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作品(为什么有人说用铅笔练习硬笔书法更有效果呢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为什么有人说用铅笔练习硬笔书法更有效果呢

看到这个问题 自己很有感触,平时自己就喜欢用铅笔 本人觉得练字硬笔书法最好用铅笔 最好是用软硬适中的铅笔尤其是小孩子刚开始写字,不太容易掌握钢笔的使用方法,用铅笔练习写字有以下几大好处:1.铅笔比较经济实惠、方便使用;2.铅笔写字容易把字写大,经常练写大字对保护视力有好处,写字用铅笔写是普通硬笔里面对视力保持是最好的一种,字写大就容易发现练字中间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基本笔画的练写,用铅笔可以非常准确的写到位,因为铅笔芯比较涩,与纸面接触,不容易打滑,如果基本笔画基本功练习不到位字就不好看,初学书法,尤其是硬笔书法,笔画写到位,基本功才能练好

。3.铅笔写出来的墨色均匀 不会渗透 不会晕染便于初学者掌握4、铅笔练字可以控制基本笔画线条的粗细 5、铅笔力度容易掌握 重颜色深 轻颜色浅 如果书写水平高了后,铅笔可以写出毛笔书法的感觉和味道。如果铅笔字练好了,各种粉笔字,用树枝等硬工具都可以写出漂亮的字来。

抖音波大书硬笔书法写的字怎么样

首先我有点孤陋寡闻,因为很少去刷抖音,确实没有关注过这位作者的字。

今天第一次看到,写的还不错,有一定硬笔书法的功底,特别是在很多的点画上面,都能看出提按的效果来,说明作者的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能在写行书的过程中还能写出粗细的变化,还有些毛笔小楷的点画质感,说明下过功夫的。

从作者的行书风格上来看,好像是学的吴玉生老师的硬笔行书,婉转姿媚,很有二王一脉书风的感觉。只不过因为没有临过毛笔书法的帖子,感觉有点浮,缺少一种传统的韵味。毕竟在网上能写出这样的字的人太多了,这样的字扔进去真的很难显现出来,以后不妨加强一下对古帖的临摹学习,让自己的硬笔书法增加一些传统法帖的痕迹,增加一些质感。

作者前面竖写的这篇作品呢,整体还可以,但是一些字的草写或者是偏旁部首的写法过于随意,没有法度,甚至都写成了错别字,或者是根本没有这样的写法,纯粹是自己臆造出来的。

例如作品中“开”的写法,门字头上边的写法一带而过,就是太随意了,真正的写法我上图中找出了古代法帖中的代表写法,大家不妨比较一下,就知道问题在哪了。

还有“杀”字,草写根本没有这样的写法,这个草体的“杀”字纯粹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还有“黄”字,就是个错别字,少了一笔。

我很多文章里都在强调,草书虽草,但不是潦草,不能草草完事。越是草书越要讲求法度,少一笔,错一点都不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写作品的时候可以恣情任性,但不代表字就可以随便写,大家都把字随便写,随便组合,那就不是汉字了。就像当今的那些现代派书法,为何有那么多争议,就是破坏了汉字应有的规则,毫不法度。

南山学书

因此,不论我们是硬笔书法还是毛笔书法,特别是在写一些行草书的时候,一定不能写错了。拿不准的时候,不妨多去网上的书法字典里搜一下,看看古代名家是怎么写的,一定要让自己的字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得罪还望海涵,实则并无冒犯之意。

我是翰墨今香,一个专注传统书法文化传播的人,希望您能关注和支持。

司马彦和庞中华谁的硬笔书法好

庞中华的书法比司马彦的书法好,特别是楷书方面。但问题是,庞中华退出来大众的视线。我这样认为,是有理由的。就是创新度方面,司马彦的书法非常大众化,而庞中华的硬笔书法非常有独特的个性,风格明显,这是司马彦无法比拟或超越的。

我们可以将两家的硬笔书法作品放到一起比较一下。
明显司马彦的书法个性不足。就线条形质和美感也不如庞中华的书法。


上为司马彦的书法,下为庞中华的书法。仅仅硬笔书法的线条气韵就差的太大。从点画造型上看,基本上差不多。硬笔书法的书写强调的是突出硬笔工具的书写特色,但点画的节奏,线条的明快明显不同,一个模糊不清,一个秀劲有力。庞中华的字的结果布局虽然字形有隶书的特点,但精神气韵一点都不萎靡不振,反而精神抖擞神清气健。

在灵动方面也不如庞中华的字。

书法,无论毛笔或硬笔书法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在传统的基础上写出个自我,是没有多大的生命力或艺术性的。供初学者临摹示范,绰绰有余,但从追求硬笔书法的艺术性方面,价值不大,远不如卢中南,吴玉生,王正良,田英章等的硬笔书法。

还记得硬笔书法名家沈鸿根吗他的字好不好

沈鸿根的字贴,在市场上是为数不多冠以行草的硬笔行书字贴,而且有7000常用字的。

任何一个书家的字,欣赏角度不同,审美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
江鸟的行草,法宗二王,受十七贴影响较大,线条上多呈左右摇曳之势,结构上简化、异化较多。

学他的字,我以为以学结构为主,其结构实用性是很强的,所以,凡是学江鸟的字的朋友,大多日常字不会很差的。
但我以为笔画线条,不必全部模仿学习,倘若普通爱好者把线条也写的左右摇曳,舞动之状,怕是效果不会多好。

如:上图“咩”、“娜”最后一笔,工作学习书写时,悬针就写直、写得干脆犀利出锋就可以了。
至于竖写行书作品,需要欹正相生,就另说了,同一个字的结构,竖写作品时,在合适的位置好看,横写时就不一定好看。

尤其是学生,若是写作业这样书写,估计老师很难产生共鸣的――

下图内容,更代表我观点:

江鸟的字,很有特点,亮点也很多,很值得一学!谢谢你的点赞与关注!

获得85年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北大高材生葛全胜的书法水准如何

85年钢笔书法大赛至今都是无法超越的一个高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高度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是中国书法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比赛,投稿者有100万人之众。您没有看错,100万人啊,这群众基础该有多深厚啊,真的是另人唏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至今没有来者。

这届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一共有十个人获奖,这十位是:曹宝麟、赵彦良、张秀、刘惠浦、任平、马明、仇寅、葛全胜、顾仲安、张杰。这十位书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审美取向、取法、表现方法、技法等,都具备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其中很多人如今都已经成为了毛笔书法领域的高手,而只有一位可谓是灵光一现,此后在硬笔书法界再无痕迹,这位就是葛全胜。接着我百度了一下:

葛全胜 ,男,汉族,1963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气候专业委员会主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北京气象学会理事,《地理研究》副主编。

原来葛全胜是一个科学家,一个中科院博士,这样一个科学家还是个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