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对仗/对偶”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什么叫“对仗/对偶”

首先说清楚,“对偶”和“对仗”虽然差不多,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

汉赋以及后来的骈文中很多对偶,要求比较宽松,仄声韵结尾也没什么问题。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骆宾王《讨武曌文》中的“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些都是仄声收尾。又比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不但仄声收尾,上下句中还出现了重复字。这些都属于文法中的对偶,用在赋,散文,议论文之中都可以,在对仗中都是不允许的。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对仗是一种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对偶,专用于诗词之中。

经过上官仪和上官婉儿的努力,将对偶整理成格律诗中的对仗。“对仗”出现在律诗的颌联和颈联,也就是五律,七律的第三四句和五六句。由于太过严格,后来的律诗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但是这是一个最低要求,如果你写古诗,第五六句不能严格对仗的话,就不能称为律诗。

对仗因为主要用在格律诗中,所以必须遵守平仄格律。

对仗的规矩

首先,出句(上句)必须是仄声结尾,对句(下句)必须是平声结尾。仄声收尾,其实就是告诉你话没说完,等着听下句。平声悠扬结句,就是告诉你,话我说完了,自己领会去。这个在律诗中颌联、颈联是一样的。

第二个就是上下句平仄必须相对,这个是律诗“对”,“粘”格式中的“对”,是必须遵守的。不能“孤平”,也不能“三平尾”。这都是写律诗的基本要求,在对仗中同样成立。

然后,词性也要相对,“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能乱来。

第四点,对仗中上下句是不允许出现重复字的。单句中可以,不过如果出句出现了重复字,那么对句也必须用同样的手法来对应。比如“飞雪片片凝瑞去,马蹄声声报春来”。上句“片片”,下句“声声”这样才对。如果上句隔开几个字用了重复字,那么下句也必须一样,比如“孤舟逆水孤江渡,老雁乘风老路巡”,出句两个“孤”字,对句就有两个“老”字对仗。

第五点,对仗在内容上的要求。作为对仗的颌联、颈联要符合律诗中整体意思,要注意衔接首联和尾联,完成诗意的刻画和表达。

对仗的类别

按照文字对仗严谨的称为“工对”,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工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还有些对仗就没那么明显,比如同样是杜甫的诗句“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这个看上去就有点散,但是仔细看,还是对仗的。这种就称为“宽对”。这是从对仗工整上来分的。

对仗如果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上下句内容相同,又称为“并肩对”,并没有对意思有推进。而如果像“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样,既对仗,又有意思的推进,我们称之为“流水对”。这是从对仗内容上来分的。

同时律诗中对仗联的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讲法。一般情况下,颌联、颈联对仗,这是正格。如果放宽了颌联不对仗,只有颈联对仗,这种叫做“蜂腰对”,就像蜜蜂的腰一样,形不形象?如果首联对仗,颌联不对仗,颈联又对,叫做“偷春对”。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早来了,所以提前到首联去对仗了。

古人的命名,还真是幽默而形象。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什么是诗词中的“”对偶”因何而得名

谢邀

对偶是汉语修辞的一种方式。它是指在汉语中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其特点是文句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

有关对偶类型:

一、在形式上有:

(一)、单句对偶即一句对一句。如:

1.风情张日,霜气横秋。《孔稚珪·北山移文》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江淹·别赋》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二)、偶句对偶即二句对二句。如: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三)、多句对偶即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如: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兴废总关情,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江西滕王阁·对联》

二、在内容上有:

(一)、正对偶即上下句意思是同类或相近的,是互补的。如: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反对偶即上下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

1.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天末怀李白》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三)、串对偶即流水对,它的上下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所以意思是紧密连贯的。如: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三、在结构上有:

(一)、成分对偶。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其中“头重”与“脚轻”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二)、句子对偶。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上下句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从上述中可看出:对偶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

1.“头重脚轻”,头重与脚轻形成对偶。

2.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上下句形成对偶。

这样看,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而在格律诗词中讲究的“对偶”应该指的是对仗。因为格律诗词中的“对偶”只是指上下两句相对,而并不包括句中自对。对仗主要包括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的平仄对立和句式的互为平仄对立两个方面。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以会使人误认为对偶和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其实对偶和对仗是有区别的:

一、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二、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平仄相对。

三、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对仗是指格律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如: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这个句子虽字数相同,但日下和月上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而”字。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于对偶。又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对联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一致,平仄相对。所以应归于对仗。

由此可知,对偶不一定是对仗,但对仗一定是对偶。只有严格方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方式的对偶,常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而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创作技法。

对仗的用法最早出现在骈体文中。可以说对仗是由汉魏时期的骈偶发展形成的。格律诗词中的对仗,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

图/网络

排比对偶的区别是什么

排比和对偶都是一种修辞手法,两者的区分可以看一下几点:

1、定义:排比是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由定义可知,排比至少三个小句或词组,而且要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对偶有两句,并且对句式、结构要求极为严格

微信