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除了孔子和孟子外,还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关于孟子的一句名
发布时间: 2023-07-17

中国儒家,除了孔子和孟子外,还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儒家代表人物

中国儒家,除了孔子和孟子而外,还有好几位著名的儒家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分别是曾子、子思、荀子、董仲舒、朱子、王阳明。至于曾国藩、南怀瑾这些知名人士,只能称为儒学大师,不能与孔孟相提并论。

曾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晚年的弟子,以传承孔子的思想为己任。他是孔子之后的掌门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奉为“宗圣”。他亲自参与编写《论语》,著述《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三纲八目”,凝集着孔子与曾子的共同智慧。

子思,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上承曾子,下启孟子,被称为思孟学派,在儒家学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子思对儒家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他所著述的《中庸》,所论述的人性、社会、政治、哲学,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庸之道。用中正、中和的方式做人做事,不走极端。子思的一生清贫乐道,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被追封为“述圣公”。

荀子,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对儒家思想有着重大的发展和创新。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的“制天命而用之”,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顶峰的阶段。身为儒家的传承人物,却培养出两位著名的法家代表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董仲舒,把儒学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相结合,并博采众长,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根据阴阳五行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对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居功至伟。

朱熹,封建社会众多的儒学大师只有他一人世尊称为“朱子”。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他的“灭人欲,存天理”,受到后世的争论。朱子的著述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王阳明,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儒家心学集大成者。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也是王阳明心学文化的核心。“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思想意识,“行”是人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出自身的道德品质,把“知”与“行”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一个人的止于至善。在道德教育上,王阳明极力反对知行脱节的“知而不行”,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人的自觉行动,这才是最有积极的意义。

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儒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屹立千年不倒。一代又一代儒学大师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华文明代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当历史的时空穿越到当今时代的快车道,儒家与时俱进,同样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关于孟子的一句名言

1、王守仁经典语录: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心既是理。天下还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2、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完善心的功能就是完善性的功能。)

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4、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6、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7、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只有让这颗心常常能知道它的存在,就是做学问。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思虑又有什么用处,白白离散自己的心罢了。)

8、为学大病在好名。《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做学问最大的弊病是爱好虚名。)

9、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10、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知行录之三·传习录下》

(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11、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知行录之三·传习录下》

(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2、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知行录之三·传习录下·已下门人黄修易录》

(读书写文章怎么能累人呢?是人自己被读书作文的得失观念所拖累了。)

1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知行录之三·传习录下·已下门人黄雀曾录》

(你没看着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当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和你看的同一时刻明白起来。因此知道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14、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知行录之三·传习录下·已下门人黄雀曾录》

(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口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与非为本体。)

15、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静心录之一·文录一·寄诸弟》

(初始之心的明亮,皎洁的就像白天的太阳,没有犯了错误而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不能改正错误。一念之间改正了错误,当时就获得了初始之心。一个人谁能不犯错误?改正错误是可贵的。)

16、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静心录之一·文录一·答方叔贤》

(古人留下的学问,是切切实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不只是用于讲学谈论。)

17、时习之要,只是谨独。《静心录之二·文录二·与黄勉之》

(孔子“学而时习之”中“时习”的要领,只是独处时要谨慎小心。)

18、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静心录之三·文录三·与黄宗贤》

(人在官场中修行,和隐居山林修行相比,功夫难上十倍。)

19、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静心录之三·文录三·答以乘宪副》

(这颗心的良知,显著、明显地挂在那里不曾晦暗过,万古以来就像那个不变的太阳。)

20、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静心录之六·续编二·家书墨迹四首·与克彰太叔》

(做学问的根本在于立志,志向一旦立定那么做学问的功夫已经成功一半了。)

21、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静心录之六·续编二·家书墨迹四首·与克彰太叔》

(恶念,是后天形成的习气;善念,是先天的本性。)

22、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静心录之七·外集一·观傀儡次韵》

(繁华过眼只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只有一根线那么长。)

23、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静心录之八·外集二·题灌山小隐二绝》

(山中不要说没有好东西供你享用,这里的明月和清风是不用花钱买的。)

24、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静心录之八·外集二·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万般真理我自己本身就具足,《六经》原来只是求得真理的阶梯。)

25、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静心录之八·外集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问问您什么事情让您每日心神不定?原来是在烦恼场中错用了功夫。不要说圣人之门没有口诀,“良知”两个字就是修行参证的秘诀。)

26、良知即是独知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