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年开学季,你心中最美的大学是哪一所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又是一年开学季,你心中最美的大学是哪一所为什么

要说最美大学,能少得了樱花武大吗?

这粉云重重小山堆叠的娇俏模样,谁受得住啊!

老舍写过一首诗:“寿艳樱花秋艳枫,夏初嫩绿间深红。 高僧九十声如罄,日饮清泉伴古松。”活脱脱的就仿若是在描写武汉大学的光景了。蓝瓦方殿,飞檐四角,扁云的樱花像低头抚摸人间的云朵,倏忽一下子,全开了。

不知道大家看过樱花没有,一定要看肉眼的樱花。

那和照片里完全就是两回事儿!!!

真正的樱花,毫不夸张地美到爆炸,美到哭泣。

你低头,地上落英缤纷,是行走在桃花源记。

你抬头,天上粉霞万丈,是大圣踏云来娶我。

人间美好的景色,能见一处就十分难得,武大不仅有举国闻名的樱花,还有标志性的学堂建筑,有诗书气质,还有淡淡的风花雪月,有红尘,有人文,有仙境,有人间。不得不说,简直是打卡胜地,怪不得年年都要被围观~~

没办法,颜值即正义。(就连夜景都超级有韵味呢)

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至,留连观赏,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声誉。

而且,就算你去百度搜索,也会得到一串惊人的数据——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是中国校园环境最美丽的大学。厉害厉害,唯鼓掌可抒情~

我就是美,不带任何情怀,就能碾压在座各位。

东湖之滨,珞珈山下,山水环抱,天然地势乾坤无极,朗朗读书声之中,你不能不想到大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洪流,不能不回顾历朝历代的美,历史厚重的古韵都在这里酝酿成一壶老酒,一遍一遍的山风呼啸,一场一场的清逸高论。

说起武大樱花由来,倒是有一段历史。

如今,武大的樱花树几乎是来自1972年。很古老吧,比咱们年龄都大。当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赠给中国1千株大山樱,周总理将其中50株转赠给武汉大学。1982年,日本又赠送了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再次赠送樱花树苗200株。

历时3次,不断的建交和赠送樱花,让武汉大学变得越来越美丽,也昭示着我们大中华的雄壮崛起。这种超脱小美的历史性雄壮,应当归属于一种浑厚的大美当中,被国人所理解,所熟知。

武汉大学,从外到内,从粗到细,都美得风华绝代。

希望有朝一日,中华大学皆雄振而起,居大美当中。

又是一年开学季,古人是如何开学的

在中国古代,国家、社会、家庭都很重视教育,既认为孩子“不学无以成人”,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取的人才也都是文学之士,而学子们通过科考“金榜得中”,不仅自身得到很好的发展机会和前途,且能光宗耀祖,所以,古代孩子入学、学校“开学”是很郑重、很有仪式感的典礼,它代表了孩子一生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因此,古代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塾,开学仪式远比今天端庄、复杂。

一、先说古代孩子们的入学年龄。古代的教育并不普及,所以对入学年龄的要求也没有现在这么严格,甚至二十岁入学都有先例。

东汉的《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而《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是13岁入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是15岁入学。由此可见,从周至汉,只要在8至15岁之间都可读小学。

需要说明的是,此“小学”非彼“小学”。古时的“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所以“小学”也是文字学的别称,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小朋友上的学校”。

隋唐时期,学生的入学年龄要比之前的朝代提前1至2岁,即6、7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当时的他已经能“日诵千余言”,以至于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时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神童。

明清时期依旧沿袭“弹性入学”的传统。明代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到清朝时,一般入学年龄为七岁以上,十五岁以下。

其次,再说古代开学时间。和入学年龄一样,古代的开学时间各个朝代并不相同,除了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教学亦然,奉行的主要原则就是“农闲时间搞教育”。

在汉代,据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有三个入学季: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其中“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如果是春季开学,一般在“正月望后”,即正月十五之后,和如今春学期的开学时间差不多。

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开学大概是农历十月。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即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除了农事规律,开学时间的选择还与学期的长短相关。古代的学期短者三个月,长者一年。冬学多“三月制”,相对较短,以明代为例,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 “上元(即正月十五)入学”,“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 “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第三,重点说说古代新生的“开学典礼”。在中国古代,“入学礼”被视为人生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新生入学会有隆重的“开学典礼”,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和开笔礼等环节。

一要“正衣冠”。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讲究礼仪要求首先从自身言谈举止开始,做到衣着整洁,表情端庄,说话和气。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学生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二要行“拜师礼”。学生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

三要“交学费”。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奉献“六礼束脩”。脩,就是干肉,一条干肉为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也就是十条干肉。所谓六礼束脩,指的就是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为干肉条(感谢师恩)、芹菜(勤奋好学)、莲子(苦心教育)、红枣(早早高中)、桂圆(功德圆满)和红豆(红运高照)。

学生向老师交“束脩礼”制度一直沿袭至明清,虽然后世送的礼物已不尽相同,人们却一直把送给老师的酬劳称为束脩,又作束修。比如《通典》记载,唐代的学生入州、县学校,就要缴纳帛一匹、酒一壶、干肉五条,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并有一定的仪节。

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向学生回赠《论语》、葱(聪慧)等礼物,同时带领弟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大任。

四要“净手净心”。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学生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五是行“开笔礼”。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古代读书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