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足球运动的雏形(二
发布时间: 2023-07-11

蹴鞠:足球运动的雏形(二)

《宋太祖蹴鞠图》元钱选上海博物馆藏

《仕女蹴鞠图》(局部)明杜堇

展开全文

电视剧《水浒传》中高俅表演踢球

蹴鞠纹铜镜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蹴鞠这项运动到了唐朝时虽不是第一运动,但喜欢踢球的大有人在。如名将薛仁贵的孙子薛嵩(名尹,字嵩)就喜欢踢球。

蹴鞠于宋代发展到了巅峰,在民间,瓦子、茶社中有蹴鞠表演,如元宵节北宋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有“击丸蹴踘,踏索上竿”(《东京梦华录》)等杂艺表演,寒食节有“蹴鞠秋千”民俗活动,而南宋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有名的“黄尖嘴蹴球茶坊”就是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梦粱录》)。

唐代后期

新榜进士要参加蹴鞠赛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孙子薛嵩喜欢踢球,有位叫刘钢的隐士认为踢球太危险了,容易受伤,就对薛嵩进行劝阻。薛嵩觉得有道理,就不再踢球,还将隐士的画像挂在书案右侧,时刻警醒自己。

薛嵩善骑射,臂力过人,为人豪迈,曾参与平定安禄山之乱,后又投靠史朝义。史朝义兵败后,薛嵩以相州刺史领相、卫、洺、邢等州投降唐王朝。他奉公职守,善治理政,被封平阳郡王,领昭义节度使。

唐江东人张芬(字茂宗)文武全才,工草书,“曲艺过人”,与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有诗唱和。代宗大历(766年-779年)间任大理评事,德宗贞元(785年-805年)初,入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带兵部郎中衔。据《酉阳杂俎》记载,张芬有勇力,技艺过人,曾在福感寺踢球,能将球踢到半塔高。福感寺是成都名寺,从东晋存续到两宋时期,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为福感寺作《成都府新修福成(感)寺记》,形容其“绣于碧霄,望之如昆阆间物”。在唐末宋初,经历五代战乱,福感寺逐渐衰落。2017年6月,考古人员在成都市中心实业街发现了湮没千年的福感寺遗址。

在唐后期,新榜进士还要参加蹴鞠赛。据《唐摭言》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874年),新中进士都要聚集在月灯阁踢球、宴饮。月灯阁位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高台上,月灯阁下面有一个很大的广场,新榜进士在广场上踢球,仕宦之家则在广场四周搭建起鳞次栉比的看棚,广场周围杂演百戏,热闹非凡,宛如当今的大型足球场。

蹴鞠在唐代没有马球火,在正史和笔记小说中,词条“蹴鞠”相对较少,而与马球相关的词条“击鞠”“击毬”“打毬”则相对较多。

以唐僖宗李儇为例,他喜欢斗鸡、赌鹅、骑射、剑槊、法算、音乐、围棋、赌博,简直一个游戏天才,他也喜欢踢球(蹴鞠),但更喜欢打马球,《资治通鉴》称他“尤善击毬”。唐僖宗曾大言不惭地对身边的伶人石野猪说,“如果进士科有马球比赛,我肯定会中个状元。”石野猪委婉地劝诫说,“如果遇到尧舜做礼部侍郎,来当主考官,恐怕陛下要落选了!”

广明元年(880年)二月,左拾遗侯昌业上书批评唐僖宗“专务游戏”,结果被赐死。三月,唐僖宗以蜀中三川(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山南西道)节度使官职为奖品,举办了一场大型马球比赛,令神策军将领陈敬瑄、杨师立、牛勖和罗元杲四人打马球比赛,最后陈敬瑄拔得头筹,成为三川中最富有的西川节度使。

唐武宗时,右神策军有个低级将领叫周宝,为人威猛,不善于变通,因此一直得不到晋升。他善于打马球,并携此技能,毛遂自荐,得到同样爱好打马球的唐武宗的赏识,被提拔为金吾将军。后来周宝在唐僖宗朝受封汝南郡王。周宝还因为打马球瞎了一只眼,可见他对马球的痴迷。

柳永大哥

秀球技成为宰相门生

到了宋朝,因为蹴鞠还形成了专业的团体,名为齐云社或圆社,类似于如今的足球俱乐部,齐云社甚至朝廷禁军都会组织球赛表演。在朝堂,从宋太祖到宋徽宗,从宰相丁谓到太尉高俅,蹴鞠拥有一批高端“球迷”。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在这样的风气下,一些人因球踢得好,平步青云,飞黄腾达,鸡犬升天。

北宋刘邠闲谈纪事之作《中山诗话》记载,柳永(柳三变)的大哥柳三复在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中进士后,一直仕途不顺,想去拜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晋国公丁谓,但又找不到由头。柳三复很善钻营,他经常在丁谓宅第外转悠,等待机会出现。某天,丁谓在后园踢球,一不小心把球踢出了墙外。这对柳三复来说就是天赐良机,他捡起球,送还丁谓,并反复拜谢了三次,每次都将球高高抛起,再分别用背、臂、头接住。丁谓是个“球迷”,见柳三复有高超的球技,不禁大笑称奇,于是将柳三复收为门生。

