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先生在线 | 古哺乳展厅之旅“犀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7-11

北京自然博物馆“古哺乳动物”展厅

赛先生,“古哺乳动物”指的是哪些动物?

古哺乳动物一般是指在很久远,很久远的年代之前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现在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展厅展出的就是一些已经灭绝的古哺乳动物。

哇!一进展厅就看到这么震撼的场景啊!这两只是老虎吗?牙那么长!它们正在猎杀一只什么动物啊?

展开全文

北京自然博物馆“古哺乳动物”展厅入口

你现在看到的这只所谓“老虎”是剑齿虎,已经灭绝了。被猎杀的这只是大唇犀,也已经灭绝了。

大唇犀?是大嘴唇的犀牛吗?

哈哈,小小赛你可真会联想。大唇犀的下颌骨吻部强烈地向侧面扩展,下第2门齿(i2)特别发达,并且向上弯曲,所以特征非常明显,很好辨认。

北京自然博物馆“古哺乳动物”展厅大唇犀头骨化石

赛先生,那您今天就给我们讲讲犀牛的前世今生吧。

好!首先要说明一点,其实犀牛不应该叫犀牛,而应该叫“犀”。犀属于奇蹄类动物,而牛属于偶蹄类动物,完全是两码事。

噢,原来这样啊!犀牛叫牛不是牛。

另外,小小赛,你知道现在全世界有几种犀吗?

我知道,目前全世界有5种犀,包括非洲的黑犀和白犀,还有生活在亚洲的爪哇犀、印度犀和苏门答腊犀,它们都是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啦!

是啊。目前世界上犀类的种类和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了,但是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历史中,犀类曾经有过非常繁盛的时期。现有的化石证据表明貘犀是最原始的犀牛,大约在4600万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犀牛在亚洲和北美大陆分化出4个支系,第1支是体型笨重的两栖犀类,第2支是体型轻盈善于奔跑的跑犀类,第3支是体型巨大的巨犀类,第4支是真犀类。从3000多万年前的早渐新世到1000多万年前的晚中新世,各种犀类渐渐地遍布欧亚大陆和北美,但是到了后来,由于环境变化和物种之间的竞争等原因,各种犀类动物开始逐渐走向衰落或最终灭绝,只有极少量的真犀类演化至今,也就是刚才小小赛你说的那5种犀。

犀类虽然灭绝了,但是留下好多化石呢,您看这块头骨化石好大啊!标签上写的“准噶尔巨犀”(下左图)。

北京自然博物馆“古哺乳动物”展厅“准噶尔巨犀”化石

巨犀家族生活在距今约4200万-2100万年前,是地球历史上生存过的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在咱们国家的西北和西南地区都发现过巨犀的化石。准噶尔巨犀出现于距今约3000多万年前,当时主要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一只完全成年的雄性准噶尔巨犀肩高可达5米多,体重据推算可达24吨,相当于现在的8只犀牛。

哇!真是巨无霸啊!这么庞大的身体,它们当时都怎么生活啊?吃什么呀?

小小赛,这我可就要考考你了。你仔细看看它的牙齿,你觉得它是吃肉呢?还是吃植物呢?

巨犀的牙齿平平的,应该是吃植物的。如果要是吃肉的,它们的牙齿应该是尖尖的。

你分析的对。巨犀除了牙齿是平的以外,它们的脖子很长(见下图),专家根据这点推测,巨犀可能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说明3000多万年前的西北地区是有森林的。另外,巨犀的体型庞大,所以它们生活的地区一定也有开阔的草原,这样它们才能方便地活动。

巨犀生活的环境复原图

哇!专家们从化石的体型上就能分析出来3000多万年前的古环境啊!真了不起!

这是古生物研究的一种方法。说明在3000多万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所以才有森林。

那和现在西北地区的干旱环境一点不一样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3000多万年前青藏高原还没有隆起得那么高,不能阻挡从印度洋南来的暖湿气流,这股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到达西北地区。所以那个时期西北地区的气候温暖潮湿,很适合巨犀这类体型庞大的动物生存。2000多万年前的早中新世,曾经有一个短暂的气候寒冷潮湿的时期,但是到了16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气候明显转暖,这个时期西北地区处于温暖潮湿的森林和湿地环境,特别适合犀类等大型哺乳动物生活,因此这个时期是犀类辐射演化最强烈,也是最繁盛的时期。但是到了10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升高,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得干旱寒冷,各种犀类渐渐开始走向衰落。

看来环境对于动物的演化影响特别大啊!

