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随口说出一副上联,唐伯虎至死也没对出,他到底说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1

说起我国的对联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最早的对联相传出于三国时期,而后经过唐宋的极力推广,对联文化已经普遍流传于民间,可以说是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对联的发展和崛起,也从侧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更迭和延伸,对我国后人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对联文化在古人看来,无非是一种高级的文字游戏。那时候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古代的才子佳人聚集到一起,大多数都是以诗词文化、对联文化互相试探彼此的才华。而能对出诗句或者下联的,也被众人推举为才华横溢之人,备受人们的尊崇。

对联文化发展到明朝时期,其实已经是家喻户晓,那个时候过春节,明朝百姓就有家家户户张贴春联的习俗,而春联正是对联的一个分支。再比如邻里乡亲结婚,作为最要好的朋友或者亲属,也会写上几副喜联,表达我们对男女双方的美好祝福。

在宋神宗年间,辽国曾派遣使者来中原地区和谈。这次辽国派遣的使者文化素养都比较高,而且还有些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自认为大宋的文人雅士,都比不过他。他来到朝堂之上与文武百官侃侃而谈,而且颇具机锋,一时间无人能与其匹敌。

展开全文

辽国使者听闻大文豪苏轼文化造诣深厚,就想和他比试一番。于是他见到了苏轼,就出了一个上联“三光日月星”。这副上联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好对。首先对联中的“三”限制了数量,而且后文以“日月星”相对,那么下联就不能有“三”这个字。

这副下联一出,在场的文臣都束手无策,就连苏东坡也一脸茫然。后来他经过仔细的思考,就对出了下联“四诗风雅颂”。乍一看这副下联说的是“四”,而“风雅颂”却是三部诗书,在场之人纷纷叫好,却又是为何?

事实上,《诗经》中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由此可见,这样的下联堪称一绝。辽国使者言道:“苏先生果然大才,我还以为是什么绝对呢”。苏轼哈哈一笑说:“这算什么绝对,我还有一联可对”。那辽国使者忙问下联,苏轼大声吟出了另一副下联“四德元亨利”。

辽国使者不以为然,《易经》中乾卦的四德是元、亨、利、贞,为何唯独少了一个“贞”字。苏轼说最后一字是先皇的名讳,因此不能随意念出。原来先皇宋仁宗名叫赵祯,而“祯”字又与“贞”同音,又成了一副妙对。

无独有偶,明朝年间的唐伯虎,可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大才子。唐伯虎自恃才高,有一日去逛寺庙,主持高僧亲自前来迎接,唐伯虎礼数不周,引得高僧不满。高僧心想“久闻你大名远播,今日老衲就来杀一下你的威风”,于是就出了一个上联“画里桃花,春色一枝开不谢”。

唐伯虎知道高僧出招,于是他想了一会,随即对出下联“水中梅影,血痕千点浸难消”。高僧夸赞了唐伯虎的才学,随后又出了一副上联“四大皆空,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这副对联可就没那么好对了,是一副引经据典的好联,其出处是释家《金刚经》中,而且语意宏大,意境高远。

唐伯虎想了很久也未能对出下联,于是他收敛了傲慢的脾气,跟高僧客客气气。临走之后唐伯虎向高僧讨教下联,高僧让其回家在好好想想,待到寻得下联在来此处。唐伯虎回到家中苦思冥想,一直对不出下联,就这样一直到他死去,这副下联也未被对出,成为了一副绝对。

今日话题:如果让您来对,上联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能对出唐伯虎至死都未能对出的下联吗?需要引经据典哦。欢迎在下方写出自己的妙对,我们一起学习和分享。文|国学大观园

参考文献|《对联故事大全》、《唐伯虎传》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