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苏东坡没有什么交集,为何会讨厌苏东坡呢?讲一个有关苏东坡的故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李清照与苏东坡没有什么交集,为何会讨厌苏东坡呢

李清照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女词人,而她对于词的珍爱和认真,常人少及。故而以文学批判的方式写出了《词论》,论及前辈十余人,指摘其过,这是属于文学批判的理论作品,所以说讨厌两个字,还是太肤浅了。

在《词论》中,从柳永开始,逐一批判。而谈到苏轼的部分说道: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读不齐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邪?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什么意思呢?是说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人,学问深厚如天人,按道理讲,写写小歌词,应该是像取大海之一滴这样简单的事,然而事实上他们的词大多只能算是句读不齐的诗而已。

并且这些人的词又往往不合音律,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诗的音节只分平仄,而歌词的音节分五音,又分五声,还分六律,还分轻重缓急清浊升降的节奏感。比如近世所流行的《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等词牌,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又比如《玉楼春》既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韵。如果本来押仄声韵的,再押上声韵则谐和,如果押入声韵,就没办法唱出来了。

从这里对于苏轼等人的批判,可以看出,首先李清照是尊重前辈们的文学修养的,否则不至于夸他们学际天人。但是她又有一股子认真和执着,认为术业有专攻,谈到词的专业程度,她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有词的雏形开始,一直论及宋朝前一百年的大家们,认为真正理解词与诗的边界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律诗只讲平仄韵,而词因为必须要唱出来,所以有更多的音律上的要求,还有去入韵,五音谐洽的多种声韵上的要求。

所以,这就好比李清照这个精通音律的人,以音乐的观念去对待歌词的时候,发现这些文学大咖写的词都不合音乐应有的原则,各有偏差,所以才提出批判,却被后世许多人讥讽为狂妄。但陆游却说,李清照批判前辈,多中其弊,她虽然是指摘前辈,但有理有据,并非妄议。

这实在是一种进步,是词趋于成熟时期的理论完善的表现。不能因为她批评的都是大文豪大作家,就忽略她的观点,而仅仅着眼于她批评前辈上面。她是个女词人,但对于词的热爱,可能常人无法理解,这并非所谓女人的小气,而是对待专业的认真态度。

我们如果去读苏轼等人的词,有许多确实只是长短不一的诗,只是从文字形式上接近词,但从声律角度,多有不协音声者。也就是只能读,没办法唱出来。但苏轼像李白一样,胜在意气风发,规矩往往圈不住他。

但其实早期的苏轼,写词也有许多毛病,比如好用典故,一首词里用好多处典故,而妨碍了词的意境,所以又被批判说“以学养而害性灵”。到了晚年,返璞归真,虽然也用典,但是不那么刻意造作伤害意境了。可见大文豪也是逐渐发展的,那么被人挑出问题来,也并非什么不可饶恕的事。

所以李清照对于苏轼的批判其实是积极的,而非纯粹的讽刺。这是一个词人为她所珍视的事划定标准,建立专业性的一种举措,正因为她爱词,所以才如此严格的要求,生怕词人都不知诗词的分别,而流于滥觞,以加速词的消亡。

有这样一位女性,在那样的时代敢于提出这样的见解,敢于挑战前辈的权威,无怪乎她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句子来了。我们实在应该觉得庆幸,她是文学领地几千年来少有的女性光辉,独立而熠熠。

所以要说她和苏轼没有交集,也是不尽然的,文学就是他们的交集,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集。至于说讨厌嘛,这完全是一种误会,要真是讨厌,那前辈应该被她讨厌个遍了。她是女中丈夫,还没那么小气。

讲一个有关苏东坡的故事

我是岁月如华,我来回答:讲一个有关苏东坡的故事。

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有很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苏东坡因才情出众,而得遇佳人喜结连理的故事”。

苏东坡是苏轼因东坡居士而得名,字子瞻,苏轼(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少年时的苏轼就已经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相传在四川岷江河畔,有一山名为中岩山,山中有一清泉,泉水清澈见底,清泉中有鱼,而鱼儿更具有灵性,只要在池边拍手,鱼儿就像听到召唤一般纷纷游过来,神奇的令人拍手叫绝。

当时北宋进士王方曾这里和好友相聚,畅谈诗文。忽然,心血来潮,想给这清泉池水取个名字。在大家都低头深思的时候,一个少年挥笔写下了“唤鱼池”三个大字,笔法刚劲有力。王方顿时对这个少年多了几分赏识。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这个少年就是苏东坡。

正是因为王方看准了苏东坡的才学,就把自己年仅16岁的爱女王弗,嫁给了苏东坡为妻。苏东坡因提名“唤鱼池”而成就了自己美好姻缘。婚后夫妻和睦,琴瑟和鸣。

当十一年后王弗病故,苏轼写给亡妻的《江城子》流传后世,被人们永久传颂。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故事到这里讲完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谢谢。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苏东坡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

问?有人感觉苏东坡的诗句很一般,为什么他的诗还能流芳千古!这是提问者拿出的苏东坡的这首为证: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在下今天就以这首诗为评,证明苏东坡的诗为何能流芳千古!请问说苏大才子的那位,能否回答一下,在下提出的问题吗?

人这一辈子,最怕是什么吗?

大家说说人这一生是不是最怕,无知呢!

在下可以明确的告知你!盲目的自大。才是人生最可怕事情!

请问一下读书是不是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呢?是不是为了增加脑海学识的容量,对事物问题反应有一个更好辨证能力和运用能力呢?在你投下这样的一颗重磅炸弹。请问目的何在?请问你是站在什么样的一个立场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今天在这里你能否告知在下,作为站在一个诗人立场上,什么样的行为,能表达出一个诗人,该有的特性和风骨?

就以苏东坡这首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你能否告知在下,这首在什么样的一个场景下,让苏东坡提了这样的诗呢?诗中的大意是什么呢?它真实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就好好分析一下这首诗。

前从字面上去分解,是不是说,一个十八岁的青春少女嫁给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在新姻的那天晚上。做了所有礼仪上一切该有礼数。而那个八十岁的老头满头白发,在过程中一直面对一个满身红衣少女,而少女满面红光。应该是一位楚楚动人的美丽姑娘。仪式走完后他们进房里,做了男女该做的那些事?关键是诗里最后一句,把老头比做梨树,把老头白头发比成了梨花,压着美丽少女行房事!这就是整个的诗中故事情节吧!不知在下从字面作答是否正确。还望头条朋友们来评说是非屈直!要是复合情理,那么苏大才子,就算把他这首诗,放在当今这个高科时代,也算是精典之作吧,更何况是在那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