是啊。尤其是陆地上,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和气候紧密相关。温暖的环境对于哺乳动物的适应和辐射演化是良好的条件,而寒冷的环境会导致动物多样性的下降。就拿我们刚刚看到的大唇犀来说,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的1000多万年前的大唇犀的化石特别多,说明这个时期的大唇犀非常繁盛。专家对集群死亡的大唇犀也进行了各方面分析,推测可能是死于严重的干旱化事件。这大约也是最终导致大唇犀灭绝的原因。

赛先生,前面还有披毛犀的化石,您给我们讲讲披毛犀的故事吧。

披毛犀 来源:邓涛 著《中国新近纪犀牛》 P142

披毛犀是犀类中的最后的明星了。披毛犀,顾名思义,就是披着长毛的犀牛。这么长的毛,主要是为了保暖。到了第四纪(距今约260万年前),地球进入了冰河时代,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动物叫做“冰期动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猛犸象和披毛犀了,另外还有剑齿虎、野牛等等。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冰期动物起源于寒冷的北极圈附近,但是2007年在西藏札达盆地发现了370万年前的“西藏披毛犀”化石,同时被发现的还有许多其他哺乳动物的化石,这说明早在冰期之前这些动物就已经在青藏高原繁衍生息,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十分严寒,成为冰期动物的“训练基地”,它们先是在这里形成了对冰期的适应,然后才能在寒冷的冰期成功扩散到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这一发现颠覆了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地区的假说,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它们最初的演化中心。随着冰期的开始显现,披毛犀离开高原地带,经过一些中间阶段的复杂演化,最终扩散到欧亚大陆北部地区,包括我国的东北地区,它们与当地的猛犸象、野牛等共同构成了“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成为最成功的适应冰期的动物。大约1万年前冰期结束后,气候逐渐转暖,披毛犀、猛犸象反而不能适应环境了,同时有可能受古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走向灭绝。

披毛犀可算是犀类最后的辉煌了。那么最终仅存下来的那5种犀在咱们国家有分布吗?

咱们国家古代是有犀的。《山海经》和其他一些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犀的记载。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殷王焚林猎犀的记载。还出土过各种犀牛尊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汉时期的 青铜犀尊。

青铜犀尊 来源:

从这件青铜犀尊头上的双角和体型可以看出是苏门答腊犀。所有这些记载都能证明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犀。汉语中常常用带有“犀”字的词汇来表示坚固、强大和锋利的意思,比如:犀兵,表示强兵,犀舟,表示坚固的船,还有目光犀利等等。还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古诗,和犀有关的,小小赛,你知道是什么吗?

那肯定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啦。

对啦。灵犀是古代传说中犀角上的白纹,通向头脑,感应灵敏。“心有灵犀一点通”原本形容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彼此心心相印,现在引伸为任何两人想法上的默契,沟通和心领神会。

那么犀在古代有什么用途吗?

犀的皮很厚,很坚韧,考古发现,在商周时代,人们用犀角做酒器,用犀的皮制作铠甲。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铁制的铠甲,犀甲是战士们羡慕的打仗装备。《楚辞》中就有“操吴戈兮被犀甲”的句子。也正是由于对犀的利用,使得我国犀类的数量从那时起就有所下降。另外,我国一些医药典籍,包括《本草纲目》中记载,犀角有清热解毒,治疗小儿惊厥等功能,说明咱们国家明朝时还有犀呢。上世纪2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曾经做过调查,我国境内没有发现过犀类的踪迹。但是后来有报道,1934年、1938年和1945年在我国云南都曾经有人猎杀过犀。1957年,中国最后一头野生爪哇犀在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消失,从此中国境内的犀绝迹。

犀类在全球范围内的濒危与现代人类的猎杀也是有关系的。因为犀牛角不但有药用价值,还可以制作成工艺品,比如:用犀角制作精美的刀鞘、刀柄,犀角杯等等。

是啊。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公益广告词说得特别好: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我们只有不购买任何野生动物制品,才能从源头上遏止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保护这些野生动物。

参 考 文 献:

[1]邓涛:《中国新近纪犀牛》,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9月

[2]“犀牛在我国的绝灭”,《大自然》,1988,No.2,p.40

作者:陈小娓(北京自然博物馆志愿者)

专家审校:张贝

音频讲解:江翠、张鸿旭

责任编辑:郑钰

排版编辑:张一涵

以上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络。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