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李白三百首大全(为什么在《唐诗三百首》中,收集的杜甫的诗远超李白、王维等大诗人
发布时间: 2023-07-06

为什么在《唐诗三百首》中,收集的杜甫的诗远超李白、王维等大诗人

现在通行本《唐诗三百首》共选诗三百一十三首。全书共收作者七十七位(包括“西鄙人”和无名氏),选诗最多的四位诗人是杜甫、李白、王维、李商隐。

杜甫39首,五古5首,七古9首,五律10首,七律13首,五绝1首,七绝1首;

李白29首,五古6首,七古9首,五律5首,七律1首,五绝3首,七绝5首;

王维29首,五古5首,七古3首,五律9首,七律4首,五绝5首,七绝3首;

李商隐24首,七古1首,五律5首,七律10首,五绝1首,七绝7首。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杜甫选诗39首,超过排在李白和王维10首,在本来选诗就不多的《唐诗三百首中》,确实是“远超”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小楼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唐诗三百首》的选诗偏重律诗,而杜甫代表着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

《唐诗三百首》中,按体裁分类,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其中 :

五古四十首,其中乐府七首;

七古四十二首,其中乐府十四首

五律八十首,

七律五十一首,乐府一首;

五绝三十七首,乐府八首;

七绝六十首,乐府九首。

《唐诗三百首》的313首诗中,律诗占了131首,古诗跟绝句都没有达到100首。在131首律诗中,杜甫占了23首,远超李白和王维,李白的主要成就是古诗和绝句,这样的选诗比例是合理的。

其次,杜甫留存下的诗也远多于李白和王维。

杜甫留存至今的诗有一千四百多首,李白留存至今的诗一千首左右,而王维留下来的诗只有四百多首,对于顶尖的大诗人,存诗越多,好诗就越多,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诗自然也就越多。

再次,杜甫诗的内容更符合封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从唐代以后,各个王朝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读书人读书取仕,自然要以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诗人作为自己学习的典范。

从三人的称号就可以看出,诗仙李白偏向道家,诗佛王维偏向佛家,只有诗圣杜甫才是最标准的儒家诗人。诗圣的称号显然已经树立了他在传统文人心中最为崇高的地位,《唐诗三百首》作为普及的读本,当然要多选杜甫的诗。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名篇《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这首五言律诗是李白乘船首出蜀地到目的地楚地一游,常居山中遮望眼,经巴渝、三峡、到荆门山外,叠叠嶂嶂,忽入茫茫平野之地,那心情可想多么的澎拜激荡。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这两句交待首次初游目的地、路线、交通工具 。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短短几字就摄下几十帧壮丽景观,千嶂峰峦、层层叠䕜,茫茫原野,滚滚长江,大浪淘沙,那景象壮观气势恢弘。而点晴之笔‘随’字把静态的‘山’化为动态化,不是船行水东而山隐,而是‘山’走‘平野’现。江入大荒流的‘入’字‘大’字,一柔一刚正写照了诗人视域顿而阔然的心情。一‘随’一‘入’给人呈现了三维动画美景。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写船过荆门山白天激荡的心灵还在震颤,月下该平复一下小酌休憩,可是这么壮丽的景色怎能不兴奋,静静的江面上飞投一轮明镜依然描写动静之壮美。夜美晨更美,氤氲霞蔚,像海市蜃楼一样仙境玄美,暗喻作者象仙人一样境界生活,十分惬意。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水是故乡水情是家乡情,心情平复下来静思,虽远游他乡但终归还是故乡的水送别他行舟万里,远游楚地。心念故乡感恩乡情!

这首诗从字面上没有‘送别’之意,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标题“送别”两字可能是误传、误抄、误刻应该删除,尤以清朝《唐诗别裁》的沈德潜主张删去二字,以此来推也说的过去,但依本人对此诗的理解剖析还是不能删除,如果去除“送别”二字,从题目上就感觉平平淡淡天气势可言,试想《渡荆门》与《渡荆门送别》怎能相提并论呢!

一直以来对李白的故乡地出生地有所争议,但李白的该五言律诗的最后两句有所提示,我以为‘仍怜故乡水’故乡在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出生生活的地方,这从侧面看点出了李白的故乡地。

这首五言律诗意境深远广阔、气势磅礴、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确是一首可读、可诵、可乐之诗

唐诗三百首里有些格律诗不合律是怎么回事

法尚不咎既往,不具追溯力。格律形成,初唐滥觞,盛唐成熟定型。中晚唐或在细微之处有完善,同时也有些著作读到格律的一些禁忌,其书影响也不著。宋代欧阳修作诗话。续有文人拟之,论作诗技巧偶有涉及格律的。明清诗人,诗写不过唐宋诸诗人,就转而谈格律。王渔阳视格律为奇货,当不传之秘。赵执信著谈龙录,声调谱,颇异其师之说。翁方纲申赵之说作五七言声调举隅,三昧举隅,申述拗救诸原则。可以说诗之格律,直到明清时才有形诸文字的明确范式。现代诗人把清人之说再加神圣化,弄成铁律,再去顶礼膜拜之,作诗者不可越雷池一步。更有甚者,竟拿明清之诗律去检验唐人诗篇,查查唐诗哪首不合格律。郑人买履,胶柱鼓瑟,拘执迂腐,莫此为甚!唐代诗人如何预知近千年后的清人诗律而一一遵循之。清之法律,尚不可追溯至唐朝,清朝区区几文士商定约定私定的诗律能具有追溯至唐朝的威力么!将今之格律穿越到唐朝作唐人作诗之规范,只能出现于科幻作品之中。以今之格律检验唐诗三百首或全唐诗,只的是今之格律派诗翁闹出来的大笑话。大大大大大笑话!参与检测者只是为这笑话再添点笑料而已!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