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知识点完整归纳(兰亭集序中天干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兰亭集序中天干是什么意思

《兰亭集序》这篇短文,文体性质上属于序文,是对兰亭雅集活动进行简要记叙的一篇文章。此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叙事充分,逸趣横生,感怀隽永遥深,辞采文质相宜,短小的篇幅之中层次分明,转合利落,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东晋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按照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的算法是癸丑年。这个时间从历史上来看,是有一点意味的。
晋代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 (266-316)是中国短暂的大一统王朝。
西晋末年,由于战乱,司马氏政权以及大量人口南迁,定都建康 (今南京),称为东晋。在东晋之前,中原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主要立足于长江以北的北方。
而随着晋室及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随之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南方清新秀丽的山水风貌与南迁而来的品味精致的贵族文化相融合,兰亭雅集就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一个具体表现。
简单来说,就是南方的山水成为了贵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
所以兰亭雅集的地点很重要,它是在秀丽的南方山水中举办的;另一方面,它的时间也很重要,正是到了永和九年的时候,这种文化融合已经进行得比较充分了,才会孕育出兰亭雅集这样的文化盛会。
“暮春”是指农历三月,这次雅集是三月初三举办的,所以叫作 “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会稽的山阴县;另一种是会稽山的北面,“阴”有山北面的意思。
“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相约在每年三月初三这一天到河边洗濯,认为这样可以洗去不好的运气,后来演变成一种春游活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部分参与此次雅集的与会者,用 “群贤毕至”来概括真是毫不夸张。
其中还有部分王羲之的子侄晚辈,所以再补充一句 “少长咸集”,非常精炼准确。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这一句记叙集会的环境。
“崇山峻岭”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出自这里。“崇”是高,“峻”是陡峭, “崇山峻岭”意谓高大陡峭的山岭。
“茂”是茂密,“修”是修长、高大,“茂林修竹”意谓茂密高大的竹林。我们知道竹子是典型的南方植物,竹的形象与树木相比更具有南方地域的秀美、轻灵。
“清流激湍”一句值得细细品味,从字面翻译意思是清澈的水流流势很急。
因为兰亭雅集举行于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环境里,即在高山上的竹林里举行,所以 “清流”不会是大江大河,而一定是山涧或者溪水,是小水流。
如果我们见过山中的溪水,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印象,这些清澈的小水流倒不一定本身流速很快,但是因为水浅、弯多,加上水底的地貌不平顺,很容易激起水花,看起来就好像因为水流急而产生的一排排浪花,这是一种视觉效果。
结合后面记叙到的 “流觞曲水”,更可以肯定这种推测,因为只有水浅、弯多才有可能让酒杯在水流中停止漂移。所以这句话用了 “激湍”这样看起来激烈的字眼,但实际上描述的是一幅很清丽可人的山中景观。
“映带左右”,用最直接的白话文来说就是围绕在周围,但 “映带”这个词用得很妙。“映带”有映衬、连带之意,意谓 “清流激湍”不仅仅是孤立地围绕在周围,而且和雅集诸贤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映带”同时是一个书法术语,指行书和草书的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因往来呼应而产生的游丝引带,极具审美价值。借助书法上的 “映带”一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细微地体察此句的妙处。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以为”是 “引之以为”之意,利用映带左右的溪水来玩一个叫作 “流觞曲水”的游戏。觞是一种酒器,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
“流觞曲水”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那个极富雅趣的游戏,把酒杯扔到小溪里,任由细细的溪水把酒杯带动得跌撞漂浮,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作诗一首,作不出来就罚酒。
这其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古老游戏,而兰亭雅集之后,则更加定格成为了文人雅趣的代名词。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丝竹管弦”,丝就是弦乐,竹就是管乐,丝竹管弦就是乐器的代称。
中国古人有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意思是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人的歌喉,这大概是古人一种崇尚自然的观念,认为越是发自天然、越少借助工具的声音越是最好的声音。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没有音乐来营造热烈盛大的气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喝一点酒,咏一点诗,也足可以畅快地抒发内心细腻隐微的情怀。这里的 “畅叙幽情”也值得玩味。
我们直观地想象一下,“畅叙”就是畅快、尽情地叙说和抒发,如果把人放在一个广阔的、像北方平原那样的自然环境之中,“畅叙”的内容很大可能会是 “豪情”、“悲情”、“激情”等。
但在这南方山水细腻怡人的环境下, “畅叙”的却是 “幽情”,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佐证东晋时候的文人气质受到了南方山水的影响,倾向于细腻幽深。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整句的意思是 “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柔和的风让人感到温和、舒畅”。
“惠风和畅”这个成语出自本文,现在经常看到被人写成大字挂在客厅或者办公室里。 “惠风和畅”被借指为一种理想中很和谐的状态,不浓烈,不冷淡,让人感到恰到好处的舒适。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上面两句中,“天朗气清”更多是一种对自然的客观描述, “惠风和畅”则比较偏重描述一种主观感受。
对世界的体察由外而内,起初局限在一个可感可观的有局限的范围内,然后突然宕开一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宇宙”在古代的意思是空间和时间,“品类”指世间一切有形的万物。实际上,空
间与时间之大,万物种类之繁多,都是不可能认知穷尽的,所以采用的动词是“观”和 “察”,表明这是一种注重主观体验、胸襟广阔的生命态度。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里的 “所以”,不是 “因为……所以……”的 “所以”的意思,而是 “用之以”的意思。用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样的人生态度来放眼纵观,驰骋胸怀。
“游目骋怀”中的 “游目”是前人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如屈原《楚辞·离骚》中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曹植 《游观赋》中 “静闲居而无事,将游目以自娱”,指自由自在地观览景色,尤其是指广阔的景色。
一个 “游”字,一个 “骋”字,行文的意境非常舒展。
“足以极视听之娱”,这一句要结合中国文学史的背景去了解一下。
中国古代有意识的文章写作,早期是以骈文写作为主的,汉魏、两晋、南朝,这些时期的单篇文章写作,以骈文特别是赋为主。
单篇散文的兴起要晚到唐宋时期。赋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文体特征是铺陈,我们今天的文学教材普遍批评这种 “堆砌辞藻”的写法,就是不厌其烦、巨细无遗地花费笔墨去进行景观描写,用华美的文辞来产生 “极视听之娱”的文学效果。
如果王羲之这篇文章是用赋的形式来写,那么他一定要通过大量的铺陈和描写来达到 “极视听之娱”,如我们去读一读汉代司马相如、扬雄、枚乘等人的赋文作品,像 《子虚赋》、 《上林赋》、 《长杨赋》、《七发》等,用赋写出来是那种华丽富贵的效果。
但王羲之在这里写到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只有四句话,而且四句都是虚写。
宇宙之大里面有什么,品类之盛到底有哪些,如果是赋文就一定要一样一样写过去。而王羲之用散文写就写得非常简省,虽然仍留有赋文那种开张、宏大的气势,但在行文上虚晃而过。
这就有点类似中国戏剧里面三五个人就代表千军万马,马鞭一摇就表示行过了千山万水。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个问题理解为散文的简省代表文学水平高,骈文的繁复代表文学水平低。不是这样。只能说二者在文学效果的追求上不一样。
赋文那样写,华丽中带着古意;散文这样写,轻巧中带着飘逸。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

骸之外。

“人之相与,俯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