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后回老家探亲,姐姐拿出一张照片说:坏人看见要杀头
发布时间: 2023-07-11

1949年底,杨得志率领解放军第十九兵团从银川调到西安,兼任陕西军区司令员。1950年新年刚过,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耿飚接到中央调令,要到北京去做外交工作。耿飚赴任前向兵团请假,要回老家湖南醴陵去看看。

那些天,杨得志跟兵团政委李志民担心耿飚舍不得离开部队,总是去劝解他。谈着谈着,当他得知耿飚要回去看看解放后的家乡时,同作为醴陵老乡的杨得志也被这思乡之情感染,于是也决定利用部队休整的时机,一道回家乡探望探望。

右起:耿飚,罗瑞卿,杨得志,杨成武

杨得志的老家在湖南省醴陵县(现株洲)南阳桥的一个小山村,距离耿飚的老家醴陵北乡大约40公里。当他们二人准备回家时,时任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员兼新疆军区副司令员的陶峙岳将军也想一起同行。陶峙岳的老家在湖南宁乡,距离杨得志老家约120公里。

三位将军同行回乡探亲,也可以说是一时之美谈了。而当时驻扎在湖南的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也是湖南醴陵人。醴陵也是一块革命老区,从辛亥革命前的萍浏醴起义开始,这里很早就播撒了革命种子。从醴陵走出来的将军,虽然数量上比不上十大将军县,但也出了上将杨得志、宋时轮、陈明仁,中将晏福生等开国将军,也算得上是一个将军县了。

自从1926年夏天离开家到衡阳做修路工人,杨得志已经24年没有回家了,如今要回家了,原本已经模糊的家乡印象,又日渐清晰起来。

跟旧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杨得志的童年也充满着苦难。他的母亲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都没有自己的名字,一生生了十三个子女。在他们家里,还有一个叔叔因为家贫不曾娶妻,一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这个家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多家贫,一没田二没地,连栖身的两间茅草破屋都不是他们自己的。

全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全靠杨得志的父亲和叔叔两个人打铁维持。兄弟俩走乡串村,风餐露宿,忍受着风湿病带来的能让人死去活来的疼痛,抡着大铁锤,只为多打一把锄头镰刀,家人就能多一口饭吃。

即便是这样,杨得志还记得,多少次父亲从外边回来的时候,挑子刚放下,就听到母亲泣不成声地告诉他,不是哪个伢子病死了,就是哪个妹子饿死了。每每这时,杨得志的母亲总是像犯了什么大罪似的,而他那铁匠父亲,只是轻轻地抚摸着妻子的肩头,发出一声声悲愤地长叹。

展开全文

杨得志从来都不知道死去的兄妹在什么地方,父母从不告诉他埋在了哪里。以至于多年以后,在杨得志的记忆中,那十多位兄弟姐妹,就只剩下一个哥哥杨海堂和一个姐姐杨桂泗了。杨得志已记不清自己在众多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几,只记得在他11岁那年,母亲在生下又一个弟弟或妹妹后,在月子里生病去世了。

桂泗姐姐只比杨得志大两岁多,却从小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做鞋缝衣,夏天赶蚊子,冬天暖床头。可她也是个苦命人,十五六岁就嫁了人,丈夫不久后就死了,后来又改嫁一个穷人。

在杨得志离开家去衡阳那天,父亲要送他一程,桂泗姐姐便带着孩子,默默跟在他们后面。因为孩子的缘故不能跟得太远,她便倚着路旁边一棵大树,一句话也不说,光流泪。当年,杨得志15岁,桂泗姐姐也不过17岁多一点。他还记得桂泗姐姐在他身后喊着“敬堂兄弟,早些回来啊!”

谁曾想,杨得志再回来时,已经是24年后了。幸运的是,桂泗姐姐在历经磨难后,依然在家乡生活着。看到杨得志回来,桂泗姐姐从茅草房的夹缝里拿出一张早已泛黄的照片,对他说:“这样的相片,让坏人看见,是要杀头的。”

那是在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杨得志照了有生以来第一张照片。照这张照片时,杨得志显然是“精心打扮”了一番,头发往上梳了起来,旧得有些泛黄的军装也收拾得整整齐齐,眼睛坚毅地望着前方。

杨得志有生以来第一张照片

那时候刚刚结束长征,红军战士们从江西一路到了陕北,眼前的风土人情、气候环境,完全是另一番模样。此外,在经历了长途奔波跋涉后,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思想的情绪就难免会涌上心头。杨得志15岁离家,已经过去9年了,虽然已经是红军团长,但终归也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

看着人生第一张照片,杨得志瞬间想起了家中的姐姐,于是利用难得的休整时间,他写了一封信,连同那张照片一起,寄回了老家。在信中,杨得志称自己在延安做生意。当时的湖南还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当中,若是自己的红军身份被人知道,家人必定会遭牵连。然而,杨得志却忽视了,那张照片上,他穿的是红军军服。

桂泗姐姐收到信后又喜又惊,她朝思暮想的弟弟还活着,而且看上去似乎还不错。然而,那张穿着红军军服的照片却让她胆战心惊,她明白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但她更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桂泗没敢将这张照片给任何人看,偷偷藏在茅草房的墙夹缝里,直到杨得志回来,才敢拿出来。

