。

展开全文

从赵匡胤立国初期,便一直把北方的防御工事看作重中之重,被切提出了据北地、用北地、承北地的军事防御思想。想要依托北方打造一条坚不可摧的军事防御体系。但是就开封以北的地域状况来看,这种想法虽好,但是实际成效却令人唏嘘。

因为黄河至燕云十六州之间的缓冲地带是平原地区,毫无天险据守,即便花费大价钱打造数量众多的军镇,依旧如同泥牛入海,毫无作用。

再者,宋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缺乏数量可观的军事人才,大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军队的实力大打折扣。

这就是的北方防御体系看似完备,实则漏洞百出,不遇敌则已,遇敌便一触即溃。靖康之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金人部队南下,宋军的抵抗可谓寥寥无几,毫无作用。就这样宋朝统治者苦心经营的北方防御体系宣告瓦解。

二、特殊背景之下受到重视的南方防御体系

南方的防御体系之所以能够受到重视,其实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北方地区防御体系的瓦解。

随着金人的南侵,北宋朝廷被消灭,北方的防御体系也呈现崩溃状态。新的南宋统治者认识到,北方平原之下的军事体系面对来去如风的少数民族,毫无作用。

反而是南方地区多丘陵的地貌特征,对擅长马站的少数民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依托南方地区的特殊地貌建立新的防御体系似乎更有成效,也更为便捷。尤其是黄河的失守,北方能够依托的天然屏障所剩无几。

2、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统治者不得不维护南方地区稳定。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愈发重要,成为了宋朝赋税收入的主要地区。作为宋朝的经济命脉之地,维护南方地区的稳定,尤为重要,减少北方入侵者的破坏是必不可少的。

3、南宋时期,北方地区路上通道的堵塞,造就了全新的通商方式。

宋代之前,中原王朝和外国的商业主要依托陆路,也就是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但是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陆路堵塞,不得已开辟了海上航行。

同时也就出现了新的威胁,那就是海盗,为了应对海盗,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南方地区作战的实力,南宋水军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鼎盛时期的南宋水军,舰队多达三十支,水兵五六万人,是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就这样来看,南宋时期的军事防御体系,其实相较于北宋,更为完善,但是也受到了很多地域的限制。

整体来说,南宋之所以形成了南北方协同发展的军事防御体系,其实和当时外来威胁有着巨大的关系,尤其是北方地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

本就失去了天然的军事屏障,再遇上强大的少数民族,打造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便变得尤为重要。在南宋时期,形成了川陕战区、两淮战区、荆襄战区等协同作战的防御体系。

其中陆军、水师协同发展,建造了稳固的防御体系。但是奈何遇到的是辽、金、元一个比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作战中本就差一些的宋朝部队,自然也就是胜少输多。看似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也就如同纸糊的的。

参考文献:《宋史》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