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是妄人吗?钱钟书说,二十不狂没有志气,三十犹狂是没有头脑,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康有为是妄人吗

1917年,民国六年,60岁的康有为成了通缉犯。

这一年,张勋复辟。赤手空拳、无兵无权的康有为企图利用张勋的军事力量,实现梦寐以求的君主立宪主张。

复辟实施前半年,康有为在上海伏案,精心设计他心目中的国家蓝图,拟了很多诏书。

康有为想做首席大学士。传言复辟大功告成后,他为掩人耳目,剃掉胡子,化装入京。结果,瑾太妃嫌他发辫短,没胡子,说本朝从未有过没胡子的宰相。

康有为只得了个弼德院副院长的职位。

事实上,入京后,康有为与张勋早已发生了分歧。康有为主张用虚君共和制,定国名为“中华帝国”,开国民大会,议定宪法……而张勋身边的人,顽固自专,并未采用。

康有为于是准备辞职南下,这时,讨张战争已经打响,只好避入美使馆。

随后,冯国璋、段祺瑞控制的北京政府发布通缉令,五名复辟犯赫然在列,康有为排在榜首。这是1898年戊戌政变以来,康有为第二次成为通缉犯。

虽然北京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通而不缉,但康有为还是被激怒了。

半个月后,他发出通电,痛斥下令通缉他的代理大总统冯国璋才是复辟的主谋,强烈要求他一起到案候审。

他在通电中赌咒说,我平生从不污蔑人,也不作戏言,上帝看到了,四万万国民也看到了,如果我有半句假话,就“绝我子孙”。

康有为一生不离政治,以圣人、国师自居,但自戊戌政变被迫流亡以来,他从未触及政治核心圈层。张勋复辟是康有为晚年唯一一次看到政治理想回光返照的契机,所以,失败被通缉,他的愤懑可想而知。

实际上,戊戌政变后,在世俗意义上,康有为的人生还是很成功的。但这种世俗的成功,与他一触碰政治理想就失败的尴尬,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

1

1899年,戊戌维新失败的康有为,郁闷地流亡到了加拿大。一直到1913年回国,他在海外漂了十几年。

这十几年,他的人生并未失败,而是继续开挂。

很多人知道“保皇会”,但不知道其全名叫“保救大清皇帝公司”。这家公司是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的,名为公司,实为政党,是用企业方式运转的政党。

康有为自任保皇会总会长,是公司的一把手。他的学生梁启超、徐勤分任副总会长。按照公司规定,加入保皇会,不仅要认同其纲领和宗旨,还要缴纳入会费。

入会标准,最早是1美元,后来提高到5美元。

通过拉人头入会,这家初创公司发展迅猛,资金雄厚。几年之间,就在全球拥有百万会员,1905年最高峰的时候,在160多个城市建立了分公司(分会),规模远远超越同一时期的革命党。

用现在的话说,保皇会是一家超级跨国企业集团,涉足领域十分广泛,比如在美国开设华美银行、琼彩楼饭店等,在墨西哥投资地产、电车、铁路、轮船公司;在香港开设中国商务公司、中华酒店等,在内地则开设有书局等业务。

从鼓吹维新变法的政治失意者,到集政商巨头于一体的人生赢家,康有为是如何做到的?

他最开始利用了海外华人对中国政局的关切与同情心理。国内戊戌政变之惨烈,早在康党的舆论宣传下尽人皆知。康有为的身份特殊,尽管他实际上仅同光绪帝见过一面,有过一个小时左右的应诏对答,但这不妨碍他在海外宣传时,把自己打造成光绪帝最信赖的人。

一个主要物证,就是他逢人必说的所谓“衣带诏”。康有为宣称,在戊戌政变前夕,光绪帝预感到危机来临,皇位不保,于是给他写了密诏,要他赶紧出走,从长计议,设法勤王。

衣带诏成为康有为海外事业的起点与信誉担保。

1898年10月中旬,刚刚逃亡到日本的时候,康有为就表现出了奉命出外谋求营救办法的高傲。当时,孙中山也在日本,托人向康有为示好,不料康有为拒绝与孙见面。

康有为说,我有光绪帝的衣带诏,不便与革命党来往。

如今的创业者,不管产品如何,先要讲好故事。康有为堪称当下创业者的祖师爷。他不断通过文章和演说,把发动政变的慈禧塑造成老顽固的形象,为支持变法的光绪帝编出“瀛台泣血”的悲情故事,以此博取最广泛的同情与支持。

他在保皇会下面成立营救众筹基金。在他的招股说明里,每个会员,通过缴纳会费和资金投资,事成之后,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加官进爵,不在话下,甚至“凡救驾有功者,布衣可至将相”。

按照他的设想,海外500万华人,平均每人捐5美元,就有2500万美元。有了这笔钱,就可以开办银行,发行钞票,然后办轮船,建铁路,开矿业。这些事业经营下来,不仅每个投资人(股东)都能分红,而且还有钱去办一切救国事业,以养才能之士、忠义之人,做勤王之事,则中国有救了。

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保皇会不是一般的公司,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救出皇帝,让皇帝重新掌握大权,从而使保皇会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说白了,这家公司是在赌一个国家的未来。这是入会者、投资者对它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2

应该说,人格背书+回报许诺,是晚清党人海外政治活动的两大根基。保皇党如此操作,革命党也如法炮制,而且他们分割的是同一块市场,所以实力难免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

我们都知道,1905—1907年之间,保皇党与革命党进行过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围绕中国未来走哪条路展开,本是观念之争,没有对错,各走各的,事后证明就是了。

但是,双方却都把这场论战上升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到了词穷之处,造谣、骂娘、人身攻击都使了出来。

为什么这么拼?把保皇党、革命党想象成同一市场中抢夺客源的两家公司,就不难理解了。

这场论战的结果,保皇党输了。原先对康有为信心满满的海外投资人,转而押宝孙中山。康有为曾经对孙中山爱搭不理,如今却高攀不起。

此时,康有为正在墨西哥大举投资,涉足房地产、电车、银行等行业,资金链崩得很紧,不得不在一封信中坦言:“筹款无术,四面交迫。”

随着革命党的强势崛起,以及清廷开始推行新政,康有为的“筹款勤王”项目,如同泡沫,破了。

▲康有为在纽约。

创业项目虽然失败了,但不妨碍公司创始人康有为,先富起来。

保皇党衰落,除了外部冲击,还源于内部分裂。起因是一些主要投资人对康有为随意调配善款,任意使用资金,早已心怀不满,于是发起多次讨康行动

梁启超在落魄的时候曾向康有为求援,康有为问他需要多少钱,梁启超说三千银圆。康有为大笔一挥,每年给五千,都是公款。

保皇党资深党员、美洲华侨富商叶恩,痛责康有为妄自骄贵,生活奢侈,“拟于欧美帝王”,甚至“吞并公款、私图生意”。

1908年,日本驻瑞典大使在一份报告中提到,康有为买下了瑞典境内某小岛的一半土地和房屋,并进行了奢华装修,“家具及装饰等极其豪华,似乎颇为富裕”。

没有证据表明,这笔投资房地产的款项,来自康有为的个人出资。

但这成为康有为个人炒房的开端,在政治失意、保皇党名存实亡的时候,他再次华丽转身,成为资深炒房客。

3

1913年,民国二年,康有为结束海外流亡生涯,回国。袁世凯多次请他入京参政,他甩都不甩。

他与袁世凯不是同道中人。在讨袁的二次革命中,他甚至卖掉香港的房产,得了两万元,让弟子徐勤率19艘兵船攻打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