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就消失了?对战国时期的苏秦搞合纵连横的战略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就消失了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华大地自周时的统一又走向了五百余年的大分裂,那时诸侯并起、百家争鸣。在战国中期,连横合纵大放光彩,苏秦欲报秦不用之仇,聚“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张仪首创“横强”,凭借一口伶牙俐齿游说山东六国,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所谓“上善伐谋、次善伐交、下善伐城”,为什么在秦统一之后,就看不到合纵连横之术呢?

一、天下既定,已无合纵之敌连横之友

“秦王政,尔忘秦历代先君一统天下之大愿乎?”在秦王嬴政执掌政权以来,只有一人得到他的首允可以不称“陛下”、“大王”,而以“秦王政”称之,那就是垂垂老矣的少司礼,在嬴政每日上朝之际,必然出现在空旷的宫殿内,嘶哑的声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这位年轻的王——实现先祖之大业。平日里,嬴政必然礼数有加,毕恭毕敬回答:“政,一日也不敢忘”。六王毕,四海一,这位行将就木的王室宗亲没有像往常一样提醒王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拦在这位王前的,只剩些边远蛮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这些少数民族,还需靠武力征服。合纵连横,随着大秦一统天下,再无敌手而失去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二、秦不喜游说之士,君王重以法治国

秦孝公与商鞅、秦惠文王与张仪、秦昭襄王与范雎,都是君臣亲密无间的典型表率,然而秦国历代国君却并不喜说士。商鞅变法图强,但不曾再见孝公重用其余游说之士;惠文王即位,苏秦献策但不为王上所喜;武王登基,张仪因害怕被武王忌惮而逃离秦国。所谓“疑人不用疑人不用”,但秦国国君都知道,说士与商贾相同,都是“投机倒把”之人,“商人重利轻别离”、“说士卖国而求荣”,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黔首凭军功登士拜爵,若国君鼓励这类凭口舌之利、靠这些唯利是图之人谋国谋战,良田无人耕,战争无士卒,国家还怎么发展?既而始皇登基,废儒学、罢纵横,乃是因为秦国制度的根基在大法、律令,在军功爵制。

二、不登大雅之堂,却已成常规

纵横家们自战国中后期崛起,横有张仪、司马错,纵有苏秦、公孙衍,这些人活跃一时,大国国君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然而合纵连横之策在早期并不被认可,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这些谋士似乎并不被认可,也是赞美少而诋毁多,因此在重法的秦朝、儒学兴起的汉朝、佛儒并列的唐朝,纵横家们都找不到登台演出的机会,合纵连横之策已不登大雅之堂。

但在日常生活中,游说无处不在,大国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合纵连横,在现代大国外交、商业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大国横强争夺资源,小国合纵不惧强权,虽登不上大雅之堂,却也如野草一般顽强。

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纵横家凭借出众的口才、审时夺度,可以一己之力比肩百万雄狮,但不能忘记的是,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其他国家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早期的合纵与连横反复无常,才有“朝秦暮楚”的典故,后期的合纵也变成了伐秦,作为战国时期特有的产物,秦朝已无合纵敌手,也不再需要连横抗之。

对战国时期的苏秦搞合纵连横的战略你怎么看

根据记载,苏秦与张仪从鬼谷子那里学会了纵横之术。苏秦先毕业,然后拿着毕业论文去了六家公司面试,还都拿到了六家公司的ceo的从业资格证书,正式上岗。为了能更长久的挂六国相印,又使张仪去了六家公司的敌对公司,一人合纵,一人连横,把持着七家公司的执掌大权。这是一个大时代造就的舞台,各色人等都能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很正常。后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会认为苏秦的合纵阻碍了秦统一六国,迟缓了几十年,这个是不对的。首先,有种看法,苏秦和苏代兄弟俩合谋削弱了齐国,唆使齐国灭宋,又促使五国伐齐,致使齐国差点灭国,能与秦国争夺统一六国大任的国家至此一蹶不振,其实,反而加快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脚步。二者,时代在等待一个王者,虽然是马后炮,但其实就是时代在等待秦始皇嬴政,试想,如果是其他秦王时候统一了六国,会否采用郡县制?会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秦始皇颁布的一切利于大一统的举措?最后,历史没有假设,谁也不知道如果怎么样,结果会怎么样的假设背后,历史的走向会如何,是好还是坏。

战国时期远交近攻跟合纵连横有什么异同为什么张仪会成功

远交近攻是由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公元前251年)的国相范雎提出来的,后世秦始皇仍用这种方法统一六国。其特点是:依距离远近确立攻、交战略与先后顺序。

合纵连横的代表人物及特点

1.合纵:代表人物有公孙衍、苏秦、庞煖,其特点是:联合众多弱国抗击一强,以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各个兼并。又因为当时的特定环境是,处于强国地位的秦国居于版图的西边,而相对弱小的六国居版图的东边,从北向南划一条纵线把六个国家串起来合力对抗西方的秦国,这就是“合纵”。

2.连横:代表人物有范雎、张仪。其特点是:联合愿意且有价值的国家击破其他的几国同盟,从而达成战略目的。又因为连横是秦国提出来的,且秦与东边的任何一国结盟在图上都是一条横线。所以称之为“连横”。

其实,历史上的合纵与连横也不仅仅是跟秦国有关,比如,公元前294年,秦国大将白起在“伊阙之战”(今河南洛阳龙门之战)中,歼灭韩、魏联军24万之后,引起了六国的恐慌,魏国派使臣与当时赵国的相邦(相当于副国相)李兑商量,欲联合其他几个国家合力抗秦,加上当时的燕国国相苏秦也同时入齐游说,于是,组成了以齐闵王(公元前323~公元前284年)为盟主的,齐、燕、赵、魏、韩五国同盟合力攻秦。见到这种情形,秦策划了:归还魏国、赵国的被占领土,意图一举瓦解五国联盟。狗血的是,强敌还在环视,五国内部却打起来了。盟主齐国出兵途中顺,搂草打兔子顺手灭了弱小的宋国,引起了其他几个国家的不满,于是,大家联合起来进攻齐国,这也是一次合纵的战例。

张仪:鬼谷子的高徒,纵横家苏秦的师弟,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公元前350~310年)的著名活动家,连横战略的实际推动者,为瓦解六国联盟的“合纵”,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大力游说下,“合纵”国的联盟被瓦解,从表面上看,是张仪的功劳,但我的理解还有一层原因:自从苏秦佩六国相印,联合六国“合纵”抗秦以来,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逼得强秦十五来不敢出函谷关一步,但恰恰就是这十五年的风平浪静,麻痹了六国的警惕,强敌暂时消失,激发了合纵六国的内在矛盾,内讧频频发生,秦使用离间计六国之间相互猜疑,合纵联盟形同虚设,所以才有张仪连横战略的可趁之机,最终,在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远交近攻”下,灭亡六国,一统天下。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是怎么回事,对现代中美关系有何启示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摇身成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