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哲为何婚后11年没能生下一儿半女,又为何把皇太极推向别人身旁?当年康熙坚持出兵西藏,这到底是为了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哲哲为何婚后11年没能生下一儿半女,又为何把皇太极推向别人身旁

哲哲,博尔济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她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皇太后的姑姑。

这个女子不寻常,首先,她的出身不寻常——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和科尔沁大妃的女儿。

她的一生,是肩负着重担的——维护科尔沁部族的利益。 

一个女子所能做的,无非就是接受政治婚姻的安排。

公元1614年4月,哲哲嫁给了皇太极,这一年,皇太极22岁,而哲哲只有14岁。

之前皇太极其实已经结婚,原配福晋乌拉那拉氏,生有长子豪格,当时豪格已经六岁。

但是哲哲一来,就立马占据了后宫绝对主人的地位,一进门就当上了大福晋,原因无他,正是她的高贵身份,以及当时的满蒙联合的政治背景导致的。

努尔哈赤时代,科尔沁和后金其实打过仗,科尔沁兵败,之后,努尔哈赤奉行“远交近攻”的政治策略,从公元1594年开始,与科尔沁通好,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家族更是成为第一个与建州女真联姻者,博尔济吉特氏曾嫁给努尔哈赤为妃。

一直到11年后,哲哲才生下了她和皇太极的第一个孩子: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1625年-1663年),名马喀塔。

自从皇太极登上汗位,哲哲的中宫大福晋地位就不曾动摇过,当然,哲哲的智慧和高超的政治手腕,是原因之一,但更多原因还是因为博尔济吉特氏作为蒙古的黄金家族血脉,高贵无比,和爱新觉罗作为满族的黄金家族,地位相当,对各自的部族有着不可低估的政治影响力。

博尔济吉特氏,其实就是孛儿只斤氏,只不过它是清代时候的称谓罢了!

哲哲和皇太极的感情很好,但在结婚第十一年生出第一个女儿之前,她久久不能生育的现实,就成了摆在夫妻二人,以及哲哲娘家科尔沁部落的最大心病。

为了本部落的利益,科尔沁当然严密关注皇太极的继承人问题,既然哲哲生不出来孩子,那就必须再给皇太极送去一个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子,好让皇太极的继承人能够有博尔济吉特家族的血统。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哲哲刚刚生下她第一个孩子的同时,她十三岁的侄女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

这位布木布泰,就是后来留名千古的孝庄文皇后。(忘了《孝庄秘史》里的剧情吧……这一年多尔衮才14岁,毛还没长齐呢。)

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哲哲的另一个侄女海兰珠嫁给了皇太极,自此,姑侄三人同嫁一夫的壮观场面形成了。

那么,截至这一年。哲哲和布木布泰的生育情况如何呢?如下:
公元1628年,哲哲生下第二个女儿固伦靖端长公主;
公元1634年,哲哲生下第三个女儿固伦永安长公主;
哲哲的女儿命啊,也是让人无语了。布木布泰一开始也不是很争气。
公元1629年,17岁的布木布泰生下了第一个女儿,再过三年,生下了次女,又过一年,生下了第三个女儿,这女儿命也是让人佩服。
公元1638年,布木布泰终于在她26岁这一年生下了儿子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以后的顺治皇帝。

那么海兰珠呢,她于1634年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二十六岁了,成熟的女人果然就是不一样,她迅速获得了皇太极的独宠,公元1637年,海兰珠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是,这个儿子还没有来得及起名字,就在不足岁的时候早夭了。

失去儿子的悲痛极大的打击了海兰珠,公元1641年她就去世了,年仅33岁。

海兰珠的去世,对皇太极是极大的打击,但对哲哲、布木布泰以及她们背后的博尔济吉特家族,并没有多大影响,关键的博尔济吉特儿子血脉已经有了,这就足够了。

所以说,并不是哲哲把皇太极推向别的女人身旁,要知道,她没有生育皇子,失去宠爱是迟早的,与其让皇太极迷恋上别的女人,不如让他继续娶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子。

而布木布泰和海兰珠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前者留下了宝贵的博尔济吉特家族血脉,后者获取了皇太极所有的爱情。

博尔济吉特家族,是赢家。哲哲也是赢家。

  

  

