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桥离李贤镇有多远?武则天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她是如何死的为什么她死后会有无字
发布时间: 2023-07-06

北京大兴桥离李贤镇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39.2公里

起点:大兴桥

1.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沿京开高速公路行驶3.3公里,直行进入京开高速公路

2.沿京开高速公路行驶880米,在西红门/黄亦路/大兴工业区/亦庄出口,稍向左转进入京开路

3.沿京开路行驶560米,过金星桥,调头进入京开路

4.沿京开路行驶470米,直行进入京开路

5.沿京开路行驶230米,稍向右转进入京开高速公路

6.沿京开高速公路行驶6.2公里,过黄村桥,朝广州/大庆/G4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大广高速公路

7.沿大广高速公路行驶560米,过双源桥,直行进入大广高速公路

8.沿大广高速公路行驶14.9公里,过黄垡桥,朝固安北/G106/榆垡/刘田路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京开高速公路

9.沿京开高速公路行驶540米,过西黄垡桥,直行进入京开高速公路

10.沿京开高速公路行驶260米,在刘田路/礼贤出口,稍向右转进入京开路

11.沿京开路行驶410米,过大礼桥,朝礼贤/北京城区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大刘路

12.沿大刘路行驶170米,朝礼贤/北京城区方向,右转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驶190米,直行进入大礼桥

14.沿大礼桥行驶110米,过大礼桥,直行上匝道

15.沿匝道行驶130米,过大礼桥约60米后,直行进入刘田路

16.沿刘田路行驶9.4公里,到达终点

终点:礼贤镇

武则天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她是如何死的为什么她死后会有无字碑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 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贞观十一年(637年), 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 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修成的《姓氏录》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 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希望采纳

明英宗时期的大臣李贤的女婿程敏政主持科考出了一道题,当年只有两个人答出,其中一个就是唐寅,那道题是

#e#史唯疑》卷四亦记:“程敏政会闱发题,用刘静修《退斋记》为问,时罕知者。徐经、唐寅坐是得祸。记具载刘因集中。科场尚正大明白,不炫奇僻;程此问,原措大气。”今查程敏政所出《会试策问》,其第三道题是:

问: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诣,非问之审、辨之明,则无所据以得师而归宿之地矣。试举其大者言之:有讲道于西,与程子相望而兴者,或谓其似伯夷;有载道而南,得程子相传之的者,或谓其似展季;有致力于存心养性,专师孟子,或疑其出于禅;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夫此四公,皆所谓豪杰之士,旷世而见者。其造道之地乃不一如此,后学亦徒因古人之成说,谓其尔然。真知其似伯夷、似展季、疑于禅、疑于老者,果何在耶?请极论之,以观平日之所当究心者。(《篁墩文集》卷十)

题中被称为“旷世而见”的四位“豪杰之士”,乃指张载、杨时、陆九渊和许衡。其中涉及许衡的话,即所谓“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典出元儒刘因《退斋记》。按:许衡(1209——1281)字仲平,怀庆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学者称鲁斋先生。他初与窦黜相与讲习,“出入经传,泛滥释老”,(《元朝名臣事略》卷八)后从姚枢游,获闻程朱理学,以朱熹《小学》、《大学或问》、,《四书集注》等传授生徒,提倡纲常名教。仕元,官至中书左丞。至元七年(1270),上书“论列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世祖忽必烈不听,遂“谢病请解机务”,然仍受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以理学教授蒙古子弟。后因权臣作梗,“诸生廪食或不继”,办学缺少经费,学生吃饭都成了问题,名望很高的国子祭酒也难当下去了,所以他不得不在至元十年(1273)辞归乡里。(据《元史》卷一五八《许衡传》)许衡因此发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的感叹。刘因(1249——1293)对许氏自请罢中书执政而就国子之举,甚为不满,故作《退斋记》讥诮之,谓:“世有挟老子之术以往者,以一身之利害,节量天下之休戚 ,而终必至于误国而害民。然而特立于万物之表,而不受其责。而彼方以孔孟之时义、程朱之名理自居不疑,而人亦莫之夺之,是乃以术欺世,而即以术自免。”(《静修文集》卷二)程敏政以之为据,出题试士,意在“观平日之所当究心者”,因为他认为学者只有对“前贤之所造诣”,“问之审、辨之明”,才能“据以得师而归宿之地”,但这道题的内容,委实有些“奇僻”,博学如清儒全祖望,初读刘因《祠记》,内有语曰:“文正(许衡)得时行道,大阐文风,众人宗之如伊洛,先生斥之曰:‘老氏之术也!’”谢山方疑《退斋记》乃“静修讥鲁斋而作也,然未敢质言之”,及至读虞集为安敬仲《默庵集》所作序,方定刘因所指乃许衡。(参见《宋元学案》卷九十一〈静修学案·附录·书文靖退斋集后〉),同书卷九十〈鲁斋学案·附录·题文正集后〉)这就难怪当时士子对这道试题“多不通晓”,罕有知者了。程敏政据然得一能通晓题意的试卷,自然喜出望外,“甚异之,将以为魁”。不料竟因之而引发一场轩然风波,喜剧顿时成了悲剧。

这场风波就是由前述程敏政主考“鬻题”一事引发的。据说考生徐经、唐寅从敏政处“先得题意”,且唐寅“又举第一”,人们怀疑这是一桩考试舞弊案,于是在朝廷上下传得沸沸扬扬,以至主考官程敏政、考生徐经、唐寅、言官华昶都进了监狱。


\u003Cimg src='http://www.taiheerp.com\\\\images\\\\taihe_Wx.j","('互联网')",0,null,false,{},["Set"],{"POST":16},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