古代蹴鞠高手不少,北宋词人王齐叟,多才多艺,各种绝活无所不能,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以蹴鞠驰天下名”;明代北京显灵宫道士韩承义,“工于蹴鞠,肩背膺腹皆可代足”,能一人对抗多人,“使鞠绕身,终日不堕”。但他们玩的蹴鞠与今天的足球还不一样。

柳三复有几句踢球口诀:“背装花屈膝,白打大廉斯。进前行两步,跷后立多时。”古代的蹴鞠更多是表演性质的,所谓“白打”,如同当今的“花式足球”或踢毽子,一个人或多个人排成阵形,用头、肩、臂、背、胸、腹、膝、脚等除了手以外的身体部位,将球颠起、接住,进行各种高难度表演,使球不坠地。

另有一类蹴鞠玩法叫“筑球”,是将球员分成左右军“两朋”,各16人,两队穿颜色不同的队服,进行对抗赛。开始由毬头开球,用脚踢起或以杖击球,传给骁色(跷毬)。球在“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队员间传递,再由骁色挟住,将球送给毬头,毬头用膝将球“筑”起,或以杖击球或以足踢球,打入球门的“风流眼”次数多的一队获胜。胜者赐银碗、锦缎,败者毬头吃鞭子、抹花脸,也会被赏酒赏菜,吃到“假黿鱼”“密浮酥捺花”这些有名的美食,以慰劳辛苦。

“筑球”中,可以用一个球门,也可以分设两个球门,如果不用球杖击球,而是用脚踢,就和现今的足球比赛类似了。

善于蹴鞠

高俅因球从侍僮变太尉

“白打”式蹴鞠高手,最有名的莫过于北宋的高俅。高俅官至一品,在《宋史》中却无传记,使他家喻户晓的是《水浒传》。史书上的高俅是什么样的呢?

南宋著名史学家王明清撰写了一部《挥麈后录》,杂记宋代朝野故实,有“不愧实录”之誉。据此书记载,高俅本是苏东坡先生的“小史”,所谓“小史”,可能是官府中供跑腿、抄写的小差役,也可能是个人的侍从、书童,根据高俅和苏家的亲密程度来看,他可能是苏轼的侍从或书童。

高俅能写文章,字也写得工整,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苏轼从翰林院外调任定州知州,将高俅推荐给将入翰林院的曾布。曾布可能没看上高俅,以手下书记已经满员婉拒了。苏轼又将高俅推荐给好友驸马都尉王诜(字晋卿),可见苏轼对高俅的重视。

王诜娶宋英宗二女儿蜀国长公主为妻,是宋神宗妹夫、宋徽宗姑父,北宋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为友,苏轼称赞他“得破墨三昧”“郑虔三绝君有二,笔势挽回三百年”。

宋徽宗还是端王时,就喜欢舞文弄墨,与王诜兴趣相投,关系很好。某天上朝前,端王于匆忙中发现自己发型有点乱,又忘了带篦刀子,正好遇上王诜,想借用王诜的篦刀子梳理一下鬓发。王诜从腰间取出篦刀子,递给了端王。端王直夸篦刀子样式新颖可爱,王诜说,最近做了两把,还有一把从没用过,稍后可以给端王送来。

当天晚间,王诜就派遣高俅把篦刀子送到端王府邸。高俅来到端王府邸时,正遇上端王在园中踢球。原来端王也喜欢踢球,他有一首《宫词》就描写了宫女踢球的场景:“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角输赢。”

在球技方面,高俅颇为自负,对端王的表演自然不屑一顾。端王看出来候在一旁的这小厮轻视自己,就把高俅叫过来两人对踢起来。端王踢得很高兴,就让人给王诜传话:“篦刀子和送篦刀子的人,我都留下了。”

不久,端王即位,球友高俅自然成为了皇帝的亲信。据《宋南渡十将传》,宋徽宗为了提拔高俅,先安排他去戍边将领刘仲武帐下积累边功,而后历任“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长官,掌领禁军,政和七年(1117年)春正月,殿前都指挥使高俅升为太尉,宣和四年(1122年)五月,以高俅为开府仪同三司。高俅一家也鸡犬升天,父亲高敦复任建武军节度使、醴泉观使制,兄高伸直接进入殿试,官至宣和殿大学士、延康殿大学士,兄高傑官至金吾卫大将军,子侄都成了后备官员。高俅大富大贵后不忘苏轼恩情,只要有苏家子弟入京,他都照顾周到,给钱给物,殷勤慰问。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渡黄河,宋徽宗仓促南逃,到达泗州(今安徽省泗县一带)时,高俅率领三千禁卫军留泗上,后又以病为由回到汴京,没有跟随宋徽宗继续南下。当年五月二十日,高俅病死,竟得善终。而跟随宋徽宗渡淮南下的童贯、梁师成等后来都被宋钦宗赐死。

高俅病死当日,就有大臣上奏问责,揭发高俅“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据《靖康要录》所载奏言,高俅将军营土地占为己有,修建私宅,又把禁军当作私人劳动力,为修建私宅搬砖运瓦,有技艺的军匠都成了他的私人工匠。军人出钱可以免于操练,没钱的军人只顾着挣钱,也没法操练,结果外敌入侵时,“人不知兵,无一可用”。宋朝受辱,高俅罪责难逃。

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