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纵横家到底是个什么学派这么厉害的吗?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到底是战国时的局势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左右了天下的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战国时期-纵横家到底是个什么学派这么厉害的吗

你所谓纵横家,我感觉就是政治家的一部分。

毛主席与前苏联决裂,与美国建交,这不就是纵横家吗?

有关外交的一部分,但毛主席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如果你举这些人,可以看做春秋战国政治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很多流派。

兵家不再少数,但兵家与政治还有所区别。

想取得中国统一,不仅仅依靠政治手段,主要还是依靠谁拳头大,谁有话语权,谁拿到最终解释历史的权利。

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到底是战国时的局势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左右了天下的局势

众所周知的一句话是:“时势造英雄。”当时代呼唤弄潮儿时,各路英豪便会一齐上阵,推动时局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单向看事物,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纵然有战国的局势,未必人人都可以成就功名,像是苏秦和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也是在掌握了时局的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同时自身具备过人的谋略和智慧,才在今日看来能有左右当时天下的魅力。

战国时代的天下大争之世促使列国频繁伐谋伐交,这就为纵横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战国时期的国家并未完成封建统一,各诸侯国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且战国时的诸侯国相比于西周时已经很少了,主要是大国之间的交锋,这就造成了各家学派的大辩论,诸侯国们会选择能够最快增强实力的治国方针。相对于道家、法家、儒家等,纵横家最能够使各国在自身不发展的情况下从他国获取利益,而且“权事制宜”的长处更加符合这个时期的实际需要。上述便是时势造英雄的时势所在。

战国中期六国互相攻伐,司马错率领秦国新军乘机东出,接连大胜对六国构成强大威胁,在洛阳郊外草庐苦修的苏秦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自从第一次说秦失败,苏秦明白了一个道理:天下不乱,列国无亡国危机,力挽狂澜的长策徒然一篇说辞而已。秦国固要称霸,然时机不到,白费口舌。天下固要整合,然若无人人自危之乱象,说也白说。这就是“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的奥秘。窥透时机,应时而出。这就是苏秦孜孜三年,所浸润出的大谋境界。

苏秦张仪二人师从鬼谷子,才智过人,两人以天下为棋局,格局深远,旷古罕见。当时,秦国已经深彻变法二十余年,国富民强,耕战之风已经风靡朝野,民心求战,反观六国日渐势衰,却陷入相互攻伐之乱象。因此,两人提出合纵连横的策略。

首先,苏秦利用六国痛恨秦国的心情,山东六国虽然心里恨秦国,却是有没有办法,主要是秦国的军事实力放在那的,单单一过是打不过的。后来苏秦找到抗衡办法:合六国之力而抗一秦,进行军事攻击和经济攻击,六国不与秦国有贸易往来。

苏秦一人则佩六国相印,权倾六国而左右天下大势。秦受六国制衡,危机感十足,也看出了苏秦厉害之所在。这时另一位智多星张仪的出现,让秦国喜出望外,秦国任张仪为相。使连横之法破合纵之策。亦配六国相印而权倾天下。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可以说这二人左右了当时天下大势。

合纵连横在后世被称为千古奇策,最根本在于顺应时势。合纵之策并非谋求灭秦而为抗秦,给列国争取一个奋发图强的时机,让列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连横之策也并非单为破合纵,实为加强山东诸国的邦交,取长补短,增强秦国国力。没有苏秦的合纵就没有张仪的连横,而张仪的连横方显得合纵之策的重要性。虽然苏秦的合纵之策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也给山东列国创造了十几年的喘息之机。

然而个人在天下大势面前也并非只能逆来顺受——总有人走在时代的前列,总有人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人之所以区别于其它物种就在于:人从不一味顺从于命运的摆布,而是积极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苏秦、张仪正是这样走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一方面战国大争之世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历史进程。

战国苏秦张仪等纵横家,放在当代,他们适合什么工作

驻联合国特命全权大使!定当不负众望,说服欧州绝大部分国家弃美投中!这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看家本领,拿手好戏!非州不在话下,一趟搞定,北美南美全搞定。澳日也被征服。不信,请穿越时空聘请他们就任试用一年半载。绝对事半功倍!

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魏国是纵横家发源地

战国前期的魏国,不仅仅是纵横家的发源地,甚至可以被视为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的摇篮,那些影响了战国局势走向的明星人物,绝大部分都出自魏国:李悝、吴起、公孙鞅、苏秦、张仪、乐毅、范雎等等,甚至军事家孙膑最初也是在魏国出道。他们要么是魏国人,要么在魏国迈开事业的第一步。造成这一奇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魏国综合条件好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哪里条件好就往哪里去,古往今来都是这个现实的生存规则。就像近几十年全世界人才都向美帝流动一样,战国前半期的魏国,就充当了这个角色。

有钱:春秋时期最富有的国家是晋国,而战国前半期最有实力的则是继承了晋国衣钵的魏国。魏国,位于原晋国的中心,西边的区域是今天的山西西南部,而且占领了河西之地,主要的城市富庶、发达;东边的区域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北部以及河北部分,这里是中原的核心区,沃野千里,土地肥沃。而且在春秋战国之交,魏国敢为天下先,首先推行了李悝变法,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地盘不是最辽阔的的魏国,成了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有影响力:在春秋时,位于华夏族诞生地黄河流域的晋国就是周天子的代言人、天下的中心,而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相比较之下,其他国家就显得弱势:西部边陲的秦国被视若“夷翟”,南方的庞然大物楚国则一向是“蛮夷”,东北的燕国从来都是弟中弟,同为三晋的赵、韩当时只是跟着魏国混的小伙伴,只有在春秋时提出“尊王攘夷”的齐国能与魏国掰掰手腕,但在田氏代姜后,齐国的底气也差了一截。

第二、魏国地理位置佳

在交通条件不便的古代,地理位置对人才的培养与流动极其重要。比如三国时期的襄阳,由于地处东西南北交通的中心点,成了人员与信息的交流中心。而在南方还未开发的战国时期,魏国所在的黄河流域,是当时天下的中央。在这里,既可以掌握最详尽的资讯,又能方便随时向各国流动。举两个相反的例子:被秦国扣留的楚怀王曾经私下逃出,却因漫长曲折的交通困难被秦国又抓了回去;而那些逃离魏国的人才,无一不是非常便捷:装死的范雎、残疾且装疯的孙膑,离开魏国几乎没费多少力气,这就是待在魏国的好处:方便转移阵地。

第三、魏国有学术氛围

这要感谢魏文侯魏斯。他在位时,在西河郡成立了教育中心,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大家都被其尊为老师,各国的人才也向魏国集中。如吴起、李悝,都是卜子夏的弟子,这些人才在魏国学习,也在魏国实践,使得当时魏国成了战国思潮的摇篮、新理念的试验田。当时,各国人才若想学习最新理论,前往魏国是最合理的选择,吴起之所以能在楚国推行变法,是他在魏国学习了同窗李悝的理念,也耳闻目睹了魏国的改革经验;公孙鞅前往秦国变法的资本,则与吴起如出一辙。魏武侯、魏惠王都继承了这一遗产。

可惜滋生人才容易、留住人才太难,魏国以雄厚实力建立起来的人才资源,反而成了帮助各国(尤其秦国)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