杨得志这才发现,自己当年的疏忽,差点给家里带来灾难,但他很快又说:“现在不怕了,坏人让共产党打倒了。”看着姐姐的笑脸,杨得志觉得,真像自己印象中的母亲。他不知道母亲去世时多大岁数,但姐姐如今40岁出头,已经是满脸沧桑。

“可是日子真长,真难熬,”桂泗很快收起了笑容,感叹道:“从你离家到如今,整整24年,24年了啊!”没等杨得志开口,桂泗又接着说:“爹死了,叔叔也死了。叔叔死的那年61岁,那是个冬天,他去讨饭,被地主家的大狗活活咬死的……”

姐弟俩时隔24年再见面,桂泗似乎还没来得及注意到自己的弟弟已经是兵团司令,可算得上是“衣锦还乡”了。在她的情感里,仍然还像24年前,她带着孩子去送弟弟离家,倚在大树上落泪那般。说起家里这些年来的遭遇,她又忍不住哭了起来,对杨得志说:“这些事你都不晓得。”

或许是怕杨得志认为这话是在埋怨他这么多年没有顾家,桂泗很快又补充了一句,“小时候的事,你还记得一些吗?”杨得志点点头,表示记得,目光仍停留在姐姐那张沧桑的脸上,仿佛又听到姐姐在喊:“敬堂兄弟,早些回来啊!”

敬堂是杨得志在家时的名字,杨得志是他哥哥杨海堂给改的。1928年,17岁的杨得志跟着哥哥杨海堂去参加红军,离开他们修路的工地前,哥哥给他改了这个名字。他从来都不明白哥哥为什么给他改这个名字,那时候他什么都听哥哥的。后来想问原因时,哥哥却不在了,为了纪念哥哥,他一直用着杨得志这个名字。

哥哥杨海堂,在杨得志的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14岁那年,还在给人放牛的杨得志总想着到外面去闯闯,正好哥哥准备去安源煤矿找活干,他就跟着去了。兄弟俩跋山涉水,步行两百多里直奔陌生的安源,一路上连干粮也不敢多吃一口,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安源。

到了煤矿,工头嫌弃杨得志个子太小,不让下矿,只能当挑煤的挑夫。哥哥担心杨得志太小受欺负,也放弃了下矿的机会,跟着他一起挑煤。煤矿工人受工头和洋人的压迫,基本上是赔上命去赚取那微薄的工资,没人管他们的死活。杨海堂受不得他们的气,恨死了他们,但兄弟俩在矿上干了半年多,攒下的钱还不够一张火车票钱。

即便是这样,杨海堂也决定带着杨得志回家。最后,一位工友给他们支招,爬上一辆运煤的火车,哥俩坐在煤堆里,总算回到了家。

在安源的时候,正好是著名的安源大罢工发生不久,工人们反对压迫的运动热情高涨。李立三等共产党人在那里成立工人俱乐部,领导工人们反对压迫,维护自己的权益。杨得志曾亲眼见到愤怒的工人们将一个欺负老人的洋人打倒在地,第一次明白,穷人反抗起来,也能拥有那样的力量。

兄弟俩回到家后,面对的仍然是窘迫的生活问题,哥哥再一次远走他乡去了衡阳,杨得志则到一个地主家里当长工。1926年夏天,杨海堂从衡阳写信回来,称自己在那边修路,可能要一直修到广东,广东大得很,兴许能闯出一条生路来。在信中,杨海堂还劝父亲,让杨得志也过去跟他一起修路。

就在那个夏天,15岁的杨得志独自踏上了去衡阳的路,父亲陪着他走了很远,桂泗姐姐在身后抹泪。在一条岔路分别时,父亲嘱咐他“要做个有志气的人”。或许哥哥在给他改名“杨得志”的时候,也是有着同样的期望,但已经无从得知了。离别那一刻,杨得志答应父亲“有空就回来”,可想不到自那以后,他再也没见过那个辛苦了一辈子的铁匠父亲。

在衡阳,杨得志干的还是挑夫的活,只不过在安源挑的是煤,在那里挑的是石灰。虽然只有15岁,但杨得志身体很好,一次能挑起160斤。只是在那个年月,不管哪里的工头,都是极尽剥削的,兄弟俩受尽了工头的窝囊气。但考虑到挣得比在煤矿多一点,还能时不时寄一点回家给父亲,就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兄弟俩在工地上做了一年多,路从衡阳修到了郴县,离广东韶关已经不远了。这时候,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了工地上,大家每天谈论的都是这支队伍,都说这支队伍是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这让杨得志产生了钦佩之情,恨不得立即见到他们。

大家每天在谈论着起义军到了哪里,谈论着农民扬眉吐气,扛起红缨枪,拿着大刀片反抗的故事。不久后,工地附近的村庄也发生了打土豪的事,有钱人开始逃跑,工地也要散伙了。

工地散伙前,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接下来的出路问题,杨海堂跟杨得志都想要去投奔红军,他们对工头的压迫表现出极大的愤怒。一位叫老唐的工友拉住了他们,对他们说:“要走的话应当大家一起走,有饭大家吃,有事大家干,人多好使劲!”

当天晚上,老唐召集了二十多个工人一起商量。议论来议论去,大家最后还是认为投红军好,单就打土豪分田地一条,就没有一个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