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戒奢以俭(戒奢以俭前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戒奢以俭前一句是什么

戒奢以俭上一句:不念居安思危,出自《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节选如下:

作者: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及出处

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于《谏太宗十思疏》。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处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解释: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戒奢以俭:这是个状语后置的短语,实际上是以俭戒奢。

戒:戒除;奢:奢侈;以:用;俭:节俭。

居安思危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居安思危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

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

《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简单是什么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思是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居安思危

【拼音】

【解释】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近义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虑危、安不忘虞、有备无患、处安思危、忧盛危明、常备不懈、安不忘危

【反义词】及时行乐、亡羊补牢、高枕无忧、麻痹大意、出其不意、刀枪入库

戒奢以俭

【拼音】

【解释】戒:戒除;奢:奢侈;宁:宁可,宁愿;俭:节俭。宁愿节俭,也要戒除奢侈。

【出处】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及时行乐

【拼音】

【解释】指不失时机,尽情地寻欢作乐。

【出处】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

【近义词】极乐世界、灯红酒绿、秉烛夜游、醉生梦死、花天酒地、今朝有酒今朝醉

【反义词】居安思危、乐极生悲、奋发图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