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书协的老师大多数都只写行草书呢?行草书一般选什么毛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为什么中书协的老师大多数都只写行草书呢

一是平日基本功不足;二是创作时心浮气躁;三是龙飞凤舞的表演决然写不了楷书。

行草书一般选什么毛笔

写行草选用什么笔的问题,这要因人而易,因字择笔。但是,写行草书还是用兼毫笔为多,兼毫软硬适中,书写起来更易掌控,挥洒自如。在选择笔峰时,选择适当的长短,笔锋太长不易掌控,长锋更适合书写草书。笔锋长短适合,易于掌控。 再者,临帖也要判断帖所使用的哪种笔,看帖的风格而选笔。

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需要多少年练好,会不会得不偿失

行无楷不稳,离草无神。

山路十八弯,崎岖即捷径。

书法技艺不能用时间衡量,

也不可用笔墨纸砚来测度。

艺术的天平,法码是人心。

付出就有回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拿笔之前,

问问自己想求什么,

又想愿意为此付出些什么。

答案就在其中。

行草书中,行与行之间该怎样相互呼应呢

谢谢邀请!

首先,行草书字与字之间有呼应,行与行之间的更有呼应!如果没有呼应,没有变化关系,就称不上是书法!

个人在这里浅显地聊一聊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以怀素自叙帖为例……

以下图一二三为例的第一二行字,大小对比关系,粗细对比关系,字与字的疏密对比,浓墨淡墨对比,连与断的对比关系,收缩与扩张的对比关系……

有了对比关系,才能在全篇布局里产生呼应关系,相似元素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也是因为对比才找到同类型,呼应关系自然产生!

如上如述,如此多的同类型产生了多少的呼应……

以上图为例,我们在怀素自叙帖中发现,接下来三行为粗浓线条组成块面,跟着三行细线条组成块面,大的对比呼应关系又形成了!

前几天在视频里看到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讲书法的课程,感觉讲得非常好,受益匪浅……但是讲到的其中一点不敢苟同。他谈到自叙帖中“奥”字,如图四,第一笔非常之粗,不合适,很突兀,临帖时应该变细,还为之找到了一个人临帖习字中写得很细的图片来佐证!

我为什么反对呢?如果单单写一个字,粗细对比如此强烈,些许有突兀之嫌,可是我们再看其他图,如“理”字的两竖,“皆”字第一笔,“来”字长竖,“戴”字一竖,其余“两”、“信”、“手”、“翻”等竖,都如粗梁横木一般出现在整个作品中!我们就会忽然发现,这是一种呼应的元素!

草书名家王厚祥老师曾经说过,怀素自叙帖中这样的线条用得好,就像盖房子用的顶梁柱一样(我们也可以看作为大厦的承重柱子)!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牛!

这里用狂草为案例,我觉得同样适合于行草,或者说,更加适合于行草!

行书入门练些什么字

行书入门可先练练楷书和行草书过渡的书体一一行楷。比楷书灵动,没有行草使转连笔多。动势也没行草强,基本是楷书构架。如智永行楷《圣教序》。

(智永行楷圣教序)

此帖温雅清劲,流美自然。有行书笔意,字独立而规矩,用笔变化较多。

如二横并列的一横轻、另一横重。撇画轻捺画厚重。主笔长横有的中段细瘦,末端稍顿笔。起笔笔锋入纸切笔动作细微,轻灵婉转。有的长横露锋直下笔,由轻至重,笔画由细渐粗顿笔作收,凌厉劲健。何绍基说他的用笔特点是笔笔空中落,空中住。

(智永行楷圣教序)

结构上较端庄而流丽,平稳匀称,舒展大方。雅俗共赏。苏轼赞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谈。″

把此帖临好后,就可以临王羲之的《圣教序》,相对来说,经过临智永行楷《圣教序》后,再临王羲之的《圣教序》要容易入手些。

(上图行楷书法作品为智永所书,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行草书字与字之间如何连接

行草书不同于正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牵丝引带较多,字与字之间或连或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连接方式主要有:

1、一笔书

几个字或一行,一笔相连,一气哈成,浑然一体。最经典的作品是王献之的《中秋帖》,一笔而成,纵逸豪放。当然,此帖有人认为是米芾所摹。

2、实连

两个字之间,前字的末笔与后字的首笔,通过牵丝相连或直接连成一笔,这种单字的连接也称笔连。

这种连接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连接,如半字连、简笔连、借笔连、回笔连等。

3、勾挑呼应

两字的上下笔之间没有牵丝相连,而是通过勾挑呼应,这种连接也称意连。

意连主要靠用笔的折搭取势。收笔时回腕出锋为折,下笔吋逆势露锋为搭。一折一搭,自然呼应。

4、左顾右盼

通过字形的体态倾侧取势,也称形连。字与字之间,有正有侧,有让有揖,以姿态相呼应,气势连贯,浑然一体,别有奇趣。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行草书的速度如何把握

一如音乐!慢慢地弹琴岂能体现功力?

越是复杂的音律,越是短促的音节才越是体现音乐人的谱写与弹奏功夫!音节慢的也有,但绝不是高境界的音乐。

书法也有难度,比如王羲之的书法就是难度的翘楚,也无人能及!王羲之的书法速度怎样?虽说王羲之的书法不能比颜真卿,米芾与王铎的快,可是绝对不可能慢,有一句从王羲之传下来的书法术语就可以证明,那就是小鸡啄米!

草书自不释言,不快还写草书做什么?你写草书还没有楷书写的快 !那还是草书吗?至于行书,虽说不能如草书般的快捷,可也不是慢写的书体,慢写是什么?是描!是画!是摆!如果慢慢地描画都是功夫的话,书法也没有什么难度可言了。

所以,书法需要快捷的速度,但也不是一味的疾风暴雨,因为书法有顿挫,有行笔!快与慢交替才是书法的韵律之美!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中的章草

章草是由快写隶书演化而来,正如今草是由楷书快写而来的道理一样。所以如果对隶书很熟,那么欣赏章草就会更容易一些。隶书的“燕尾”在章草里还有保留,而由于要书写得快速起见“蚕头”就都省略为速度更快的尖峰入纸了,字形也是由于隶书的影响而呈现方或扁方形,各个独立。至于审美价值,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喜好,我就不喜欢章草,他还不是成熟的草书,艺术价值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