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白话文全文(道德经全文释义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道德经全文释义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是什么

《道德经》全文节选: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德经最好的白话解释全文

第一章

说明天地万物的声音不足以形容 — 道可以认识,但并非可以用寻常的方法认识。命名可以命名,但不要拘束于其名。认识也有限,命名也无知。不认识道的时候他是自然,比恒古更长远,在天地万物的起头,道就存在了。

认识道的时候他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没有一样事物不是从道而生,从道而造就。所以放下欲望观察道的奇妙作为,所以执守欲望观察道的规律空间。近道同观、天人合一,虽然是不同的行为但都依赖道的行止,依附于道的玄妙,认识道路本身就很奇妙,这是认识道的大门。

第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的观点,丑恶已经盛行了。天下都知道善的观点,不善已经盛行了。有与无生长,难与易转化,长与短比较,高与下补充,音与声相和,前与后相随,这是不变的变化。

所以,圣人善于使自身不变来引导事物的变化,用近道的行为来教化他人;道使万物变化不需要管理,生长不需要施加力量,作为不需要依靠教导,功成也不归于自身。因为道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所以谁也不能夺去。

第三章

不崇尚树立贤才,使人民不去纷争。不看重难得的物品,使人民不去攀比。不去观看可以满足欲望的东西,使人民内心安定。

圣人的教化,使人民内心清净,满足生存,削弱个人意志,强健根本健康。常常使人民乐意被道所充盈支配,肯定自己的无知放弃自己的欲望,使借助个人智巧的人不敢妄为。有作为表现无为的样子,人民就能得到教化了。

第四章

对于道的浅薄认识不充足,表达的时候或者不能满意。深邃宽广的感觉,好像万物的根本;除去事物的菱角,解开世事的纷乱,和合存在于光明之中,无声潜藏于细微之处,看不见阿!好像存在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他的起始,像天地还不存在的时间前面。

第五章

天地的仁慈,把万物作为承载神圣的形象,但又不怜悯形象本身。因为在天地看来好像万物一般无二。圣人的仁慈,把人类作为承载神圣的形象,但又不怜悯人类本身。

因为在圣人看来好像人类都是道的造就。天与地之间,其情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停止,变动就逐渐显明。多说必然有害天道,不如适可而止。

第六章

虚空之中未曾显明的变化,是生长养育万物的动力和根源。道的生门,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连绵不绝,用之不竭。

第七章

天地能长久存在。天地之所以能维持自身的存在,是因为不依靠自己,不以自己的存在为存在,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圣人把自己的存在放在后面却处处彰显道的德行,把自己的存在置之度外却把生命放在他人里面。因为圣人无私,无私就是成就他的私。

第八章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受益却不去争取什么,表现自然的样子是众人所厌恶的,是生命离不开却又被忽略的,所以与道相近。

居住在他人厌恶的环境,心灵保持宁静深邃,与人交往有仁义,言语有诚信,政治善于治理,做事能够成功,变化善于把握时机,道停留的地方,是好的,道就是善。即使世事纷扰,因为不争斗,所以没有怨咎。

第九章

持着什么而满盈,不如适可而止,怀揣尖锐武器,不能长久保全性命。金玉器物堆满了屋子,谁能长久固守;富贵就变得娇纵,自招祸患。事业成功之时要隐去个人的功劳,是上天的道理。

第十章

承载灵魂使灵魂和肉体成为一体的,能不离开吗?专心体会生命呼吸的频率使心境平和就能像婴儿一样吗?清洁监察自己的内心就可以毫无瑕疵吗?

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吗?身体器官协调的作用是为了谁呢?明白通达能够承认自身的无知吗?创造并使其生长。创造不据为己有,作为不归功自己,成长不去主宰,是道的德行。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