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晚景的所有解释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惠崇春江晚景的所有解释

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作者 苏轼 【朝代】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怎么描写春天的

眼中有美景,想象里有美食;观察细致入微,以人之情度雁之意,豪放的苏轼,竟有如此细密的心思

问题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两首诗原文: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吹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其实,这是两首题图诗,第一首诗题为《鸭戏图》,桃花、江水、戏水的鸭子,蒌蒿、芦芽,向往中美味的河豚。这是通过画上的美景和画上没有的美食 ,来描绘春天,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其二是《飞雁图》,则是寓情于景,通过北归的大雁这一春天特有的景象,从侧面映衬出春天。

苏轼和惠崇什么关系?这首诗写于怎样的背景之下?

关于苏轼,介绍得都烂熟了,此处不赘述。咱们说说惠崇吧,北宋九大名僧之首,善诗画,郭若虚《图画见闻录》“建阳僧惠崇,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明•董其昌把他和巨然相提并论,说他们的化作“皆画家之神品也”;王安石也对惠崇的画技赞许有加,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里说“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可见,这惠崇的画工着实了得。

要说他和苏轼的关系,那真是八竿子打不着,根本就没关系!惠崇,生卒年965至1017,苏轼是1037至1101,惠崇死后20年,苏轼才出生。但要说有关系,还真是有关系,苏轼看到惠崇画作题了诗,千年以后,画作早已遗失,画中的景色却因苏诗而得以流传。从这点看,惠崇该感谢苏轼,让他的这两幅不存在了的画名垂青史。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多数认为是宋神宗元丰八年即1085年,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遭打压,被谪贬的苏轼得以复为朝奉郎知登州(现蓬莱),不久以礼部尚书奉召还朝,后升起居舍人,又升中书舍人;再后来,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所以说这两首诗写于苏轼流离辗转的一生中难得的好时光,读起来也觉得春光无限好,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这段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四年后又被贬,让我想到了第二首诗里的对南方依依不舍不肯轻易离开的大雁。

此两首诗中“晚景”还是“晓景”也一直存有争议,《苏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钱钟书《宋词选注》中用“晓景”,我倒是倾向于“晓景”,晚上,鸭子早回家了,大雁也该休息了。

其一:从美景联想到美食,一不小心暴露了苏轼吃货本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早春的象征,唐•周朴有诗云“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清•袁枚亦有诗曰“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树下感流年”,说明这桃花二三月就开放了,可以说是报春花。“三两只”,言其未繁盛,可见是春之初;春水初生,鸭子嬉戏,首先感到了水里的暖意。可见画和诗的作者都有亲身体验,观察细致入微,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上有刚长出的蒌蒿和芦芽,作为美食家的苏轼就想到了这正是吃河豚的好时候啊!为什么呢?河豚味道鲜美,鲜嫩无刺,被誉为“菜肴之冠”,民间素有“不吃河,焉知鱼味?吃了河豚,百味皆无”的说法,作为老餮的苏轼,当然亦是此中拥趸,曾留下为吃河豚“值得一死”的感叹;所以现代大文豪汪曾祺才会有“六十年来余一恨,不曾拼死吃河豚”的遗憾。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记载长江一带土人吃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崧菜三物烹煮”,梅俞也曾有“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的诗句,所以苏轼一看到画上的蒌蒿和芦芽,就想到了河豚,用想象,以虚入实,硬是在春天的清新气息里加上了煮河豚的香味!而且加得如此自然而然,引人共鸣,仿佛看到了美食在桌,情不自禁,吞咽一下口水。

其二:从物入手,寓情于物,由物及人,打动人心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里的“鸿”就是大雁,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大家知道,为了带动气流,让后面的同伴飞起来省力,大雁飞的时候要么“一”字形,要么“之”字形,并且不停地变换队形。而惠崇的画上就是雁阵飞行,苏轼不只从鸿雁北归中看出这是春天,而且还发现有几只依依不舍地差点掉了队!不能不说他的观察力惊人。他又想到大雁是不是想到了北方还有些寒冷,想在春天的温暖南方多待半个月呢?其实雁哪里会想,人把自己的情感赋予雁身上罢了。

所以说,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第一首是写景为主,加上合理联想;第二首是融情于物,有感而发。都是以点带面,删繁就简,简洁又形象地刻画出了早春的景色。

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