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菲律宾的对外流量投资(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真的促进出口吗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真的促进出口吗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的出口贸易是有促进作用的。

(一)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出口产业结构调整。过去中国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来进行出口贸易与其他国家产品进行竞争,但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逐渐失去了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类制造业逐步成为夕阳产业,向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此类属于劳动力导向型。根据小岛模式,中国发展自身比较优势产业,对外投资夕阳产业,有利于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带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的周边产业出口。
(二)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从而稳定汇率,避免因汇率波动影响出口竞争力,扩大我国的对外出口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三)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绕过贸易壁垒。进行跨国并购或者直接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有利于我国企业拓宽国际市场,解除由于贸易壁垒而使得出口贸易受到限制,增加产业内贸易,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带动相关联的产品出口贸易。
(四)对外直接投资使我国企业获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中国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进行绿地投资,建立研发分支机构,可以接近东道国的R&D资源,进入所在产业高端技术聚集地,进行模仿学习,获取先进知识与技术。增加自身的所有权优势,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从而扩大出口贸易。我国的大连机床就是通过并购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和兹莫曼公司从而获取逆向技术溢出,跻身世界十大机床。
(五)寻求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企业增加资源类产品国际定价权。2011年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144.5亿美元,占19.4%。对于稀缺资源的对外直接投资,弥补中国企业国内的要素禀赋不足,进行此类的投资,有利于扩大企业在国际定价上的话语权,增加产业的出口贸易优势。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的利与弊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选择及其思考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6年6月发表的最新统计数据,1995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3250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46%。跨国直接投资的剧增,是世界经济复苏的结果,也是各国企业为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而积极对外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结果。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资本流动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外资工作中,注意吸引国际大跨国公司的投资。来华投资的国际大跨国公司这两年也在增加,至今世界排名列前500家的最大跨国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中国投资。深入了解、研究跨国公司,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当前特点和趋势,注意其今后若干年投资动向,对我国积极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是有益的。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选择动向
  一、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选择的关键因素仍是市场,而低廉劳动力的吸引力不断减弱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流向是那些被他们认为有良好市场前景,即市场准入条件宽松的国家和地区。从统计数据看,1987年到1990年间,国际直接投资的83%流向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有良好的市场条件,但劳动力价格昂贵。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总流量大幅度增长,流向发达国家的份额仍占2/3,达2160亿美元,其中流向美国的有750亿美元。美国制造业1995年对其投资最多的10个国家的投资总额中,有76%是投在高工资国家的,其中瑞典占第一位,英国次之。
  尽管如此,一些跨国公司认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仍是他们对外投资时看重的因素之一。不过人力资源并不一定是指价格低廉的劳动力。
  80年代末,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时,曾安排几年内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但许多欧洲制药工业企业却为了寻求高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将资金投向美国的一些高科技的生物工程企业。新兴工业国家(地区)有一些公司也因同样理由将资金投向欧、美。有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一些矿业和石油化工公司则为了取得资源,即生产原料,而拓展对外投资的范围。
  许多跨国公司在对其今后5年对外投资作预测时表示,决定其投资的主要因素仍将是市场准入问题,投资时将努力避开保护主义盛行地区。但是在考虑市场准入问题的同时,也将顾及其他一些因素,如要努力在一些新兴市场,特别是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中能取得优势地位作准备;在一些新领域,如电讯和其他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投资。
  许多跨国公司认为,今后投资时对劳动力的要求最重要的不是价格高低,而是高素质和高灵活度。欧洲公司尤其强调这一点,美国公司也强调这点。亚洲一些跨国公司愿继续对劳动力的价格因素以“合理的优先”。这是出于东亚特有的地理特点:有先进技术的国家与一些有低廉劳动力的国家相邻。跨国公司在产业调整中可较容易地组织地区内国际分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同时将高技术和决策中心留在本地。日本、韩国和台湾都已按此战略在作布署,今后5年还将为此而作努力。8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性较为突出,跨国公司以在本地区投资为主。这样,投资主要都流向发达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1985年到1992年,国际直接投资总量的85%流向OECD国家。到1993年,西欧占了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的42%,北美占26%,亚洲占15%。
  90年代以来几年中,情况有些变化。流向远东的投资迅速增加,1994年约有占总量1/4的投资流向了亚洲,相当于流向西欧的资金。同时,流向拉美和中、东欧的资金也有所增长。
  根据一些跨国公司的预测,未来的5年内,各国跨国公司投向亚洲的资金将明显增长,但情况仍不一。亚洲的跨国公司特别是日本公司将大大加强在亚洲的投资。美国公司也会增加对亚洲的投资。欧洲公司虽会增加对亚洲的投资,但相对其对欧美的投资仍是有限的。
  欧洲仍将是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除了欧洲公司继续保持在本地区投资外,美国公司也把欧洲作为投资的第一选择。1995年,美对外投资创纪录的970亿美元中,有500亿是投向欧洲的,主要是西欧,比1994年增加了两倍,而当年对亚洲的投资只增加2/3。对国际跨国公司来说,尽管西欧经济增长率低,劳动力价格昂贵,但有广大市场,有高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好,风险较小,还靠近有兴起的中东欧市场,仍是吸引投资的地方。预计欧洲吸引投资的领先地位至少保持到本世纪末。
  二、跨国公司在电讯业和制造业的投资将有强劲增长
  8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中增长引人注目。在80年代末,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有2/3流向第三产业。其间金融市场的不规范化和私有化浪潮被认为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从1993年情况看,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也有53%流向第三产业,其中一半投资向银行、保险业。流向制造业和农业、采掘业的投资分别占总额的36%和9%。
  许多跨国公司现明确表示,今后若干年内在金融和房地产业的投资热情将减弱,而对销售、电讯等公用事业类服务业的投资将增加。对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也会增长。
  电讯业将是最吸引外国投资的行业,因为电讯是正在发展的行业。技术的发展会使价格下落,会有可能提供新的服务项目,这都会引起需求的增长。另外,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对新设备的需求,因此需求大量投资,发展中国家对电讯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他们一般既缺乏资金又无必要的技术,因而需求助于外国投资。
  除电讯业外其他广义上的公用事业(不仅指电、水、气、道路)都将是国际投资的新热点,这是由于一些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巨大需求引起的。这一趋势将导致外国公司带着资金、技术和管理技能前往建立新公司。在一些国家还将采用BOT方式进行投资。
  预计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投资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在兴起的市场,特别是在亚洲增加了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的投资。由于在重工业(石化、肥料等)方面能力已饱和,欧洲只在含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市场上还有一定吸引力。
  对非金融服务业的国际投资有可能通过一些仍按传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