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垂帘听政过?历史上有哪些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的女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历史上谁垂帘听政过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不仅表现在汉朝有吕后垂帘听政,唐代有武则天登基,还有清末有慈禧干政。而除了中国有这些有手段的女子,日本也有,北条政子就是最成功的代表。

在笔者刚刚举的这几个例子中,最早站在权力巅峰的就是吕后。

吕雉,自娥姁,砀郡单父县。后来全家为了躲避仇家,吕雉便随父亲吕文搬到沛县。也正是在沛县,吕雉和刘邦结缘。

吕家初到沛县时,因为吕文和沛县县令关系不错,沛县官员纷纷来吕家恭贺乔迁,刘邦也在列。当时萧何负责乔迁宴宾客安排,他把贺礼不到一千铜钱的人都安排在堂下。这一安排,却引起了不满,来自刘邦的不满。这位别人口中“只会说大话”的亭长,居然一文不给却在礼册上写自己“贺钱一万”。

刘邦这一“皮”,却“皮”进了吕文的眼。吕文自认擅长看面相,他一见到刘邦,就觉得他将来是个不凡之人。所以,当即决定把小了刘邦十五岁的女儿吕雉下嫁给刘邦。

是的,吕雉嫁给刘邦,是下嫁。而且,还是难上加难的下嫁。因为当时刘邦未婚却已经有了儿子刘肥,刘肥之母曹氏是刘邦的情妇,也就是说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要吕雉接受一个大自己十五岁的丈夫,还有一个半大的儿子,实在是很考验年轻的吕雉了。

大概是伟人都是从小养成的吧。面对这样的新婚家庭,吕雉欣然接受。直到刘邦发迹之前,吕雉都未曾苛责过刘肥。

相比于后来那个我们更熟悉的临朝称制,制作人彘的吕后,早年的吕雉实在是温柔贤惠。

有一次,不成器的刘邦在押解犯人时喝过了头,犯人逃跑。刘邦为保命,也逃到芒砀山下的沼泽地区,把吕雉和儿女留在家中。面对这样的丈夫,吕雉选择独自一人撑起家,还时不时带上衣食去给逃亡的丈夫送补给。

有个这样共患难的“队友”,刘邦大概也笑醒过吧。可后来,也是他自己,葬送了这么一位温柔的妻子。

刘邦后来离开吕雉外出争夺天下,出于军事原因,近7年未曾和吕雉相见,却让戚夫人常伴其身。这让孤身一人历经苦难的吕雉红了眼。
后来,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那位一步步进入权力中心,残忍杀害刘邦后宫宠妃和刘氏宗亲,执掌天下大权的吕后了。

事实上,因爱生恨而步步上位的女性,不止吕雉一人。北条政子也是,武则天在宫中十二年也没有受到李世民宠爱。

这也许就是越美的越毒,本来只是温婉佳人,却被打磨成淬毒的匕首,刺向了曾经相爱的人,除掉了争夺宝座的人。

历史上有哪些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的女性

中国千年历史文化中,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让很多杰出优秀的女性展露头角的机会很少;在民间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在皇宫有后宫不可干政的规定,即使作为尊贵的皇后和皇太后也要遵守这些规定。

但在历史长河中,在一些朝代更替中,由于皇室继承人的年龄和能力不足以服众朝臣时,为了捍卫皇权地位,身为母亲、皇太后就会采用“垂帘听政”的方式,隔着窗幔、屏风等听取大臣等奏章,历史上称为“临朝称制”,而在民间老百姓称之为“垂帘听政”。

今天就讲一讲历史中“垂帘听政”的三位女性。

1: 第一位,历史上最早垂帘听政,也是第一个史称“太后”的女性,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的妃子“芈八子”,秦朝昭襄王的母亲,史称“宣太后”。

公元前306年,秦惠王崩逝,秦昭襄王继位,当时只有17岁,宣太后以太后的名义主政长达41年。

宣太后执政期间,给秦朝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对内巩固皇室地位,笼络重臣,推行新政,重视军事力量;

但是宣太后的家族势力日益强大,对内掌握了朝廷内外的大权,擅权专政削弱国君的势力;

对外一举灭除了秦国的西部大患当时的义渠国,扩大疆域,成为秦国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在当时的秦国有“只知太后、不闻其王”的说法,昭襄王所面临的局面异常尴尬,后来在范雎的建议之下,结束了宣太后执政40余年之久的局面。

2: 第二位是出身辽代皇族的萧绰,小名萧燕燕,父亲是辽北院北府的宰相萧思温,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代历史上有名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被称为“承天太后”。

在当时的辽代,皇室耶律氏的皇后多为萧氏,可见耶律氏与萧氏为世代联姻。

如果有人不知道萧燕燕是谁,可以看看《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就是;但与影视剧中的人物不同的是,历史上真实的萧太后并非如此,真实的萧燕燕是一位温婉贤良、顾全大局的女子。

辽景宗从小身体孱弱多病,成亲后一边依靠身为皇后的萧燕燕,一边是蕃汉大臣,并且他对外称皇后也予以用“朕”,可以代替皇帝行驶皇权;

当辽景宗驾崩之后,她只有三十岁,继位的儿子辽圣宗只有十二岁,她们母子两位忠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辅佐之下地位才得以巩固。

后来辽圣宗称母亲萧燕燕尊号“承天皇太后”,萧燕燕可以名正言顺的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军权;她用人不疑,治军严谨,甚至率领三军亲征,给历史留下了很高的重大意义。

3: 我在上一篇问答中回答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算不算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这里就讲讲今天第三位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女性武则天。

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正言顺的女皇帝,但是在她称帝之前,也曾垂帘听政。

武则天垂帘听政不是因为她的儿子弱小需要扶持,而是和丈夫李治一起临朝。

李治坐在金銮殿上,她就坐在宝座后面,中间放一张屏风,那是在武则天诛杀上官仪以后的事情,麟德元年664年。

从最初的在幕后干预朝政,到走到前朝开始光明正大的垂帘听政,就是为了向众臣向百姓表明:唐高宗李治认可武皇后的议政建言,这个时期被称为“二圣临朝”。

慈禧听政为什么要垂帘

“垂帘”进行听政这种摄政的方式,不是武则天首创,至少在两汉时期就有了类似的做法,追溯的话可能更早。东汉时期的小皇帝特别多,皇帝、皇太后、小皇后一起上朝也有不少;东晋晋穆帝司马聃(344-361年在位)登基时仅仅2岁,只能由母亲抱着上朝,据记载:

“晋康帝(晋穆帝父亲)崩,穆帝即位,时年二岁。皇太后设白纱屏于太极殿,抱帝临轩”

这也是学习前朝不成文的规定。摄政的女性是朝代女性的代表,母仪天下,要为女性做出表率,不能直接面对朝臣,尤其在男权社会更应该如此。临朝听政的女性也有在皇帝座位旁边的侧房听政的。(养心殿东暖阁图,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面西而做,慈禧在南,慈安在北,这道帘子实际就是薄薄的黄纱布)

慈禧太后是垂帘听政的集大成者,她依据历朝女性听政的的记载,自我(慈禧和慈安)规划摄政的程序和场景布置,这一代表女性规范的帘子(有时用其他代替,看摄政者的喜好)一定是要有的。(慈安剧照,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

慈禧敢不敢把“垂帘”去掉?

慈禧肯定不敢把“垂帘”撤掉,慈禧也不会那么做的,那样做了无疑是自寻死路。

慈禧能够摄政的铁杆盟友是满洲贵族和满洲八旗,虽然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损失不小,主力收缩在北京和东北地区以防不测。满洲贵族对慈禧垂帘听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