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法则(海因里希法则: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海因里希法则: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

在现代安全生产工程学研究中,有一条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即每一起生产事故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一个事故征兆背后有300个事故苗头,一个事故苗头背后有1000个事故隐患。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海因里希事故法则”,由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海因里希法则的另一个名字是“1∶29∶300法则”或“300∶29∶1法则”。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可怕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了解海因里希法则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海因里希的研究说明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即使一些工业伤害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缺点、错误造成的。因而,海因里希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论一样,把工业事故的责任归因于人。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
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5个因素:
1.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能造成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性格上的缺点发展。
2.人的缺点。人的缺点是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它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后天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在起重机的吊荷下停留、不发信号就启动机器、工作时间打闹或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等都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防护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或照明不良等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坠落、物体打击等使人员受到伤害的事件是典型的事故。
5.伤害。直接由于事故而产生的人身伤害。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海因里希法则”以事实告诉我们,严重事故是由轻微事故、事故未遂先兆和事故隐患所引发造成的,就是“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
这个法则让我们在安全责任落实中对于事故的预防有了一个根本性的方向。在安全生产中,把预防放在第一位,变被动交学费为超前预防抓细节,把对结果的控制转向对过程的控制是何等的重要!因为事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同“温水煮青蛙”一样,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每一位员工都能时刻提高警惕,超前思考,预见事故的可能性,把隐患消灭在结果发生之前,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安全管理之海因里希法则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海因里希事故法则”,

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

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

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

运用这一法则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

了解“海因里希法则”,可以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个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西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

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

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

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该理论指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

  (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①人的不安全行为;②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煤矿是高风险行业,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根据海因里希法则,煤矿企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发展理念。

(1)风险分级管控实现对安全风险辨识、登记、跟踪、统计、分析、上报的全过程管理,

利用矿用巡检记录仪实现安全风险及其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的定期检查、现场确认与管控。

从人、机、环,管四方面采用任务工序分解法对煤矿各风险点进行辨识,应用LEC法进行风险值评估。

(2)重点管控实现重大、专项安全风险的重点管控及分级预警,主要包括:

a.安全预警:定期将矿井各专业安全预警情况进行系统登记,加强主要风险点的过程管控;

b.重点监控:定期将各专业列出的重点采掘头面、危险作业地点、瓦斯超限作业点等进行公示;

c.风险预警:针对各风险管控措施失控情况下,通过安全隐患进行风险失控分级预警;

d.在线巡察:实现对矿井各类风险点的巡视监察,给出巡察报告,形成风险评估及整改落实单;

e.风险地图:以二三维可视化的方式,通过地理地图,实时掌握矿井风险点分布情况。

事故隐患管理

当某项风险管控手段或者措施失效后,以隐患方式登记到系统中。

通过标准流程实现隐患的闭环管理,并对处置过程进行跟踪,确保隐患有效闭环。

海因里希法则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