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的农民工,自传却刷爆白领朋友圈-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今天(4月25日),相信随着这样铿锵的文字,很多网友都记住了这样一个名字——范雨素,伴随着一篇《我是范雨素》自传体文章在朋友圈的刷屏。 24日,这篇名为《我是范雨素》文章首发在界面新闻旗下的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后,一天之内突然刷爆朋友圈,今天上午10点左右,这篇文章阅读量突破10w+。 《我是范雨素》正文截图 媒体《蓝鲸传媒》指出,上次,一个普通人名字在朋友圈刷屏,应该是《罗一笑,你给我站住》里那个小姑(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意思?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有不同志向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娘罗一笑和她的争议父亲罗尔,再早一点,则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作者,那个湖北农民余秀华。 《我是范雨素》的作者范雨素是一位农民工,一位底层女子开始自述自己的境遇和身世,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这篇近8000字的文章没有太多图片,甚至唯一一张作者本人照片也是昏暗漆黑的,然而,作者在文字中释放出的惊人力量和人格魅力,却俘获了无数网友, 有网友评论称:“没有激烈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也是周围人人生的记录者。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 范雨素是湖北人,来自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44岁,初中毕业,目前在北京做家政女工。 她遍读上世纪80年代在她在村子里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然后她“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20岁的范雨素一路北上,来到距家乡千里之外的北京。在饭馆做服务员,但她形容自己“很笨”,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结婚五六年经受了男人的酗酒和家暴,她离开了丈夫,带着两个女儿自己打工过活。 范雨素现在住在东五环外的皮村,那里密布着众多小型加工厂和打工者租居的平房。初到皮村,范雨素陆陆续续搬了好几个地儿,最后以300元每月的价格租了一户四合院里的8平米单间。 这间朝南的房间有一块大玻璃,阳光可以洒进屋子,“特别幸福,有安全感。”她和几十位有文学兴趣的打工者组成了文学小组开始写作。“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范雨素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说。 《我是范雨素》文章作者范雨素 《新京报》发表的书评认为,《范雨素》刷屏,我们是被自由的灵魂惊艳到了。 书评指出,按照以往人们的阅读习惯,《我是范雨素》这样的文章,是不适合网络传播的。它略长,讲的是私人化的经历,偶尔触及一些时代痛感的话题,比如家庭暴力,比如都市生活,作者都只是一笔带过,不愿花费太多的笔墨。 书评说,在谋生之余通过写作而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有所依傍,这是很多人所梦寐以求的生活状态。一张安静的书桌,一种乐观甚至充满超越性的人生价值观,这也是很多人所追求的活法。范雨素式的励志故事并不意外,或许因为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习惯于顾影自怜,所以容易被这种朴实无华的文字所感染。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发文称:谁是范雨素?以文学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 文章说“这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在以语言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之时,也给予扁平化的时代以深度。” 评论指出,《我是范雨素》一文展现出文字表达、文学书写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与力量。但我们却不能因为好看,而忽略了文章指向的个体遭遇、社会问题。从农民工子女就学到农民征地补偿,如若一篇好看的文字,能推动问题的解决、公义的到来,也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 两个出版社找过来出书 北青报:知道《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在网上火起来的? 范雨素:昨天(4月24日)晚上知道的,有两个出版社晚上打电话找我出书。 北青报:您当时什么反应? 范雨素:根本没有想到,超出想象力了。我没想到这篇文章会火,我是靠苦力吃饭的,不靠写文章谋生,我连打字都不熟练。像我们这种养孩子的,就想赚点钱,正好正午(微信公众号)给稿费。而且我也没写过多少东西, 没有感情我写不出来。 北青报:《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 范雨素:当时我想写我的母亲,是带着感情写的,因为心疼我的母亲在帮助村子里移民的过程中被拽伤胳膊,一腔感情的写了一篇《母亲》。发给正午的编辑,老师说我写的很好,问我能不能再加点我自己的,就能发了。人 家老师都这么说了,还夸奖我,我就加了点自己的东西发了。 希望孩子可以上重点大学 北青报:听说因为今天想要采访您的人太多,您不得不请了一天假? 范雨素:对,我现在在做小时工,我一开始不想接受采访,我有社交恐惧症,平时都独来独往的。 北青报:您的两个女儿现在怎么样了? 范雨素:大女儿现在去上海做速记员,自己很独立。