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起源于什么(中国的春联起源于什么时候发扬光大于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国的春联起源于什么时候发扬光大于什么时候

谢邀:大概起源于周。源为桃符。发扬光大于宋。盛于明清到如今就画蛇添足了。??

对联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分类

追溯

谈起对联,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那时候的对联叫做“桃符”,也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取材桃木,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在上面雕刻,写“神茶”、“郁垒”两个神名或驱邪降福之类的吉祥语,来驱鬼镇邪,称为“桃符”。

为什么要选择桃木呢,《山海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

说的是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这棵大桃树盘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

与此对应,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也提到:

《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

讲述的也是这段度朔山桃树下两兄弟的传说,老百姓相信和神荼、郁垒两位神将能够驱除妖邪,于是把两人雕刻在桃木上,写上二人的名字,悬挂于家门口,这便是最最古老的对联了。

大家会不会注意到:桃符上的人和门神颇有相似,都袒胸露腹,虬髯虎须,头上长角,手执桃木剑,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对了你想的没错,桃符上雕刻的神荼、郁垒两位神将,也恰恰同是贴门神的起源了~

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代,除夕装饰桃人、在门户上挂桃板门神画、插桃符以驱鬼辟邪已经是一普遍的民间风俗。到了隋唐,民间普遍有挂桃符的习俗,桃木被视为能镇邪的仙木。

演变

那么桃符是在何时,又是为什么演变成春联呢?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新年到来之时,命学士们“题桃符”,他对学士们题的词语不满意,就自己在桃符上写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句式工整、吉祥喜庆,它改变了以往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

到了北宋,对联便主要采取这两种形式,一是在桃符上书写神荼、郁垒,另一则是书写其他的祝福语,明代,桃木板被红纸代替,成为“春贴”,以及有点贴近我们现在所用的春联了。

不过真正使对联发展鼎盛,并成为百姓家家户户传承的文化形式,则要说到明太祖朱元璋了。在他定都金陵之后,在除夕前颁布圣旨,要求公卿士庶家门口必须贴春联,而且皇帝本人回亲自微服出巡,观赏取乐。由于政府的强力提倡,对联普及至全国,文人雅士也纷纷挂桃符,题联贺年迎春。

不过明代常用的说法也大抵是“桃符”,到清代,「春联」才基本代替了「桃符」的说法,春联的发展和民俗活动更达到了高峰。

如清代民俗名著《燕京岁时记》曾描述:“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那时候,贴对联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迎新辞旧不可或缺的民俗了。

春联究竟起源于何时

写春联,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年的重要文化标志,流传了上千年。春联词句对仗工整,文字精炼,书法美妙,不单单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也体现了我国特有的文学、书法艺术特征。当家家户户贴好春联时候,意味着春节就开始啦!

那么,我国人民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春联,最早起源于桃符。相传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里,有两位神人,名叫神荼、郁垒,负责驱除鬼怪的工作。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挂在门口,以避邪驱鬼,这便是贴门神的最初形式。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古代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五代时期,文人雅士开始在桃板上写吉祥词句,便成了春联的前身。公元七百多年的蜀后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将春联写在纸上,当时的文人墨客也把题写春联当成文雅的乐事,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到了明代,贴春贴盛行起来。“春联”一词也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于是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春节即将来临了,赶紧准备贴春联吧。

下面,选几副春联仅供参考:

1.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

2.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3.亥时春入户,猪岁喜盈门。

4.狗守太平岁,猪牵富裕年。

5.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6.春风春雨风调雨顺,爱国爱民国泰民安。

7.上联:党心、民心、万众一心,科学发展春风起

下联:国运、家运、宏图大运,社会和谐旭日升

横批:万象更新

8.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

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9.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联: 万紫千红花永开

横批:喜迎新春

10.上联:剪刀裁出春夏秋冬四季文章

下联:笑脸迎来五湖四海九洲宾朋

横批:生意兴隆

贴春联起源于哪个朝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写的《元日》诗。在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中,反映了当时人们每到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悬挂桃符的盛况。这里的“桃符”,其实就是今天的“春联”。

春联,有叫“春贴”、“门对”、“对联”,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它以对仗工整、简介形象的文字抒发人们美好的愿望,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贴春联是华人血统的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每逢春节到来之际,无论是城市还是广大的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挑细选,把最漂亮的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增加节日的祥和气氛。

春联起源于我国周朝的“桃符”。据史料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尺,桃木板上书写着“神荼”、“郁垒”两位降鬼大神的名字。“正月初一日,造桃符着户,名曰仙木,百鬼所畏”。所以,在周朝,当时人们把“桃符”悬挂于大门两旁,主要用于驱鬼避邪。

直到宋朝,春联仍称桃符,有王安石的《元日》诗为证。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也有人说孟昶的儿子孟喆)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不过,据流失国外的敦煌佚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在近代被西方强盗斯坦因盗走)该佚书记录有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其中“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一联,是十二副春联中的第一副。其撰联人为唐代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比起后蜀主孟昶的题联要早240年,如此看来,刘丘子的题联理所当然应为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朝时,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做“春贴纸”,后来称为“春联”。古人认为红色预示着吉祥,有驱鬼辟邪之功用,所以制造桃符的桃木是红色的。后来春联也大都沿用大红纸书写。(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庙宇里的春联、楹联一般都是用黄纸)这一汉民族习俗起于宋朝,并在明朝时开始盛行,到了清朝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贴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群臣撰写。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太祖始。帝都金陵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