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或中的意思(如何看待《道德经》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是否可以应用在生活中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道德经》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是否可以应用在生活中

谢谢邀请!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道德经》第五章描述“天地不仁”中的一句话。

原文语译“天地无所谓仁爱,将万物当成草狗,圣人无所谓仁爱,将百姓当做草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虽然虚空但不会穷尽,越抽动它风量越大。话说多了,只会加速失败,不如守着虚静”。

认真解读语译便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话说多了,就是加速你的失败不如守着道。“道”不说话,保持虚静状态,但是它的作用并没有减弱,顺从事物规律也会有源源不断的能量发挥出来。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一经典句,完全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任何单位都有规章制度,家庭也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自古以来行成的“道”规,守住“道”规,同样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话说多了,只会加速失败。这里指的失败就是说你不会管理,话说多了确实没有人听,没人听你的话,你就发挥不了作用。反而破坏规章制度。你这个管理者是做不下去的,免了你也是应该的。

对社会中的每个人来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经典句也很受用,少说话,多做事,用实际行动表达个人意愿更受人欢迎,并可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得到重用。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少说话有能避开是非之事,可以很好地与人和谐相处。

总之,天地宇宙自然是没有偏见的,对谁都很公平。在现实社会中常说的就是万事万物不可能绝对公平,但天地是绝对公平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一经典句,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公平的。千真万确!

“傲,败亡之道多言,贻害无穷”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本人认为两句话很有道理。

一、毛主席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之人自视甚高,不能说他老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但自满是肯定的。他看不起周围的人,不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一般也不善于变通。而且把“清名”看的很重。所以也就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不能凝聚众人之力,因而易陷入孤立之境,单打独斗,缺乏外援助力。老百姓都知道“你就是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子?”所以,他们的人生一般都很失败。三国时的关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二,“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多言之人,口若悬河,表现欲强,而往往口上没个把门的。凡事爱议论,凡人,喜欢评价。这样在无意之中,就可能蹦出一句两句别人不喜欢听的话,甚至反感恼怒的话。当然就讨人嫌了,得罪人了。还有,你说的无意,听到人有心,你的话就可能成了惹是生非。再大胆无忌一点,非议妄议,那就离祸事不远了。

古人讲“谨言慎行”,还是很有道理的。应该是我们的行动准则。

《道德经》第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怎么理解

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与其穷天地变化之极,不如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安身立命。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龠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天地不仁……动而愈出”讲述了,天地之间,日月星辰运行不已,岁月如梭,宇宙以自己的规律运转,不会估计草民的生生死死,处于天地之间的个人世事难料,只能随波逐流,以求安身立命,别企图穷天地万化,挑战极限,只有顺应社会规律才能生存,这个“中”是指“大道”即自然规律。

李清照诗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就是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篇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段话即是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注释,人生不过区区百年,弹指一挥间,没人能穷天地之理,以有限的生命挑战自然,只会死无葬身之地。

庄子《山木》篇有: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庄子的“材与不材之间”即“守中”,顺乎社会变迁的事态,能用则用,不为所用则隐,即道家的核心思想“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即精通道家思想的名士在人世之道,当然凡人不是圣人,有几人能不吃不喝,像神仙一般逍遥法外,草民也只能随波逐流,走到哪里都是客。

图片来自网络。

《道德经》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中”字,何解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道德经》第五章(治国)多言数穷。

题问,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中”何解?解释: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持守“虚静”的意思。儒家讲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讲的这个“中”,还含有“无数”的意思。即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万物反能够生化不竭。所使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总之,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的好处。

如何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未邀自来,请多包含!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说法不一,常见的理解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但是,从《道德经》的通篇来看,它应该是另外的含义:

原文句子: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古文今译: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我的理解:天地之间是一个虚空的状态,就像个风箱一样,在当用的时候,便鼓动成风,助人成事。如不需要的时候,便悠然止息,缄默无事。天地顺任自然(“无为”),万物反而能够生化不竭,所以天地运行,万物便生生不息。

政令也应如此,一般情况下,民众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发展,若强制干预或太过多事,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对于政令或制度,不应该今天发布一个,明天再换一个,今天变一下,明天变一下。政令烦苛(“多言”),反而加速败亡。

比如,有的公司领导,做事情喜欢想一出是一出,临时想到什么方法,就立马开会安排,还未等下面的人落实清楚,就又换了一个,常常让员工手足无措,导致他们工作效率低下。同理,父母的不断唠叨,自食其言,都会让孩子常常感到痛苦、压抑和迷茫!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或者给大家一个新的思路,如果大家喜欢,欢迎关注我的其他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