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被后人评价为什么(如何评价王维
发布时间: 2023-07-06

如何评价王维

王维号称诗佛,读他晚年的诗,特别能够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宁静。这种宁静是带着一种禅意,一种超脱俗世的空灵。

王维刚出道时起点是很高的,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并且考中状元。王维一开始也是信心满满得打算在仕途上一展宏图。

但是,安史之乱来了。王维不幸被俘,逼迫之下,他在叛军的短命朝廷里做起了官。

叛乱被平定后,王维虽然没有被清算,但是作为曾经变节的人,他的仕途就此止步不前。

晚年的王维只好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仕途上眼看着已经不能够有更大的作为了,那么他就转而面向生活,向自己的内心要安宁,要富足。

王维的诗风在此时逐渐形成。

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时,不妨读一读王维的诗,仔细地品一品那些诗中的画,又或者是画中的诗。

也许,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更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就让那些蝇营狗苟通通见鬼去吧!

王维为什么被称为“诗佛”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王维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的大诗人。世上也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的说法,这表明这三个大诗人的各自特征。

后人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诗佛一称,主要是对其诗歌成就的高度概括。王维的诗博才多学,佛缘殊胜,躬身修禅,深得禅味。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禅意幽远、恬谈、宁静,且静中有动,动中寓静。试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但领略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而且还欣赏到诗人的各种绘画技巧及心灵感受。读王维的诗,着实是一种享受!称王维“诗中之佛”也是名至实归、恰如其分的!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唐代诗人王维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个人认为,王维的作品当中,最有禅意的非《鹿柴》莫属: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在对《鹿柴》的禅意进行具体解析之前,首先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禅”。

佛经里有关“禅”的最早记载可能是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描述,这个描写就很有禅意。释迦牟尼为何拈花,迦叶又为何微笑,说不清、也不必说,其中的微妙尽在不言中,这就是“禅”的最初踪影。所以从根本来说,“禅”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本义。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立者是慧能禅师,他继承了弘忍法师的衣钵。弘忍法师之所以将衣钵传给慧能,是因为他所作的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通过这几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的本性和自性的领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曾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这真如本性就是佛心啊!佛心“无念、无相、无住”,没有任何固定的想法,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固定的位置,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观点也是对佛家《心经》所言“五蕴皆空”的进一步阐述。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同样是慧能禅师,地点则是在广州法性寺的讲经会上。

讲经会上,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此言一出,全场大惊”。为什么会全场大惊?

因为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在佛家看来都是暂时的,是变相、幻相,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与人无关。真正引人深思的是由此而来的争论才与人有关,是人的心动了。慧能拨开风动、幡动的迷雾,直指人心,让人顿悟。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青原惟信禅师对禅学观照世界的“三段论”,他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在青原禅师看来,禅,让自己认知得到提升,又在提升后回归,回归得几乎与原来无异,却已然不是原来。从表象到具象到本我,这便是禅的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王维这首《鹿柴》,从他的字里行间,一字一句来体悟其中的禅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两句诗浅显直白,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动衬静,有、无之间深得禅宗“机锋”的精髓,在动、静之间转换自如。

空寂的山林传来人说话的声音,但是四处张望也看不到有人,人声响过之后,更显得山林寂静。是空山吗?不是!不是吗?看不到有人。是寂静吗?有人说话;喧嚣吗?人声散过,山林更寂静。这样相互对立,相互转换,就如慧能禅师所言: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在动。

诗人拨开这些表象,将思绪和目光投向那空山,投向那人语者,这便是禅意的直指本心。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落日的余晖照入深林,又照在青苔之上。一个“复”字,说明之前阳光也曾照到过青苔。但无论阳光照没照到,青苔就在那里,不是因为阳光照到才有的青苔,也会不因为阳光照不到而青苔就不见了。

落日映照下的光影,如同真如自体所具有的智慧,它永恒不灭,遍照四法界,心中的佛性在刹那之间被触发。诗人在这刹那之间看透了世间万相的生灭,万相为空,万相不著。

道安《安般守意经》说:“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这种空寂是人心的真正顿悟,达到了“真如”,这是内心的真正自足、自信,得到真如的内心无比强大,一切邪妄不能改变他,达到了真如的精神的无比充盈。

我们无法针对禅意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来分析《鹿柴》,就犹如“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一般,一切微妙的感觉尽在不言中。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禅”,非要给出一个框框也就失去了“无念、无相、无住、”的佛心真意。

这短短二十个字,有人看到诗中有画,有人看到画中有诗,也有人看到重重迷雾后直指本心的禅意。诗人通过有、无的转换,悟透了“复照青苔上”的真我。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