当年康熙坚持出兵西藏,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谢头条邀请。提问者问的一定是康熙末年两次“驱准保藏”之役。其中的“准”就是指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的大汗策妄阿拉布坦派其大将大策零敦多布率领6000人左右的兵力于康熙五十五年十月自伊犁出发,长途奔袭拉萨。于次年十一月袭杀和硕特汗国汗王拉藏汗,占据拉萨,控制了全藏。正是准噶尔汗国入据西藏,使年迈的康熙被迫打响了“驱准保藏”之役。

当时的康熙皇帝已经算是“英雄迟暮,垂垂老矣”,其晚年多有懒政之举,讲究“多事不如少事”的为政原则,给后继的雍正帝埋了不少雷,但是在对待西藏的问题上绝对是人间清醒,在他眼里看来,准噶尔汗国占据西藏,会对清朝的国土安全和既定的民族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绝对是动摇国本的重大事件,需要严肃对待,这才有以极强的决心两次兴兵“驱准保藏”,将西藏纳入版图之事。

‬对民族政策的冲击

众所周知,漠南蒙古诸部和漠北喀尔喀蒙古是清廷倚重的重要力量,而清廷控制蒙古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宗教,所谓“兴黄教以制蒙古”,利用尊崇格鲁派加强对蒙古的控制,正如魏源所说“以黄教柔驯蒙古,中国之上计也”。而西藏做为格鲁派的发源地对于信奉黄教的诸蒙古就是圣地般的存在,而其宗教领袖诸世达赖喇嘛“蒙古等尊之如佛”,“众蒙古皆服之”

所以,尽可能的将自己的影响力往西藏渗透,控制黄教,是清代统治者自皇太极以来一以贯之的国策,乾隆帝所写的《御制喇嘛说》就直言不讳的写道:“盖中外黄教总司以此二人(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各部蒙古一心归之,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保护”是温柔的说法,难听点就是将黄教控制于清廷。

但是,准噶尔汗国一旦占据西藏,则会将清廷“兴黄教以制蒙古”的国策迅速打碎,而准噶尔汗国一旦有效控制西藏和达赖喇嘛,将获得强大的宗教、政治号召力,并进而与清廷争夺全蒙古的控制权,后果不可想象。

‬边防形势对清廷更加不利

在康熙皇帝眼里看来,西藏邻近青海、云南、四川等地,一旦为准噶尔汗国占据,其必然会裹挟西藏土兵、青海和云南的番众,“倘藏地被策零敦夺卜占据,则藏兵即是彼之兵丁,而边藏土番岂能保全”,而吞并这些人口后,准噶尔汗国必然对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形成居高临下的军事压迫,边防形势只会对清朝更加不利。

《清代藏事辑要》:朕以准噶尔人等见今占取藏地,骚扰土伯特、唐古特人民。再吐鲁番之人,皆近云南、四川边境居住,若将吐鲁番侵取,又鼓动土伯特、唐古特人众侵犯瓶盖,彼时既难于应援,亦且不能取藏。

有此两点,如果放任准噶尔汗国长期占据西藏,将成为清朝史诗级的噩梦。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康熙不顾众臣反对,“决意独断”,立刻组织兵力入藏驱准。

但是,康熙皇帝在决议入藏驱准后错估了准噶尔汗国的实力,当罗卜藏丹津奏报准噶尔汗国军队攻入西藏后,康熙主观判定准噶尔兵“疲敝已极,除阵亡病死外,未必满两千”,并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只需要两百人便可以击败准噶尔在西藏2000多人的驻军。“兵亦不用多,二百余人,便可破之矣”

康熙对敌军的轻视,严重影响到了前线将领的心态,清军将领额伦特、色楞在明知道藏中准军可能尚存4000人的情况下,自信的带着满洲、绿营、土司兵共计2600余名军人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踏上征程(后勤人员除外),结果实在悲催,这支2000多人的清军在后勤不济的情况下,与准噶尔军连战数场,坚持到9月,在那曲河全军覆没,主将额伦特头部被准军鸟枪击中阵亡,色楞率领余部投降。

在第一次驱准护藏之战失败后,康熙皇帝决定再次编组远征军向西藏进发,只不过这回康熙不敢轻视准噶尔军,决定大举发兵一劳永逸的将准噶尔兵驱逐出西藏。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以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王,率军西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