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中国石油地球化学技术的创始人是谁?我国重磁电勘探是怎样发展起来

 

2023/7/10 18:46:52 ('互联网')

本文目录

中国石油地球化学技术的创始人是谁

翁文波。翁文波先生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质学家、知名预测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测井和石油地球化学技术的创始人。

我国重磁电勘探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古代先民就在陕北一带发现了石油,这在《汉书·地理志》中有明确记载;在秦汉时期,古人在凿井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的可燃现象,并形象地称这种井为“火井”。古代没有物探,打井是请“山匠”来观察“龙脉”以定井位,所谓龙脉就是要选择比较好的地质条件。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物探才开始应用,早期物探主要是重磁电勘探。

电法仪器及资料采集

陆上(a)和水上(b)重力仪及资料采集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开始应用现代地球物理方法可上溯到1939年。这年,物探界前辈翁文波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重庆原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授,首先开设了地球物理课程,培养了一批爱好石油物探和石油地质的学生,并于1940年以后,先后数次去玉门油矿试验重力、磁力等方法。参加人员中有赵仁寿、王纲道、童宪章、李德生、张锡林等,当时使用的仪器为翁文波在英国留学时自制的重力仪和磁力仪,开创了我国重磁勘探的先河。1945年,甘肃油矿局组成了我国第一个地球物理勘探队—重磁力队,翁文波任队长,在河西走廊开展重力普查。

纵观中国解放后重磁电勘探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成立了石油地质调查机构,在分析当时油气盆地的具体地质情况后,决定将油气勘探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由于石油勘探的迫切需要,1950年将解放前组建的两个重力队发展成30多个重磁力队,分别在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等盆地及河西走廊、陕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重磁力勘探工作。同期,电法队也有较快发展。当时地震勘探还处于发展阶段,重磁电勘探曾一度充当了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角。在这一时期,通过重磁电及地震勘探完成了我国西部地区及主要沉积盆地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为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以后,石油勘探的重点开始向东部战略转移,部分队伍参加了大庆油田、华东及华北地区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

(2)相对稳定时期。到了20世纪70年代,地震因其高精度勘探成果得到迅速发展,重磁电勘探工作量相对减少,仅配合地震做一些新区普查和部分资料空白区的补齐工作。

(3)新技术大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二连盆地勘探的成功经验表明,重磁电勘探可在查清盆地结构、预测勘探重点区域、为地震及钻井指出方向、发挥综合物探优势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从那时起,石油系统又加快了重磁电勘探发展步伐,重磁电勘探的工作量稳步回升。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重磁电勘探技术的发展,完成了从前手工无法完成的工作,能够提取到更多的地球物理信息,地质效果令人瞩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重磁电勘探在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东部地区油气的增储稳产和南方大面积的碳酸盐岩覆盖区的石油地质普查中,紧密配合地震,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油气勘探不可缺少的一支方面军。

翁文灏和翁文波是什么关系

翁文瀚是翁文波的堂兄,看看下面这篇文章就知道了
无意中进入宁波网的“宁波帮研究”,在首页看到有篇文章,吸引了我:这是北京新华网某频道主编翁伟庆发来的一份电子邮件,信中说:“很高兴在‘宁波帮’网站看到爷爷翁文波院士的简介。”同时他还纠正了简介中出现的“一个小差错”。 我以前看过翁文波的传记,心底不免生起久远的亲切。于是我很自然地用鼠标继续点击网页上的其他栏目,但遗憾马上弥漫开来,我的愿望开始落空,因为我想找的另一个人,这里没有他的名字,而我原以为,他也是这里的一分子。 这人就是翁文灏,翁文波的堂兄。相比于翁文波,翁文灏的经历要复杂跌宕得多。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了。在上世纪初,奠基和开创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进程中,翁文灏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他的地位可与丁文江、李四光比肩;他后来从政于国民政府,官至行政院院长。1951年他由法国转辗回到大陆,被毛泽东称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在他的身上透着一个时代太多的风云: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地质学博士;他是三四十年代中国出现过的“学者从政派”代表;抗战爆发后他在后方开发玉门油矿…… 我曾于大半年的时间,翻阅有关他的书籍、资料。到北京,专程走访过与他有关的地方,从地质博物馆、清华园,到他安息的万安公墓。北京的赵龄陵女士,我素不相识,只因翁文灏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她乐助于我,寄来数十本有关翁氏兄弟的史料书籍。她50年代曾和翁文波在一起工作过,对其为人、学识、修养甚为敬佩,由此及彼她对翁文灏也有了解。她在一次信中说:“同是宁波一门出了这样两个兄弟是少有的。” 1954年翁文灏在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大会上发言时说:“我是冒着危险回到祖国的……”当时为踏上回家的路所历经的坎坷真是一言难尽。 尽管网上无法查到,但在省政协编著的《浙江文史集粹》丛书中,仍可阅读到纪念翁文灏事迹的文稿。

测井学科概况

0.1.1 测井的含义及方法分类

地球物理测井(或称地球物理测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勘查、应用地球物理测井、矿场地球物理),简称测井,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以物理学(电、声、核、磁、热、光、力等)、数学和地质学为理论基础,以井眼及其周围介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专门的仪器设备,沿钻井剖面测量各种物理参数,通过数据处理和综合研究,揭示测量对象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发现油气、煤、金属与非金属、放射性、地热、地下水等矿产资源。近年来它的应用已扩展到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生态环境、考古研究等应用领域。

测井与地面、航空、海洋地球物理分支学科等具有相同之处,有些测井方法在原理上与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基本相同,它们也可以用来解决相同的地学问题。不同之处在于,测井必须将仪器放入井中,使其充分接近测量对象,因此测井一般具有更高的测量精度;由于其测量精度高和特有的钻井条件,其他地球物理分支不能实现的测量方法,在测井中可以采用。因此,测井方法的种类更多。

测井与井中物探同属于将仪器放入井中测量的方法,二者的探测空间范围不同,很多文献中均不予严格区分。测井探测范围为“井壁附近”,通常指在垂直于井轴方向(径向)上自井轴向外数厘米或数米,在沿井轴方向上自井口至井底的空间范围;井中物探的勘查范围是井周、井间或井底下方的较大空间,其具体范围决定于所用方法技术及探测目标的状况,目前一般为井轴径向或井底数十至数百米。

钻井目的不同,其深度也有差别。工程和水文钻井,浅的仅数十米;油气勘探开发井,一般深度为1000~6000m,塔里木油田克深7井完钻深度达到8023m;世界上最深钻井位于俄罗斯科拉半岛,原计划钻探到15000m深度,相当于地壳平均厚度30000m的一半,目前只钻至12262m。理论上,钻井有多深,测井也可以探测多深。实际上测井会受井中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测井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测井可分为油气测井、煤田测井、金属非金属矿测井、水文及工程测井等。根据仪器下井方式的不同,测井可分为电缆测井和随钻测井。由电缆连接测井仪器,在重力作用下将测井仪器下入井中测井称为电缆测井,它适合直井和井斜角较小的井眼情况,是最常用的测井方式。随钻测井是在钻井过程中,将测井仪器附于钻头处测井,可以减少井眼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且适合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情况。根据井眼状况的不同,测井可以分为裸眼井测井和套管井测井。井眼被钻开后,处于裸眼状态时进行测井,称为裸眼井测井。如果井中下入套管,在套管内测井,称为套管井测井。另外,还可以根据探测对象的物理性质不同,进行测井方法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