小女儿在河北衡水的一个私立学校上初中。 北青报:为什么会选择衡水的私立学校? 范雨素:之前在杂志上看到这所学校,就送她去了,这样她可以在河北参加高考。否则她没有学籍不能高考。这(皮村)附近也有很多“黑学校”,但没有学籍,教学特别差,其实就是找个地方把孩子圈起来。我不希望我的 孩子这样,以后的结果就是去“世界工厂”上班,很苦。 北青报:您在文章中提到说给孩子买了一千斤的书,您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很注重的? 范雨素:其实我看见她们两个就觉得愧疚,对不起他们,给她们的条件太差了,作为一个母亲很对不起他们,如果条件好,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上重点大学,像别的家的孩子一样。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我觉得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 “但我是个弱者” 北青报:在《我叫范雨素》里,您说自己的母亲是一个很强悍的人,您希望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也是这样的人吗? 范雨素:但我是个弱者,以弱者的身份领着我的孩子。 北青报:您说您会去拥抱乞丐,而您的大女儿下班也会双手将果汁拿给流浪的老奶奶,为什么这么做?女儿也受到你的影响? 范雨素:对,给别人点尊严,别人对我做不到,我尽量对别人做到。我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尽量给我的孩子做好榜样。 北青报:写作是您的精神寄托吗? 范雨素:对,我没有想过很复杂的事情,比方说买房子,也没有想过养老,所以也没有什么精神负担。 至少还会在北京呆十年 北青报:您经常参加皮村的文学小组吗? 范雨素:有兴趣参加,老师让我们写作品。我自己也看过很多文学书,而且当时有时间,来了一年,如果没有时间肯定来不了。有老师给我们上课,为了我的古典文学修养,老师还给我找了几本古诗集。而且我手写的稿子, 小付(文学小组组长)会帮我打出来,因为我这手,打字速度很慢,打不好,我都是用手笔写出来。 北青报:您看的最多的一本书? 范雨素:《沧浪之水》。他们都说是一本官场小说,我从来没有把它当成官场小说,那个作者一直在反反复复审视自己的灵魂,我也经常会想(这些)。 北青报:您怎么看待北京这座城市,会在这里一直呆下去吗? 范雨素:我很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喜欢北京书多,国图和首图都很熟悉,两个月去一次。至少还会在这里呆十年吧,等我的小女儿在北京上完大学。 2015年1月7日,北京,皮村商业街,东西向,集中了皮村绝大多数的商户,解决了两万人的吃穿用和娱乐消费。来自视觉中国。 飞外网综合北青报、人民日报微信、新京报微信、蓝鲸APP等报道
翻页请看《我是范雨素》全文: 来源:界面新闻·正午故事 去年,我们曾发表过范雨素的文章《农民大哥》。范雨素是湖北人,来自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44岁,初中毕业,在北京做育儿嫂。空闲时,她用纸笔写了十万字,是两个家庭的真实故事。 她说,当育儿嫂很忙,若把这十万字手稿整理出来敲进电脑,“要猴年马月,我很忙,没时间。” 但她觉得,“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她文笔轻盈,有种难以模仿的独特幽默感,有时也有种强烈的力量喷薄而出。她像位人类学家,写下村庄里的、家族里的、北京城郊的、高档社区生活的故事,写下对命运和尊严的想法。今天这篇文章,是她自己的故事。 我是范雨素 文 | 范雨素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我是湖北襄阳人,12岁那年在老家开始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如果我不离开老家,一直做下去,就会转成正式教师。 我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来到了北京。我要看看大世界。那年我20岁。 来北京以后,过得不顺畅。主要因为我懒散,手脚不利索,笨。别人花半个小时干完的活,我花三个小时也干不完。手太笨了,比一般的人都笨。上饭馆做服务员,我端着盘子上菜,愣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挣点钱只是能让自己饿不死。 我在北京蹉跎了两年,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 结婚短短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孩子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我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那个男人没有找我们。后来听说他从满洲里去了俄罗斯,现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街头了。 我回到了老家,告诉母亲,以后我要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了。 童年,我和小姐姐俩人脚对脚躺床上看小说。眼睛看累了,就说会儿闲话。我问姐姐:我们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你最服的名人是哪个?小姐姐说:书上写的名人都看不见,摸不着,我都不服气,我最服的人是我们的小哥哥。 我听了,心里不以为然。是呀,书上的名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生活中能看见摸着的人,我最服气的是我的母亲。小哥哥无非就是个神童罢了。 我的母亲,叫张先芝,生于1936年7月20日。她在14岁那年,因能说会道,善帮人解决矛盾,被民主选举为妇女主任。从1950年开始干,执政了40年,比萨达姆、卡扎菲这些政坛硬汉子的在位时间都长。不过,这不是我服气母亲的原因。 母亲只有几岁的时候,伪爷(外祖父)把她许配给房子连房子的邻居,就是我的父亲,以后母亲就能帮衬我的舅舅了。我的父亲年轻时是个俊秀飘逸的人,可父母亲的关系一点也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