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东北野战军八纵的战史?东北野战军的战斗三大功指的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6

求东北野战军八纵的战史

东北野战军八纵于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

战史:

1、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与第44军共同担负由天津东侧民权门向西突击任务,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防御工事,攻占金汤桥(今解放桥)。在解放天津的作战中,第45军歼灭国民党军2.8万余人。

2、2-3月,执行对原国民党军第13军第299师和独立第311师的改编任务。11月、12月,参加广西战役,追歼国民党军1.6万余人,俘其第3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王景宋、湘桂黔护路军中将司令莫德宏等将级军官15名。

3、12月下旬,归广西军区指挥,进至桂西南十万大山、桂南六万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区剿匪。

4、1950年2月,以第134师在平而关地区,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于中越边境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兵团部、第100军军部、第19、第197师,共6700余人,俘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等将级军官9名。

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

5、至1951年2月,该军基本肃清了桂西南、桂东南的匪患。3月,移驻广东省花县、清远、佛山等地区,担负守卫珠江口和机动作战任务。7月,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执行保卫海防任务。

6、1949年3月,第45军编入第4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4月,由天津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进入江西省参加围歼赣西的国民党军。在9、10月的衡宝战役中,45军担负中路军正面进攻任务。

该军第135师楔入衡宝公路以南白崇禧集团防御纵深的灵官殿地区,激战数日,顽强阻击国民党军4个主力师南逃,并歼敌第7军军部和第172师主力。为整个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134师在这次战役中行动积极,追击战中以同等兵力,自10月7日至11日,连续五昼夜攻击作战,歼敌第175师,生俘敌少将师长李祖霖、少将副师长刘克威以下4354人。为此,两个师得到了4野总部首长的特电表扬。

7、为彻底消灭蒋介石、白崇禧残余势力,加快祖国西南地区的解放,第4野战军命令包括45军在内的五个军,于1949年11至12月,发起了广西战役。

此间,45军主要领导人为:军长陈伯钧(兼),政治委员邱会作,副军长张天云,政治部代主任李改。

为迅速投入广西战役,45军部队20天长驱近2000里,追歼国民党军1.6万人,俘虏国民党第3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王景宋、湘桂黔护路军中将司令莫德洪等将级军官15名,并缴获大量作战物资。

12月下旬,该军进至桂西南十万大山、桂南六万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区剿匪。

8、1950年2月,45军第134师在平而关地区,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于中越边境的国民党第17兵团部、第100军军部第19、第197师,共计6700余人,俘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等将级军官9名。

9、1950年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

10、至1951年2月,45军基本上肃清了桂西南、桂东南的匪患。

3月,45军移驻广东,担负守卫珠江口和机动作战任务。

7月,该军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执行保卫海防任务。

1952年8月,奉中南军区命令,第133师调归第46军建制。10月第45军军部及第134师(欠一个团)、第135师,与第44军第130师另一个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归中南军区领导,第45军番号撤销。

扩展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

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辽特委和京东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的配合下,举行20万人的抗日武装大起义。此后逐步建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冀东军分区。

1942年2月,冀东军分区改为第13军分区。1944年9月19日,冀东(13)军分区扩编为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年6月,冀热辽部队向热河中部和辽西地区挺进。

1945年10月至11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欠第3团)、陕甘宁边区教导第2旅第1团、冀中军区第31团等,奉命进至辽宁锦州、朝阳等地区扩编,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

1946年,以上述部队为基础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3、第16、第27旅(后改称独立第18旅);

1947年5月,从冀热辽军区抽调干部组成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8月,上述三个独立旅和前指在赤峰地区,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

黄永胜(后段苏权)任纵队司令员,刘道生(后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司令员,邱会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段德彰、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黄鹄显任参谋长。

独立第13、第16、第18旅依次改编为第22、第23、第24师。全纵队共3.5万余人。

纵队成立后,参加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作战。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

4月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月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先攻克锦州,后插入大虎山、台安之间,堵住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南逃道路,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隶属关系未变。

黄永胜(后陈伯钧、张天云)任军长,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张天云(后丁盛)任副军长,黄鹄显(后雷震)任参谋长,段德彰(后李改)任政治部主任,王逸群任副政委。

第22师改称第133师,吴烈任师长,谢明任政治委员;第23师改称第134师,钟明彪任师长,谢家祥任政治委员;

第24师改称第135师,丁盛任师长,韦祖珍任政治委员;由新调入的冀热辽独立第4师改称第158师,李道之任师长,王晓生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

东北野战军的战斗三大功指的是什么

摘要第二功(10月20日至28日),辽西会战,围歼西进兵团。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19日,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辽西地区围歼西进兵团。东北野战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割围歼。至28日拂晓,辽西围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咨询记录·回答于2021-08-20

东北野战军的战斗三大功指的是什么

您的问题我已经收到了哈,查询需要点时间,请耐心等待一下哦

东北野战军是由抗战时期八路军115师,东北抗联,以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外加新四军一部分人马组建而成的一支铁马雄师。可能是因为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党派往东北的部队都是各大根据地的精锐,因此,东北野战军在整个解放战场那是猛将如云。外加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总又是一位军事奇才,东野在他的领导下,那是屡立奇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东北野战军也被誉为是解放时期五大野战军之首。

第一位东北野战军攻击将领是李天佑将军,他是来自民风彪悍的广西。可能是受到民风的影响,使得李天佑参军后作战十分勇猛,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在土地改革时期,包括抗日战争的平型关战役中,李天佑都是屡立战功,同时也受到了林总的青睐。这也是为何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上,林总让刚刚从苏联回国的李天佑,接任万毅第一纵队令员的职务,而原司令员万毅改任政委。就是因为林总了解李天佑,他知道李天佑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一把尖刀。

李天佑

而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林总的做法是对的,李天佑率领的第一纵队,在他的领导下成为东北野战军的尖刀王牌,让司令员林总爱不释手,在解放东北,乃至全国战争李天佑的第一纵队都是功不可没。也就是这一支王牌尖刀部队,后来整编成第38军,也就是扬名于朝鲜战场上的万岁军。

第二位东北野战军,在战场上攻击猛将是刘震,可能这个名字并不是如雷贯耳。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上,刘震将军领导的第二纵队,那可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一支王牌纵队。是林总解放东北,攻击敌营,解放县城最有力的攻击武器。也正因如此刘震将军领导的第二纵队骁勇善战,使得他在东北战场上,成为歼敌人数最多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